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子玥
(寶雞文理學院,陜西 寶雞721000)
時間管理傾向(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是個體在對待時間功能和價值上、在運用時間方式上表現出來的心理和行為特征,涉及時間價值感、時間監控觀和時間效能感等方面[1](51-56)。既是個體對時間的態度、計劃和利用等的認知特點,又是個體對時間的價值觀和行為傾向,是一種具有多維度、多層次心理結構的人格特征。研究表明,時間管理傾向與學業成績和工作績效有關[2](42-45)[3](649-653)[4](13-15),與自信、成就動機、心理控制源和A型人格等因素相關[4](13-15)[5](51-53)[6](747-749)[7](567-568)[8](147-150)[9](154-155)。 國內研究人員通過對護理專業的本科生進行研究發現,時間管理傾向水平為中或低[10](28-31)。有學者指出時間管理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基本保障,還是個人成長和發展的必要前提[11](10-13)。同樣的,教師作為陪伴和引領學生成長的重要資源,對學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有良好時間管理傾向的教師,對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各項任務都有良好的規劃,對時間的利用和掌控程度更高,能夠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而時間管理能力較差的教師則目標混亂,很難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甚至可能引發倦怠、焦慮、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所以,關注中學教師的時間管理傾向水平對于教師自身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個體對自己有能力成功應對任務的一種信念[12](359-373)。根植于人類能動性這一概念中,具體指的是個體對通過自身行動和努力達到預期結果的力量感知。據此,教師的自我效能感(Teacher Self-Efficacy)被認為是教師的一種重要自我感知能力,有助于吸引學生,激發學習水平和學習動機,并且提升教師的課堂管理水平。即使面對具有破壞性、動機不強或閑散爛漫的學生時,教師自我效能感仍然能夠幫助其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此外,教師自我效能感對教師的工作結果和學生的學業成就都發揮著積極作用。已有諸多研究表明,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對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為投入[13](21-32),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提高工作滿意度[14](914-945),以及減少教師的離職意愿[15](120-130)都有重要影響。因此,我們推測自我效能感水平較高的個體時間管理能力也較強。本研究以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中學教師自我效能感與時間管理傾向的關系,為提升教師的時間管理傾向水平提供建議。
以陜西省寶雞市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采用完全隨機抽樣的方法,發放調查問卷328份,剔除不合格問卷14份,得到有效問卷314份,有效率為95.73%。在290名中學教師中有男性95人(30.25%),女性219人(69.75%);年齡在30歲以上的13人(4.14%),30歲—50歲的251人(79.94%),50歲以上的50人(15.92%);在職稱方面,初級教師142人(45.22%),中級教師138人(43.95%),高級教師34人(10.83%)。
2.2.1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該量表由Schwarzer等人[16](145-161)編制,中文版由王才康等人[17](37-40)翻譯修訂,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α系數為0.90。該量表為單維度量表,共有10個項目,采用李克特4級計分方式(1~4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
2.2.2 員工時間管理傾向問卷。該問卷由袁園[18]編制,共有17個項目,每個條目均采用李克特5級評分方式(1~5分),其中第3個、13個和17個項目反向計分。問卷共包括4個維度,分別為目標設置(5個項目)、時間安排(5個項目)、時間自控(4個項目)和混亂傾向(3各項目)。該問卷各維度的Cronbach’α系數分別為0.80、0.74、0.73和0.71。被試根據自身的符合程度進行評分,得分越高,表明時間管理能力越強。
使用SPPSS22.0for Windows對數據進行分析,統計方法包括相關分析、T檢驗、方差分析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表1 呈現了中學教師自我效能感和時間管理傾向的得分情況,時間管理傾向的平均得分為64.54,說明中學教師的時間管理能力較好。

表1 中學教師自我效能感和時間管理傾向的描述(n=314)
如表2所示,在性別方面,男性中學教師的自我效能感顯著高于女性(P<0.05),而目標設置、時間安排、時間自控、混亂傾向和時間管理總分在性別上均無顯著差異。
在年齡方面,自我效能感和時間自控的得分均無統計學差異;目標設置、時間安排、混亂傾向和時間管理傾向總分的差異顯著(P<0.05),其中50歲以上的中學教師的時間管理傾向分數最低,30歲—50歲中學教師的時間管理傾向顯著高于50歲以上教師(P<0.05);30歲—50歲中學教師的目標設置得分最高,顯著高于50歲以上教師(P<0.05);30歲—50歲中學教師的時間安排分數最高,50歲以上教師次之,30歲以下教師得分最低,且30歲—50歲和50歲以上教師的時間安排得分均顯著高于30歲以下教師(P<0.05);在混亂傾向上,30歲—50歲教師得分最高,且顯著高于30歲以下教師(P<0.05)。
在職稱方面,目標設置、時間安排、時間自控、混亂傾向和時間管理總分在職稱上均無顯著差異。自我效能感在職稱上差異顯著(P<0.01),其中高級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得分最高,中級教師次之,初級教師得分最低。
表2 中學教師自我效能感和時間管理傾向在性別、年齡和職稱上的差異比較(±s)

表2 中學教師自我效能感和時間管理傾向在性別、年齡和職稱上的差異比較(±s)
?
如表3所示,中學教師自我效能感與時間管理傾向呈顯著正相關,r=0.180~0.868,P<0.01。

表3 中學教師自我效能感與時間管理傾向及其各維度的相關矩陣(n=314)
如表4所示,將時間管理傾向及各維度的得分作為因變量,以自我效能感及單因素方差分析中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年齡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表明,自我效能感能夠顯著正向預測時間管理傾向及各維度,年齡除能夠正向預測時間安排外,對其余各維度及時間管理傾向總分均具有顯著負向預測作用(P<0.001)。

表4 中學教師時間管理傾向及其各維度對人口學變量和自我效能感的回歸結果(n=314)
本研究顯示,中學教師自我效能感得分為25.59±5.82分,表明調查的中學教師一般自我效能較高。這與孔令豪和張玉妹[19](21-23)的研究結果類似,他們針對高中教師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盡管高中教師群體存在職業倦怠問題,但自我效能水平仍然較高。說明大部分中學教師對自身的教學能力比較有自信,認為自己能夠成功應對日常教學工作。在性別方面,男性中學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得分顯著高于女性,與以往的一些研究結果一致[20](3161-3164)。可能是因為男性對自己的認可程度更高,自信心更強,相信自己有能力處理各種困難。此外,中學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在職稱上差異顯著,可能與教師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水平有關系。職稱越高的教師的教學經驗更豐富,教學能力更強,能夠更加自如地面對教學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因此對自身成功完成教學任務的能力感知較強,自我效能感水平較高。
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中學教師時間管理傾向為64.54±8.89分,得分普遍較高,大部分中學教師能夠對時間進行較好的管理。中學教師的時間管理傾向在年齡上差異顯著,且30歲—50歲教師的時間管理傾向得分較高,與已有的一些研究結果類似[21],可能與教師的成長軌跡有關。30歲—50歲的教師正處于職業的發展期,更加看重工作給自己帶來的意義,熱愛自己的工作,并且教學能力日趨成熟,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處理好工作中的各項任務,其中便包含了時間管理能力,所以時間管理傾向的得分最高。對于50歲以上的教師而言,一方面他們可能在歷經幾十年的教學工作之后,到達了職業生涯的倦怠期,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職業倦怠,因而面對工作時可能熱情不高,導致在時間管理方面不夠重視,時間規劃不夠合理。另一方面,50歲以上的教師正處于即將退休的階段,在職業追求上動機不足,在教學方面的成就動機強度不高,存在以固有經驗應對復雜多變的教學任務的傾向,可能造成時間管理能力較差。30歲以下的教師正處在職業的探索和上升期,可能還不具備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應對各項煩瑣復雜的教學工作。
本研究顯示中學教師的自我效能感與時間管理傾向呈顯著正相關,以往的一些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22]。自我效能感較高的教師,對自身教學能力的自信心較強,能夠合理地規劃、分配和利用時間,時間管理能力較強。同樣,時間管理能力較好的教師能夠有力地把控時間,在教學工作中表現更加出色,自我效能感水平也會得到提升。
在用年齡和自我效能感預測時間管理傾向的回歸方程中發現,自我效能感能夠顯著正向預測時間管理傾向。表明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時間管理能力就越強。因為自我效能感水平較高的教師更有信心對時間進行規劃和管理,并且在教學工作中踐行時間管理的行為。
本研究提示,關注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提升自信心,能夠有效提升時間管理能力,真正促進教師成長。所以,可以將增強教師的自我效能感作為提高教師時間管理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
首先,教師要增強自信心。古語有云:“吾心信其可成,則無堅不擢。”可見,人只有具備足夠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力才會不斷地被挖掘與開發,從而不斷進步[23](68-72)。所以,中學教師應該充分相信自己能夠合理地規劃和使用時間,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其次,教師應該養成良好的教學歸納和反思習慣。教學歸納和反思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的最直觀和有效的方法,通過歸納和反思,教師可以發現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改正。因此,進行教學歸納和反思有利于教師強化時間管理能力,更好地把控時間,提高時間管理能力。
最后,在教師培養和管理過程中,應該建立更合理的教師評價體系,將時間管理能力作為教師考核和評價的一項指標,幫助教師梳理時間管理意識,提高時間管理能力。其次,我們還要創造更適合教師成長發展的職業環境,舒緩教師的職業倦怠,促使教師獲得較高的教學成就感,更能夠增強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其時間管理能力。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教師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群體,正承擔著越來越大的工作量,通過有效的時間管理,能夠妥善處理來自社會、家庭及工作的沖突和壓力,有效完成各項工作任務。一方面,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能夠提高教師的工作能力和教學水平,促進教師成長,幫助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具有良好時間管理傾向的老師有更高的工作熱情,能夠給學生營造更好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與教師關系的融洽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熱情,使學生達到更高的學業成就。因此,學校應該通過舉辦講座、進行相關訓練等方式提高教師的時間管理能力,以此提高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