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金花
(南京市鎖金新村第一小學,江蘇南京 210042)
筆者在研究漢字學習時,曾做過一項調查問卷(對象為小學生),部分問題與數據如下表所示。

漢字學習調查表
從這張表格中,我們可以發現:小學生對于陌生的漢字有較大的學習興趣,接受漢字的能力較強,但是在漢字學習的方式上比較單一,主要按字音、字義、形狀等來記憶;自主學習的習慣還有待提高。總的來說,小學生漢字學習循規蹈矩,以認識漢字為最終目標,缺乏文化、人文等暖性關懷。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老師、家長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識字量,利用多種資源和識字途徑,希望引導學生擴大識字量,提前閱讀。正是因為這樣的需求,導致大家對漢字的工具性越來越看重,教師的教學目標單一,注重讀音、字形和字義的記憶,注重詞匯量的增加,只要求識記漢字,至于漢字本身所蘊含的文化意蘊和在不同情境的運用等都被忽視了,在一定時間里學生掌握漢字數量的多少變成了教學重點。長期反復緊張的記憶狀態,反而會使學生產生記憶疲勞,失去學習漢字的興趣。
盡管現在的漢字教學在識記漢字時往往采用游戲、兒歌等趣味性較強的形式,但其實質仍然是對字形的機械識記。這樣的漢字學習是文化的漠然缺失,使漢字學習成了純粹的訓練課,學生的精神世界得不到應有的滋養,中華優秀的文化傳承更是失去了重要的途徑,不利于長期學習。
漢字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有著久遠而密切的聯系,兩者相互依存。傳統文化孕育催生了漢字,漢字又傳承、弘揚了傳統文化,每個漢字中都跳動著強烈的文化因子,所以學生在學習漢字時不能只看到其工具性的一面,只求識字速度和數量。
學生在進行漢字學習時,不僅要理解漢字的讀音、字形、表意,也應了解其為什么讀這個音、有這個形、表這個意,背后有著怎樣的文化歷史,有著怎樣的文化故事。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向“前”看,讓學生與文字對話、與文化對話,活學漢字,學得有血有肉。
除了字形、字的構造外,漢字的讀音也有著文化內涵。中國人使用吉祥用語時,一般還配有圖案或者物品,大體與求福、長壽、喜慶、吉祥有關。中國窗花上常常出現蝙蝠的身影,因為“蝙蝠”的字音與“遍福”“遍富”諧音,漢字的讀音中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學生的心是打開的,他們會被中華文化的魅力深深吸引,從而對眼前的漢字產生親近感。透過一個個漢字,學生看到的是一個個人、一件件事,結合在一起又成了他們心中的歷史文化。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使用鍵盤書寫,手寫漢字的能力逐漸下降。這樣的做法雖然在使用上并無大礙,但多少讓人感覺到一絲寒意,漢字竟然以這樣的一種方式被“記住”。在中國歷史上,人們對文字曾有過近乎神圣的敬畏感。民間一向有“敬惜字紙”的傳統,凡寫有字的紙張,人們都會鄭重收存或焚化,絲毫不敢怠慢。而現在快節奏的漢字學習,漠然拋棄文化而追求數量與速度,依賴電子產品,這意味著傳統的漢字所傳承的中國文化與人們漸行漸遠,更反映出人們對古老文化的輕視,以及對傳統文化敬畏之心的日漸喪失。作家王蒙曾言:“遺失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之精髓與漢字原形,我們成了數典忘祖的新文盲。”這為我們敲響了警鐘,要求我們在漢字教學的過程中滲透文化的傳承。學習漢字,傳承中華文化,我們需要時時刻刻向“后”看。
中華傳統文化的范圍廣泛,文字、語言、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都屬于傳統文化的范疇。傳統文化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這對漢字學習中有關文化的要求是很大的挑戰,尤其是學生的漢字學習。是否每個漢字的學習都需要找到專業的文化表述,然后進行文化的滲透?答案是否定的。漢字只是文化傳承的途徑之一,對文化的了解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和運用漢字。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學習漢字對文化的了解與研究也是不同的。教師在指導學生的漢字學習時要注意學生的學習特點。
首先,尊重小學生的兒童天性。兒童喜歡做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不斷產生創造性的想法,在漢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文化知識、字形、字音、字義等要素融入游戲。猜字謎、猜燈謎、對對子等都是兒童喜聞樂見的漢字學習方法,還能滲透文化。猜字謎、猜燈謎、對對子等又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相統一,可謂是一舉兩得。
其次,重視漢字的圖像思維。兒童喜歡寫字,確切地說應該是“畫”字,他們腦海中有漢字的大體形象,所以教師在教學漢字的時候可以以圖像為出發點,讓兒童充分感受到中國文字的形成與意境。所謂“畫中有字、字中有畫”,教師將需要學習的漢字歸類,繪在同一幅畫中,綜合繪畫、書法、藝術、美學等概念,將漢字學習納入文化的元素,又將文化的內涵悄然傳承。
綜上所述,讓學生學習漢字,不僅是要他掌握一門語言工具,用于交流,更是要他學習文化。當下的漢字學習方式多種多樣,資源層出不窮,有著認識、理解、運用等一系列的過程,但是真正從文化的表現形式出發,去幫助學生識字的卻較少,這值得我們探索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