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夢楠 邱晨希
(山東警察學院,山東 濟南 250200)
自從擔任山東警察學院治安系2019 級四大隊的大隊長以來,學生心理健康和思政教育一直是學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據統計,在75 名學生中,獨生子女42人,占56%,非獨生子女33 人,占44%,其中有弟妹的9 人,占非獨生子女的27.28%。父母務農或無正式工作的有29 人,占38.67%。寒假期間學生長時間居家,難免會對其生活狀態、身心健康狀況造成一定的影響。調查顯示,假期居家時大學生焦慮和不安情緒發生率會有明顯上升,焦慮與抑郁呈高度相關。
學生王某,寒假期間每日多次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不當言論,言語間流露出其對生活的不確定感和一定程度的緊張心理狀態,初步判斷該生已出現心理問題。
王某出現的心理問題,既不是由單純的社會原因所引發,也不是單純的個體家庭環境所致。所謂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個體與生長環境、生活環境之間長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使王某形成了亞健康心理狀態,從而在此期間出現了心理問題。
案例中的王某家庭經濟條件較差,其父母無固定收入,長期務農,年收入微薄,且有較多外賬。王某平時與父母的交流較少,其心理負擔重、思想易波動,逐步形成如下心理缺陷:缺乏自信。作為貧困生,王某自幼便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他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進入大學后,這種心理更是有増無減。長期亞健康的心理狀態逐步內化為其特殊性格,使他難以適應和融入新的環境,不敢面對困難和壓力,因而遇事便恐慌而退縮。緊張焦慮。貧困生面臨的經濟困難有很多,每學期的基本學費書費和日常生活費的來源都是需要極力想辦法解決的,因此他們會一直處于一種焦慮不安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感的消極狀態當中,其心理狀態易發生波動,以致其出現非常行為。思考問題不夠客觀。貧困生在經濟長期困難的環境下逐步喪失了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看問題易帶強烈的主觀色彩,遇事不夠沉著冷靜。
在學校,性格內向的王某在隊內并不活躍,也沒有交心的朋友,當其遇到不快時會選擇與室友交流;而在寒假期間,由于與外界疏于交流,相對密閉的環境加重了其自身的孤獨感和對生活的不確定感,久而久之,王某因心理壓力而產生的負面消極情緒無法得到釋放,從而導致其種種不良心理的產生。
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目前處在一個渴望自由和獨立的特殊成長階段,希望自己能得到成人式的對待。所以在此階段,不少學生可能會感到自己和父母的關系逐漸緊張。以往,離開父母在學校獨立地學習和生活,能或多或少地緩解與父母的緊張關系。而在寒假期間,本身與父母交流較少的他,現在卻與父母幾乎朝夕相處,無意間誘發了家庭問題,強化了家庭關系的緊張程度。
對于公安院校的大一新生而言,寒假實習是接觸公安實踐工作的第一次嘗試。根據學院安排,王某寒假期間在當地派出所參加一個星期的公安實習任務,實習結束后又志愿加入春節安保的隊伍。自春節假期開始以來,公安機關配合各部門承擔了繁重的安保任務,高速路口車輛人員信息登記、危險路段交通指揮、處置違法違規人員等。與此同時,網絡等媒體上不斷涌現涉警輿情信息,從而引導輿論導向。緊張的安保任務本就使王某的情緒和心理出現波動,加之實際工作中遇到了大大小小的阻力,以及網絡涉警輿情信息的出現,對王某自身未來的職業規劃產生了些許影響。
為進一步了解關于學生王某的相關細節,我第一時間與其父母取得了聯系,將王某近況告知,引起他們對王某心理問題的充分重視。隨后我對王某近期的生活狀態和生活習慣進行了詳細地詢問,并與其父母對王某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相關解決對策展開討論,力求父母與校方配合默契,全面、及時、高效地扭轉王某心理現狀。
在進一步了解王某產生心理問題的相關具體情況后,找準時機和側重點,及時準確深入地與王某進行了交流談心,使他的情緒有一個宣泄的出口。起初王某對該問題多有避諱,回答問題時無法完全敞開心扉,不愿進行深入的交流。在一步步引導之下,王某逐漸敞開心扉,開始將其內心所思所想以及其對生活的態度進行分享。根據情況靈活應對,找準時機,對癥下藥,并對其進行了心理疏導。
王某性格內向,朋友較少,寒假期間幾乎沒有同齡人的交流和陪伴,內心的想法和態度得不到及時分享和交流碰撞,以致其情緒得不到宣泄,久之在心中郁結。因此,組織隊委及其室友成立關于王某的心理干預小組,日常及時觀察王某的心理波動,做好相應的反饋工作,并主動與他進行經常性的溝通交流,給他強有力的關心幫助和精神支持。
在與王某溝通商討,并征得其同意后,及時聯系了校內心理老師,對王某的心理狀態進行反復多次地咨詢和做出專業評判,并對各階段產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專業的疏導,并鼓勵隊內同學與其多多溝通交流,力求使王某心理危機得到科學及時、精準高效地干預和解決。
在校方統一部署、多方通力協作等默契配合下,王某的心態出現明顯積極變化,他刪去了個人社交平臺上的言論,開始發布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文字,并主動與老師交流談心。鑒于所采取的措施相對及時奏效,我們便對王某進行了心理問題的持續干預和疏導,實時觀察,精準反饋,及時干預,并以此事件為契機,積極引導王某樹立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學會自覺主動地觀察自己的情緒及心理狀態,并科學及時地調整情緒、解決問題。
培養大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是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和主要內容。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觀念的全面轉型升級,當代大學生的競爭壓力明顯加大,各種心理問題和個人情感方面的困惑和矛盾也就隨之增多。學生在大學期間會遇到很多問題,例如全新環境的適應、人際關系的處理、擇業就業的選擇等,無可避免地會不斷萌生思想困惑、焦慮和心理糾結。這些問題一旦產生,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應對或應對欠妥,很可能會釀成難以挽回的悲劇;但是,如果及時發現、應對有力,并轉危為機地進行教育和引導,將會使學生受益一生。
通過總結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視角下王某的心理干預和疏導案例,可以認為: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和疏導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
加強日常防范教育,是心理干預與疏導工作能否順利進行的前提和基礎。心理危機是否會出現,不僅與外界應激源的大小以及其對當事人的刺激強弱有關,更與當事人自身對此事件的看法和態度密切相關。因而,重視日常防范教育、加強主動引導尤為重要。比如加強對學生網絡信息安全教育方面的引導,鼓勵其關注可靠的權威媒體和信息平臺,增強凈化信息、判斷信息的網絡安全能力。
再者,要引導大學生理性面對各種事件,練就理性平和、從容不迫的心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提出:“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個體對事物的認知導致了不良的情緒行為反應。”如果個體主觀臆斷地片面夸大事件產生的相關負面影響,很可能就會引發自身強烈的生理心理不良反應。
另外,加強警察職業教育,不斷壯大公安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警察職業自身具有責任重、風險大、挑戰性強等特點。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國社會治安形勢不斷變化,公安民警的工作任務日趨復雜,其心理壓力也在不斷增大。公安民警更容易出現亞健康心理,若應對不當,則可能影響個人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乃至公安隊伍的戰斗力。因此,加強公安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從預備警官階段就培養和練就過硬的心理素質顯得尤為重要。公安院校應廣泛重視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將關心和干預公安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納入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范疇,并貫穿于教學、警務化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面,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地把預備警官的心理素質筑牢筑硬。
心理危機若得不到及時疏導和干預,輕者可能會使個人認知習慣、行為方式等方面受到一定的影響,重者則可能會失去理智,做出種極無可挽回的行為。雖然各大高校在寒假期間開展了心理健康服務,但是專業人員少,學生眾多,比例超過1:100,力量遠遠不夠,“一對多”的心理服務不夠精準有效。因此,高校應該整體協調、統籌規劃,動員輔導員、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建立從上到心理危機疏導機制。
學校應通過培訓和組建大學生心理教育專業團隊,編寫假期應如何應對各種不良心理的相關指南,增設“假期學生心理正確的自我調適方法”等心理課程以及在線咨詢專家等途徑來促進特殊時期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員要確保及時掌握學生心理狀況,并不定時進行談心交流;思政課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總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下的心理疏導和干預,當好大學生良好心理狀態的指明燈;專業課老師要注意滲透式育人,在自己所教授的專業課程中穿插心理教育方面的積極引導和暗示,形成“無意間”的滲透式灌輸。
此外,高校應把學生心理健康培育納入人才培養質量體系,如全面開展心理健康測試,及時發現問題所在,并進行相關干預;集中開展積極健康的學習娛樂活動,盡快激活學生的心理潛能,使其心理狀態步入正軌。
心理危機干預和疏導工作的終點不僅僅是解決或者控制危機,而是需要更進一步,將危機轉變為成長的契機,在長時間持續干預和引導的基礎上,提高學生自身的抗壓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并塑造其正確的認知習慣,引導其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比如,春節假期期間,學校應立足整體、統籌兼顧,通過相應網絡平臺適時開展有針對性的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例如,愛國主義專題活動,加強紅色大主題教育,積極弘揚正能量,強化核心價值引領;自主能力培養專題活動,鼓勵學生利用假期時間,練就過硬本領,合理安排假期生活,使生活充實有意義;親子關系專題活動,強化與父母的溝通技巧,引導學生客觀、一分為二的認識自己的家庭等。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特別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大學生正處于一個人身心發展的特殊時期以及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如何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是需要迫切解決和不斷完善的問題,因為他們的身心健康關乎學生個體的發展、家庭的幸福、學校的和諧乃至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穩定。只有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大學時代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在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才能健全其人格發展,塑造其樂觀自信、健康平和的積極心態,構建幸福家庭、文明校園、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