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清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中心醫院,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0)
腦梗死主要是因腦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使腦動脈狹窄或阻塞使局部腦組織因缺血缺氧而引發的一系列神經功能障礙的一種腦血管疾病。運動性失語是最為常見的后遺癥,以口語表達能力受限為主要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交流及生活質量,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對促進患者語言功能恢復尤為重要[1]。本研究探討優質護理的臨床應用效果。
以我院2017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80例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臨床相關檢查均符合腦梗死運動性失語的診斷標準,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排除病情惡化、老年癡呆、昏迷、精神認知障礙、既往語言障礙史及臨床資料不全者。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齡43~79歲,平均(60.42±3.68)歲;病程4~53 d,平均(27.85±5.48)d。將受試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n=40)和研究組(n=40),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開展優質護理:(1)飲食護理:指導患者合理搭配膳食,多食用維生素、纖維素及營養價值高的食物及新鮮的水果蔬菜;(2)心理護理:當患者出現運動性失語后常伴有焦慮、自卑等負面情緒,應全面了解患者的性格特點,給予針對性的心理指導,并向患者分享成功案例增強患者治療的自信心,必要時邀請心理醫生協助治療。態度誠懇,語氣溫柔,多鼓勵、安慰患者;(3)語言康復訓練:選擇發音及視聽訓練刺激大腦皮層及語言中樞神經促進語言功能恢復。指導患者反復伸舌、張口、鼓腮等動作,伸舌時舌尖依次抵住上下唇左右頰部,之后再橫卷、豎卷等,做好軟腭抬高、舌部運動及唇部訓練。發音練習時依次從單字、詞、短語、句子練習。通過視覺刺激、說話、看圖識字、跟讀等反復練習發音,刺激大腦語言中樞,達到強化記憶、改善語言功能的目的。
采用失語癥成套測驗(WAB)評分從語言流暢度、信息量、自發言語、聽覺理解、復述、書寫及閱讀方面評價語言功能,每項滿分均為100分[2];并比較兩組患者失語程度改善情況,可簡單日常表達,每分鐘語量在60字/min以內為輕度失語;伴有構音障礙,語量小于50字/min為中度失語;無法用語言表達自身意愿,僅可復述少量簡單的字為重度失語。
采用SPSS 19.0處理,P<0.05時為存在統計學差異,以(±s)表示計量資料,以百分數(%)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及x2檢驗。
干預后研究組重度失語2例,中度失語8例,輕度失語27例,正常3例,輕度及正常的占比為75.00%(30/40);對照組中重度失語12例,中度失語22例,輕度失語5例,正常1例,輕度及正常的占比為15.00%(6/40),存在統計學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語言流暢度評分為(65.36±2.35)分,信息量評分為(61.08±2.41)分,自發言語評分為(60.42±2.31)分,聽覺理解評分為(64.56±3.37)分,復述評分為(62.76±3.24)分,書寫及閱讀評分為(60.46±2.45)分;對照組語言流暢度評分為(46.58±1.67)分,信息量評分為(45.31±3.08)分,自發言語評分為(46.54±2.25)分,聽覺理解評分為(46.06±1.75)分,復述評分為(44.31±2.47)分,書寫及閱讀評分為(46.24±2.57)分,存在統計學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運動性失語常會給患者的心理健康及日常語言交流造成嚴重影響,早期采用優質護理有助于幫助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樹立信心,促進語言功能恢復。在優質護理中以“心理干預”為首要任務,先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樹立健康心態,之后再通過語言功能訓練耐心指導患者做好發音訓練、舌部運動、視聽配合訓練等不斷刺激受抑制的神經通路,促進語言功能恢復[3]。干預后研究組輕度失語及正常的占比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語言流暢度、信息量、自發言語、聽覺理解、復述、書寫及閱讀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優質護理可有效緩解患者失語癥狀,提高患者的語言功能,在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護理中的具有較高的應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