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虹
(湖北民族大學,湖北 恩施445000)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政治、經濟和科技發生了重大變革,這種變革對本土文化和本民族的價值觀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教育質量提高的重要參考維度,又關系到人的全面發展。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新形勢下推進中國特色外語教育的迫切要求,是全球化下高等教育走內涵發展之路、注重完善知識結構與能力提高的必然要求和現實需要。很多國內外研究都深入揭示了大學英語教學的文化向度及課堂教學中文化融入的必要性,為提高中國學生文化能力做出了有價值的嘗試和探索。但是,師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還不夠深入,跨文化交際意識及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能力有待強化。作為傳播文化的載體,民族高校英語教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研究有待加強。鑒于此,本文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民族高校英語教材中的融入研究進行一定的探討。
教材是課堂教學和學習的基本載體,是教師教學的依據和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來源。以前,教材主要指教科書,現在可以指所有用來促進學生學習的材料,包括教科書、練習冊、錄音、錄像、光盤、卡片、掛圖、教師手冊等材料組成的一個教材包[1]。英語教材作為教學的主要媒介,是語言輸入的一個重要來源,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建設與發展和實現外語教學目標、取得最優教學效果存在密切的聯系。目前,民族類院校可以分為中央部屬民族院校和地方民族院校兩大類。教材選擇主要有三大來源,直接選用規劃教材,編寫本土教材,以及其他一些自選材料。從整體上看,民族高校英語教材包含當代語言教學的研究成果和多年的教學經驗,題材豐富、內容新穎、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對全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英語教材選材絕大部分源于英美地區有關的語言材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占比重普遍不高,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教材較少,需要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民族高校英語教材中的重要性。
習近平特別指出世界人民應該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思想文化的長處與精華,這是增強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條件[2]。在民族高校英語教材中,需要正確處理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英美文化的關系,加強不同文化系統間的交流與融合。鴉片戰爭以前,清王朝固步自封,拒絕向西方學習。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家日益強大,中國文化影響力逐步提升。歷史證明,正是因為海納百川和有容乃大,中華文化才能夠歷久彌新,對世界各國產生強大的影響。
教材選擇了教材內容,傳承下去的是精華和合法的文化[3]。教材觀不同,教學模式和學習方法也有所不同。樹立正確的教材觀,才能更好地促進民族高校英語教學實踐。民族高校英語教師應該樹立中西文化相結合的教材觀。高校大學英語課程的目的不僅是學習西方語言文化,還需要提高學生語言文化知識、文化意識、文化自信等各種文化綜合運用能力。英美文化有關的語言材料流利地道,便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但從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上說,中國特色英語教育還需要重視傳播中國歷史文化,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學更需要重視中國本土文化知識,弘揚民族文化意識,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民族高校英語教材中并非可有可無,相反在民族文化延續、發展、走向現代化和國際化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文化是社會存在的觀念形態,與政治和經濟構成了社會整體結構。在繼承與發展傳統文化中,首先要認清一個事實,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傳統文化的某些內容已陳舊過時、淪為糟粕,應該實事求是地承認傳統文化的欠缺之處。同時,不能因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糟粕就蔽其精華。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必須學習歷史,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和古代優秀的文化區別開來,批判性地繼承珍貴遺產,并用馬克思主義批判性地總結。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明確提出要劃清民主性精華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江澤民曾指出對民族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結合時代的特點加以發展,不斷發揚光大。對待中華傳統文化,必須堅持批判繼承的原則,不能完全照搬,而是批判地剔除其中的糟粕,吸收其中的精華,并賦予新時代、新內容。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優秀品德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有益資源,政治智慧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改進與完善的歷史鏡鑒,和諧統一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的思想啟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基,對社會發展具有政治、經濟、文化、道德、歷史等多維價值[4]。
教科書選材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價值,這種內在的隱性的課程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5]。在民族高校英語教材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在英語教學中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既可以提高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積累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又可以強化跨文化交際意識,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這是全球化民族高校英語教學的需要,是英語教師應努力承擔的時代使命,也是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面臨的一個新的挑戰。
教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民族高校英語教材中的主要因素。我國大多數地方民族高校位于偏遠地區,由于地理位置、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等因素,高層次人才引進較難,隊伍整體學歷相對較低。大學英語教師的教齡、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專業水平及能力,都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民族高校英語教材中的融入。部分教師教材使用時較為盲目,教材使用經驗不足,很少進行研究和探討。一些教師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作課堂氣氛的調節和語言知識的補充,文化內容備課不充分,課堂隨意發揮,系統性不強。
教材符合學生需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民族高校英語教材的重要因素。少數民族高校大多為民族生,由于語言不同,民族生英語學習的發音與思維習慣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英語基礎較差。在大多數地方民族高校中,非英語專業英語高考分數較低。除了英語水平差異外,部分學生對文化課程興趣不濃厚,文化意識和文化自信方面都有待提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民族高校英語教材的融入是否達到預期效果,與教學環境有很大的關系。教學環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學環境是指學校所在地區環境,狹義的教學環境可以指教學活動的硬件和軟件各方面條件,以及課堂內影響教學的各方面條件,包括班級教室、多媒體技術、課堂氛圍等。這兩類環境相對獨立又相互影響,在民族高校英語教學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教材的不斷開發,多數大學英語教材擁有豐富的配套資料,如硬件設施、相關軟件、學習平臺等。但是,一些地方民族高校地區經濟有待發展,文化館、民族博物館和圖書館資源不足,學校硬件、軟件、課堂教學條件有待加強。
“天人合一”哲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也是中華民族的和諧思想的新境界。天代表道、真理和法則,天人合一與先天本性結合,回歸自然。傳統的“和諧”思想內容極為豐富,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主張天人合一;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倡導和諧的人際關系;在民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上,主張和諧統一。這種和諧精神融入國家政治、價值理念和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民族性格。由于少數民族生居多,民族高校英語教學具有獨特的本土特色。民族高校英語教材文化融入體系反映了“天人合一”思想,如圖一所示。

圖一 民族高校英語教材文化融入體系
堅持天人合一的哲學立場,創造并優化教材的使用環境,使教師、學生、教材與使用環境和諧相處,可以更好地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民族高校英語教材中的融入。一,維護文化的多元性和共同發展。正確處理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英美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離不開英美文化的交流互借鑒。二,在英語教材中,聯系和發展地看待中華文化的古今關系,推動中華文化“傳統”與“現代”連接。三,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少數民族文化,建設和諧統一的多元文化,突出民族高校英語教材特色。四,考察民族高校英語教師、學生和教學環境,從而更和諧有效地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民族高校英語教材中的融入。人類文化多樣,任何一種文化都是其中的一部分,不同文化在民族高校英語教材文化融入體系中相互學習、借鑒、吸收,才能不斷發展與壯大。高校育人體系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路徑之一是借助課程教材[6]。辯證、發展、統一地看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民族高校英語教材中的融入,才能更好地豐富英語教學的國際化及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
全球化的今天,建立中國的話語體系,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民族高校英語教材中的融入,是民族高校英語教學的需要,是政治教育、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的需要,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我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源遠流長,少數民族種類多,且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特色,凝聚著心血和智慧的民間文化,具有重要價值的思想文化,是構成教材的潛在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材不僅能提高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素養,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民族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民族高校英語教材中,弘揚中國本土文化,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正確處理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及英美文化之間的關系。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民族高校英語教材中的融入,更好地促進民族高校英語教學理論實踐,促進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強化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意識,最終實現中國人對未來理想社會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