(宣城市宣州區敬亭林業工作中心站,安徽 宣城 242074)
油茶屬茶科茶屬常綠小喬木,是我國生態經濟樹種。油茶樹體根深葉茂、四季常青,是水土保持林、生物防火林帶和綠化的理想樹種。油茶是優質高級食用油,以油酸和亞油酸為主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占90%以上,油茶易于人體吸收、消化,不含人體難以吸收的芥酸和山崳酸,也不含會引起人體血壓增高,而導致血管硬化的膽固醇。油茶籽可榨油,茶油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素有“東方橄欖油”之稱,茶枯是優質的肥料和化工原料。油茶耐酸耐瘠薄,生態適應性非常強。
油茶是常綠樹種,無明顯休眠期,但在北緣,其在冬季仍有一段時間生長處于相對休眠期。油茶的一般生長規律是:2 月中旬根系開始生長,3 月中下旬開始萌芽、展葉、抽梢,5 月下旬花芽開始分化,茶果進入快速生長期,7~8 月果實增長迅速,9 月末至10 月初果實相繼成熟進入采收期。受氣候等條件影響,北緣地區油茶物候期會相應延后,花期一般在每年的10~12 月,果實于第二年10 月份成熟。油茶具有較明顯的頂端優勢,其新梢由頂芽和腋芽萌發,少量從萌生的不定芽抽發而來。油茶為兩性花、異花授粉植物,不能孤雌生殖,通過昆蟲進行授粉。
油茶喜溫不耐冷,溫度與油茶生長發育關系密切,尤其在花芽分化和開花坐果期,溫度更是至關重要。油茶花芽分化的最適溫度為27~29℃,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花芽分化,花期最適溫度為14~18℃。油茶喜陽不耐陰,僅在苗期和幼樹期有一定的耐陰性。進入盛果期,要求光照充足。光照在油茶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陽光充足則生長旺盛,開花、結果的小枝密集,樹冠形成早,產量也會比較高。
油茶種植對于造林地的選擇并不嚴格,所以其在我國廣州、云南等地均有種植,但是為了能夠實現對油茶的優質高產種植,對于造林地的選擇卻是十分重要的。一般在海拔地區500m 以下的丘陵地區生長環境最佳,所以造林地選擇盡量在海拔100 到500m 之間,坡度為小于25 度的緩坡,土壤是油茶生長發育的重要生態因子,其具有比較發達的主根和側根,前者長達1m 以上,吸收根主要分布在20-50 厘米的土層之中,所以油茶造林地的選擇土層厚度盡量在50 厘米之上,選擇土地松軟地區,酸性土地為主,以黏土最佳。
油茶造林地一般提前半年開始進行土地平整,比如在秋季整地、冬季栽植,一般有全墾整地、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集中整地方式。選擇全墾整地坡度一般不高于15 度,緩坡或者平坦地表最佳,采用機械全墾同時清除掉比較大的樹樁和石塊等。土地整平以后按株行距挖穴,規格為60*60*60(cm),全墾整地容易導致水土流失,尤其是坡度大的地段要提前設置好生草帶。在選擇適合油茶生長的丘陵坡度的時候,傾斜度控制在不高于20 度但是不低于15 度為最佳,沿著等高線以寬2-3 米的行距為間隔挖環山帶,根據坡度大小來設置地塊的寬窄,在草帶中間設置護林坡,標準和之前一樣。在坡度相對較高的位置必須要保證由足夠的造林地塊,按油茶的數量和行距進行挖穴,同時還要防止水土遭到破壞,根據當地條件選擇種植稀疏。
1.幼林撫育:主要視為了最大限度保護油茶林,確保其成活,可以選擇在路口設置圍欄的方式,避免人畜的侵害;同時,還要在第一次栽植完成后,預留一些苗木,以及時進行補苗;造林之前的3 年,應在每年的春末、夏初和秋季進行拔草、去除病枝。之后的每年秋季中旬進行除草、去除病枝等。
2.肥水管理:對于幼林來說,應以氮肥為主,并配合復合肥,以滿足幼苗快速生長的需求;伴隨著幼林的增長,施肥量也應隨之增加,且以春季、夏季和秋季為主要的施肥時間。開始施肥的時候,每株施肥150g 氮肥+150復合肥,并在每年進行1 次農家肥填埋,每株填埋2kg。
3.園區管理:減少林區的雜草、并對土壤進行反動,以增加土壤中的氧氣含量。同時還要將土壤中的辦結進行消除,提高地溫,并增加土壤的保水性能,從而為油茶的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還要將雜草埋入迪內,作為有機物,為油茶的生長提供養分;同時,為了進一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還可以在油茶的幼林時間,進行花生和大豆的種植。
4.修建整形:油茶幼林整形期間,油茶樹的高度應保持在70-80cm,并在樹干的四周選擇留下數個強壯的主枝。通常,油茶幼苗的修剪應在早春進行,而對于成樹來說,應選擇在每年的11 月份、2 月份作為最佳的修剪時間。
5.病蟲害防治:在油茶的栽培和管理過程中,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包括油茶軟腐病、炭疽病,可及時采取化學防控的方法進行防治,但隨著病蟲害的抗性基因不斷遺傳,化學防治效果越來越不明顯。在這種情況下,可采用穿心蓮、大葉柳植物浸出液進行防治,還可以利用解淀粉芽孢桿菌,對土壤中病因菌的生存進行抑制;利用金桿菌、白僵菌等生物農藥進行產病蟲害防治。
綜上所述,油茶素有“東方橄欖油”之稱,營養價值豐富,且具有極高的生態效益。因此,進一步提高油茶產量,促進油茶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因此,必須要結合油茶栽培地的實際情況,采用最佳的豐產栽培和管理技術,以達到豐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