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秉承 吳釗逸 張瀚宇 姜 晨 吳晴蓮
(杭州師范大學,浙江 杭州311121)
為了響應課程改革新的體系建設要求,在小學開設一門關于核心素質培養的新型校本課程尤其重要。兒童劇是集文學、音樂、美術、表演、舞蹈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與核心素養中的健全人格、人文積淀、審美情趣緊密貼合。對于小學生而言既是一門有趣的新型課程,又有利于實現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校園兒童劇是一個逐漸興起的項目,包括在學校專人演出的兒童劇和在校學生親自參與的兒童戲劇活動兩部分。前期調查表明,校園兒童劇在臺州城鄉小學廣泛分布,但是開發程度較淺,社會價值更局限于娛樂功能,難以發揮言語實踐、文化教育等教育功能。此外,城鄉小學發展兒童劇存在同質化傾向,造成教學資源浪費。
本文通過比較城鄉小學生及家長對兒童劇認知狀況的差異性,從了解、喜歡、觀賞、參演、支付五個維度構建學生對兒童劇的認知發展過程,尋找校園兒童劇在城鄉小學差異化發展的可行之路。
本研究選擇臺州市十余所城鄉小學917名小學生及家長為研究對象,從兒童劇認知情況、喜愛程度、觀賞情況、參演情況和支持程度五個維度展開調查。通過網絡發放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831份,回收率為90.6%。以區域劃分,城市小學占87.1%,鄉村小學占12.9%;以性別劃分,男生占54.3%,女生占45.7%;以學段劃分,低段占38.1%,中段占36.1%,高段占25.8%。
1.編制情況
首先對戲劇研究者、從業者進行訪談,了解專業人員對臺州市城鄉校園兒童劇開展情況的看法。此后,查閱文獻確定兒童劇認知情況、喜愛程度、觀賞情況、參演情況和支持程度五個維度,并基于兒童心智發育水平擬定20道題目。據此,在咨詢一線語文教師和戲劇從業者后,對臺州市城鄉小學生及家長進行預調查。最后根據結果修訂調查問卷。
2.信效度檢驗情況
對本研究數據的信度進行檢驗,得克隆巴赫Alpha值為0.709,大于0.7,意味信度良好。利用KMO和巴特利特對本研究數據的效度進行檢驗,得KMO值為0.749,大于0.6,意味數據具有效度;同時,旋轉后累積方差解釋率為65.4>60%>50%,說明可以有效提取出本研究項的信息量。
以臺州市城鄉小學生及家長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對城鄉小學校園兒童劇發展情況進行調查。在此基礎上利用SPSS19.0進行頻次分析和相關分析,通過比較研究了解城鄉小學生及家庭對兒童劇認知情況、喜愛程度、觀賞情況、參演情況和支持程度的差異情況。
利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得出表1。

表1 相關性
由表1可知,學生就讀于城市或者鄉村小學對家長了解程度無顯著相關,但與學生了解程度極其顯著相關。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得出:家長中,49.2%城市家長、58.9%鄉村家長不了解兒童劇,49.0%城市家長、37.4%鄉村家長了解兒童劇,1.8%城市家長、3.7%鄉村家長非常了解兒童劇。學生中,58.9%城市學生、73.8%鄉村學生不了解兒童劇,39.6%城市學生、24.3%鄉村學生了解兒童劇,1.5%城市學生、1.9%的鄉村學生非常了解兒童劇。綜上,城市小學生對兒童劇了解程度明顯高于鄉村,家長之間無顯著差異。
由表1可知,學生就讀于城市或者鄉村小學與家長兒童劇觀賞情況顯著相關,對學生兒童劇觀賞情況極其顯著相關。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得出:家長中,39.4%城市家長、49.5%鄉村家長從未觀賞過兒童劇,49.9%城市家長、44.8%鄉村家長曾觀賞1次—3次,7.1%城市家長、1.8%鄉村家長曾觀賞4次—6次,3.6%城市家長、3.9%鄉村家長曾觀賞7次及以上。學生中,34.6%城市學生、51.4%鄉村學生從未觀賞過兒童劇,52.8%城市學生、42.9%鄉村學生曾觀賞1次—3次,8.9%城市學生、1.8%鄉村學生曾觀賞4次—6次,3.7%城市學生、3.9%鄉村學生曾觀賞7次以上。綜上,城市小學生及家長(尤其是學生)兒童劇觀賞次數明顯多于鄉村。
由表1可知,學生就讀于城市或者鄉村小學與家長支付意愿不相關。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得出:12.5%城市家長、18.7%鄉村家長不愿意支付觀賞兒童劇的相關費用,57.3%城市家長、52.3%鄉村家長長愿意支付0—50元的費用,25.7%城市家長、28.0%鄉村家長愿意支付50元—100元的費用,4.5%城市家長、1.0%鄉村家長愿意支付100元以上的費用。由此可見,絕大多數家長愿意支付觀賞兒童劇的相關費用,多數家長愿意支付0—50元,小部分家長愿意支付50元—100元。
由表1可知,學生就讀于城市或者鄉村小學與學生參演次數不相關。經描述性統計分析,85.9%城市學生、88.7%鄉村學生沒有參演過兒童劇。由此可得,無論是就讀于城市還是鄉村小學的學生,普遍未參演兒童劇活動。
整體上看,城市家庭相關數據優于農村家庭,差距主要體現在觀看次數等低門檻數據上。在一些門檻較高的維度,如參演次數上數據差異并不顯著,均處于較低水平,說明我國校園兒童劇發展程度低[1](61-62+65),客觀反映了城鄉兒童對兒童劇一致的熱切需求與地域資源差異導致的發展不平衡之間的矛盾。
目前城鄉小學校園兒童劇的發展大方向一致,但部分細節應根據城鄉實際情況差異作出區分。根據調研所得數據,結合相關文獻,針對城鄉學校開展兒童劇教育可得出以下建議:
小學生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與幻想,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很快。城鄉學校可以依據城鄉兒童對于兒童劇的了解程度的差異進行不同處理。鄉村小學應著眼于普及兒童劇知識,如在兒童劇教學中,向學生提供文字、圖像、道具、視頻等材料,建立學生對兒童劇的認知。城市小學可以將重點放在開展初等的兒童劇實踐上,開展小型活動,如講故事、改編劇本、即興表演,使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兒童劇,提升對兒童劇的感知。
校園兒童劇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戲劇創作。在校園兒童劇開展過程中,教師應蹲下來傾聽學生的聲音,減少教育意味濃重的說教,依照目標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劇本、藝術形式、舞臺表現等方面添加感興趣的要素,以求更好地抓住學生的興趣。學生版《泰坦尼克號》邀請俄羅斯的專業團隊對舞臺背景進行逐幀繪制,令觀眾觀看時身臨其境[2],并且演員在表演中會走下臺與觀眾面對面交流。可以說,《泰坦尼克號》戲劇性的臺詞、緊湊的節奏準確針對目標學生的心理特點,而劇中的互動性則給了學生參與感,抓住了他們的興趣。
學生對兒童劇的初步印象來自對兒童劇的觀賞。相比參演,通過觀賞兒童劇提升兒童對兒童劇的整體認知,是一種門檻較低且受時間地點等其他因素制約較少的方式。
從總體來看,兒童劇劇目主要分為三種:第一,經典童話、動畫改編。其中最常演出的應數《冰雪奇緣》《綠野仙蹤》《喜羊羊與灰太狼》等;第二,經典文學作品、戲劇改編;第三,以中國傳統民間故事為原型改編[2]。當前兒童劇過于著眼于傳統經典,原創故事匱乏。不論劇目演出質量如何優秀,相似的題材表現總會使學生感到乏倦,缺少吸引力。
兒童劇的題材應是多元的,取材途徑應是豐富的。事實上,兒童劇可以來自生活中常見的材料甚至幻想,如德國兒童劇《木精靈》使用木頭、流水、沙子等材料講述了一個精彩的故事[2]。在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基礎上,校園兒童劇應強化創新意識,將自身幻想融于故事中,帶給學生獨特驚奇的體驗。
創作應當“明確創作作品的年齡定位,厘清該年齡段的少兒觀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3](58-60),使兒童劇形成多層次多題材的體系架構,滿足盡可能多的觀眾的需求。
兒童劇的參演是一種游戲性、開放性的活動,是建立在實踐上的學習方式。“兒童劇的開展涉及音樂、美術、表演、語言、劇本創作等多領域”[4](58-60),參演兒童劇無疑能幫助學生完成對知識的內化,充分鍛煉學生的言語實踐、人際交往等能力。
目前城鄉校園參演兒童劇情況的低迷,主要受限于參演兒童劇過高的門檻——固定的場地、專職教師資源、較長的時間消耗、對學生更高的素養要求。因此,從學校角度來說,可以為學生的兒童劇活動設置專門的、更加自由與開放的活動空間;在組織兒童劇表演相關課程時盡可能采用小組教學制,避免空間不足、部分學生缺少表演機會等問題。此外,加強同校外劇團的合作,引進外部劇目、開設假期興趣培訓等都可以為學生提供兒童劇參演機會。從教師角度來說,盡量避免以自己的想法干涉學生,對學生的角色體驗、參演感受、獨創想法用正向態度回應,以免打擊學生參演兒童劇的熱情與信心。
家長支持程度對于小學生兒童劇的參與起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財務支出意愿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家長的支持程度。從目前的數據來看,家長支持程度并不樂觀,原因很可能是大部分家長對兒童劇缺乏了解或片面了解。
學校若希望爭取家長的理解與支持,首要任務便是提高或改變家長對于兒童劇的認識,可以開展戲劇周活動并邀請家長參觀;在活動籌劃階段可以組織家長參與其中,比如藝術素養高的家長可以提供劇本類建議,手工能力優秀的家長可以提供道具類輔助,這種付出要注意適度原則,不能讓付出變為負擔,打擊學生家長對校園兒童劇的支持信心。有條件的學校甚至可以專門開展一場同時面向學生與家長的兒童劇表演,最直接明了地向家長傳遞兒童劇的真正價值。
在城鄉小學校園中倡導觀賞和參演兒童劇對提高兒童的語言實踐能力、自信心建立、合作意愿及審美水平等都有相當大的益處,有利于實現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首先,兒童劇一般選用學生們熟悉的課文文本或同學們耳熟能詳的故事作為戲劇表演的素材,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感受作品中出現的人物形象特征和作品自身的語言特點并內化,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也就是與人溝通的能力。其次,學生們在參與兒童劇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語言實踐能力,在兒童劇排演過程中還可以把平時難以實現的想法呈現出來,從而明顯增強了自信心。再次,通過參演兒童劇,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得到提高,更能將自己完美地融入集體。小學階段的兒童在保有對外界充分的好奇心與感知力特性的同時,增加對事物的善惡美丑在思考基礎上的判斷,因此兒童劇對多方面“審美角度”的培養都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