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燕
(長春光華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
2018年3月,為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國家組建了文化旅游部,至此文旅融合發展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文旅融合不僅是城市發展的新動能,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更是有效發揮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作用的需要和途徑。吉林省是一個多民族省份,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在全域旅游戰略背景下,如何找準最佳連接點,將旅游與文化產業多方位、全鏈條深度融合,是落實“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助力吉林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
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都屬于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業,其行業范圍都十分廣泛。文化產業是一個能夠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產業群,旅游產業是一個能夠提供旅游產品和服務的產業群,二者都具有以自身為核心,融合其他相關產業共同發展的特性。因此,二者之間雖然有著鮮明的技術邊界、產品邊界和市場邊界,但從產業特征上看,二者都具有開放性、兼容性和動態性的特點,使二者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耦合關系。
“文化資源是區域內具有獨特的或具有比較優勢的、能夠為人類所利用或開發并可以直接轉化為經濟效益的文化因素,“包括歷史人物、文物古跡、民俗、建筑、工藝、宗教信仰、語言文字、戲曲等①”,也包括現代城市文明?!倍胺彩悄軌蛟炀蛯β糜握呔哂形Φ沫h境的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會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觀事物,都可構成旅游資源②”。文化旅游資源包括歷史文物古跡、遺跡或遺址、民族民俗文化及其表現場所、重大文體盛事場館和現代人造景觀。由此可見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出現了重疊和交叉,因此也成為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
文化產業的服務對象是文化產品消費者,旅游產業的服務對象是旅游產品消費者,二者的共同點即都以消費者為服務對象,只是消費的產品有所不同。而且這兩種消費者在某種消費情況下還會重疊,例如查干湖的冬捕、凈月潭的瓦薩國際滑雪節,不僅吸引當地的文化消費者,還吸引大批外地甚至國外的旅游者來此消費。在此,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基于共同的消費者,找到了消費市場的契合點,成為文旅融合的市場基礎。
文化旅游產業是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所產生的新的交叉產業,其既具有文化產業的某些特點,也具有旅游業的某些特點。而且文化產業的一些細分行業在與旅游業的交叉融合中,又形成了新的業態。
充分發揮旅游作為文化載體的作用,將各地獨特的文化以旅游的形式展現出來,如通過民俗文化活動的開展來吸引旅游者,就是典型的文化旅游化。這不僅擴大文化傳播的覆蓋面,而且還豐富了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實現了文化產業化。
文化不僅能夠豐富旅游內容,而且還能充實旅游的內在價值,即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在旅游的“食住行游購娛”全過程中,文化無時無刻不貫穿于其中,既可以利用文化來提升旅游產品的品位和價值,還可以利用演藝、節慶、影視等文化活動宣傳旅游,從而塑造旅游品牌,提升目的地旅游知名度和競爭力。同時,推進旅游文化化,通過旅游載體彰顯本地的各類型文化。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強調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實際上,在旅游的推廣過程中,完全可以借助文化領域的公共服務機構和對外文化交流平臺進行旅游推廣,也就是說文化和旅游的平臺可以共用。因此,文化和旅游只有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和諧共生,才能形成新的發展優勢,形成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③。
自2018年3月國家文化旅游部成立后,吉林省委、省政府積極進行機構改革。根據《吉林省機構改革方案》,將原吉林省文化廳、原吉林省旅游發展委員會兩個機構的職責進行整合,組建了新的省級機構——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并于10月18日正式掛牌,成為吉林省機構改革中首家掛牌的省級新機構。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成立后,秉承“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指導思想,全面落實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成功舉辦了第三屆冰雪產業博覽會,以實際行動踐行“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
近年來,國家和各級政府都高度重視文旅融合發展,從國家到地方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規定。從國家層面看,2009年9月,文化部和國家旅游局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加大文化旅游示范縣建設力度,打造一批適應文化旅游發展的特色產業集聚區。2009年12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指出要將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內涵貫穿到旅游活動的六大要素中。自此,文旅融合首次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在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的通知》中,再次明確指出了旅游業要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而2018年3月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進一步體現了國家層面對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視與決心。從吉林省來看,2017年4月發布的《吉林省十三五旅游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加快旅游業和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深度開發冰雪、邊境、文化、生態、鄉村、紅色等核心旅游產品,培育具有吉林省地域特色的文化創意旅游產品,通過發展文化旅游體驗基地、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園區、文化旅游特色街區、文化旅游服務綜合體和文化旅游主題小鎮,加快建設文化旅游大?、堋薄4送?,在《關于加快推進吉林省全域旅游發展的實施方案》中,也明確指出,要深化吉林省文旅游融合發展的體制和機制改革,要將文化元素融入旅游發展的各個環節當中。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為吉林省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吉林省是一個集山地、平原、草甸、湖泊和濕地為一體的省份,自然資源豐富多樣;吉林省歷史悠久,具有很多文化景觀,為吉林省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同時,吉林省是全國少有的56個民族都有的省份,少數民族人口共218.57萬人,占吉林省總人口的7.96%。其中以人口占比較多的朝鮮族、滿族、蒙古族等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十分豐富。這些自然、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資源交織在一起,為吉林省文旅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
近年來,在不斷深化文化和旅游體制改革的大潮下,吉林省文化和旅游產業增速較快,已成為吉林省地域經濟新的增長點。2011年,吉林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為274.13億元,僅占全省GDP的2.59%;到2016年,吉林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700億元,占全省GDP的6%以上。從2011年以來,吉林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20%左右,超過全省GDP的增速。隨著互聯網對文化產業的滲透以及金融業對文化產業投資力度的增大,吉林省文化產業增加值會出現更大幅度的增長。預計到2020年底,吉林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將達1524億元,真正成為解決就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拉動吉林省地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行業。在旅游產業方面,吉林省充分發揮旅游業在推動地域經濟發展中的龍頭和引擎作用,切實把旅游業發展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全局當中,加快推進旅游業的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在全域旅游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引導下,吉林省旅游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逐年增加,2018年吉林省接待旅游總人數22156.39萬人次,同比增長15.15%;旅游總收入達4210.87億元,同比增長20.07%,旅游業對吉林省經濟的支撐作用越發明顯。

表1 吉林省主要自然旅游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一覽表

圖1 吉林省2014—2018年旅游人數及旅游收入
冰雪是吉林省最具特色的資源,也是吉林省的地域文化之一。從資源的角度來看,冰雪是大自然賦予的自然資源,具有極強的地域壟斷性;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冰雪是人們在日常生活的自然生態環境中進行生產、生活、創造的基礎符號,即冰雪文化,而旅游是以資源作為吸引力本源、以文化為靈魂的社會活動。所以,正是因為冰雪具有資源和文化雙重身份,才使得冰雪和旅游的結合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也是吉林省文旅融合發展的最佳發展模式。近幾年來,吉林省以冰雪為主的旅游收入占全年旅游總收入的30%以上,尤其是在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引導下,吉林省冰雪旅游日漸紅火,以冰雪文化為核心打造的旅游項目日漸增多,如吉林省幾乎每個市縣都有的冰雕、雪雕、冰燈;長白山、松花湖、北大壺、凈月潭、蓮花山等地的滑雪場;二道白河鎮的冰光大道;通化和集安的冰葡萄酒;長白山冰雪攝影;長春瓦薩博物館;各地的冰雪樂園等。在展現濃郁的冰雪文化的同時,也吸引了大批冰雪旅游愛好者,傳播冰雪文化,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真正使“冷資源”變成了“熱經濟”。2018年,長春市入選“十佳冰雪旅游城市”。此外,長白山、長春、吉林市還躋身全國傳統冰雪旅游目的地前十名。這些都說明冰雪+旅游的模式是適合吉林省文旅融合發展的模式,只是在融合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未來吉林省要在現有的冰雪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基礎上,加強冰雪文化旅游融合的廣度和深度,依托先天的冰雪資源優勢,做大做強吉林省冰雪旅游產業。
吉林省擁有新中國第一個電影制片廠——長春電影制片廠,這里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影視文化底蘊深厚。除了電影之外,吉林省還是“中國動漫游戲人才的搖籃”,因為亞洲最大的單體動畫學院、中國第一所專門培養動漫游戲人才的高等學府——吉林省動畫學院,就在長春市,這些都為吉林省演藝產業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近年來,吉林省成功培育了一批擁有實力的演藝企業及演藝項目,如吉林省歌舞演藝集團推出的《長白神韻》;吉林省產學研代表之作《訥殷之戀》,由長白山訥殷文化有限公司和長春光華學院等聯合拍攝;被原文化部和國家旅游總局評為 “國家重點旅游演出項目”的“劉老根大舞臺”;2019年春節期間,全國影院同步上映的吉林省首部冰雪題材的動畫電影《參娃與天池怪獸之瑞雪兆豐年》等。此外,位于長春市的被譽為國際十大影視城之一的長影世紀城,在2018年中國旅游日當天,僅輕軌長影世紀城站的客流量就超過6萬人次。它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再次證實,演藝和旅游相結合,既可以通過演藝業宣傳目的地旅游,反過來通過旅游也可以提升演藝產品的消費,是以打造文化臉譜來推進全域旅游的有效實踐。未來,不管是實景演出還是劇場類的旅游演藝產品,都要在創新節目形態、挖掘文化內涵和創建品牌方面下功夫。
工業+旅游模式所形成的工業旅游包括工業遺址旅游、文化創意工業旅游和生產型工業旅游。就吉林省發展工業旅游的基礎情況來看,吉林省是東北老工業基地,工業基礎雄厚,制造業發達,目前的工業已經形成汽車、石化、電子、食品加工、醫藥五大主導產業體系。吉林省是新中國汽車產業的搖籃,擁有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和中國中車集團長春軌道客車公司,汽車產業已經成為吉林省的支柱產業之一。此外還有吉林市明清造船廠遺址博物館和空軍航空大學航空館、吉林酒文化博物館、通化通天酒業、大安蒸汽機車博物館、豐滿發電站、夾皮溝金礦等一大批工業遺產和工業舊址,為吉林省發展工業遺址旅游、文化創意工業旅游和生產型工業旅游奠定了良好的資源基礎。
節慶旅游是以傳統節慶或公眾慶典等為主要吸引物而吸引旅游者來訪的一種旅游形式;會展旅游是借助舉辦會議或展覽而開展的一種旅游形式。節慶和會展都具有內容及形式豐富多樣、主題鮮明、參與性強的特點,對于豐富目的地旅游產品、塑造旅游形象、優化旅游環境、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18年,吉林省依據節慶和會展開展的旅游活動很多,代表性的有入選2018十佳冰雪旅游節事活動的“2018年中國長春冰雪旅游節暨凈月潭瓦薩國際滑雪節”“第23屆中國·吉林國際霧凇冰雪節”和“中國·查干湖第十六屆冰雪漁獵文化旅游節”;2018年12月在長春舉辦的雪博會和長白山的粉雪節;12月24日,以“夢幻冰雪吉祥六鼎山”為主題的六鼎山文化旅游節。特別是2018年12月28日在查干湖開幕的第十七屆冰雪漁獵文化旅游節,僅當天就吸引20多萬游客等。這些節慶和展會所產生的旅游效應正在成為吉林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吉林省是農業大省,土地遼闊而肥沃。從生態農業資源規劃來看,可分為東部的山地生態區、中部的臺地生態區和西部的草原濕地生態區,可轉化為旅游資源的農業資源極其豐富,而且南北和東西之間,既無門庭之限,亦無山河之隔,進出便捷,四通八達。根據三個生態區的資源特點和文化底蘊,尋求農業與旅游結合的最佳方式。如東部山地生態區要充分利用以長白山為主的山地自然生態系統中森林資源和物種極為豐富的特點,開展長白山林間生態游、采參文化體驗園、冰葡萄酒釀造科考園、長白山反季山野菜種植園、集安錢灣果宿及水果采摘園、農家樂、左家特產觀光生態園等。中部臺地生態區農田生態系統最為典型,可以開展循環農業、創意農業和農事體驗等旅游活動,將傳統的農耕文化和操作流程和農業產品融入旅游當中,延伸傳統農業的產業鏈,增加傳統農業產品的附加值。確切地說可以通過創意農業產業園、傳統農事體驗節、農產品大集、農家樂、美麗鄉村、特色小鎮、農業嘉年華、國家農業公園、田園綜合體等形式將農業與旅游結合起來。西部草原濕地生態區最典型的特點就是草原、草甸面積較大,濕地較為集中,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為此在西部地區發展生態農業必須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建議大規模開發和建設新的旅游景區,可以在原有旅游景區基礎上,以生態保護為主,以資源基礎型為開發原則,完善已有的旅游形式。比如開發鹽堿地生態改良示范園、沙漠生態改良示范區、生態自然保護區等。
吉林省歷史悠久,有記載的人類活動大約在距今5萬年前,而且在吉林省的歷史長河中,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漢、滿、蒙古等民族聚居和活動之地,致使吉林省擁有豐厚的古人類文化和近現代文化。這些文化的創立和發展,都不可避免地會留下痕跡。也正是這些痕跡,成就了今天的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吉林省對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的申報和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十分重視,先后出臺各項有關歷史文化街區認定和保護的通知、意見和規定。2015年,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街區入選第一批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此外還有新民大街街區、偽滿皇宮街區、人民大街街區、南廣場街區、中東鐵路寬城子車站街區、吉林市烏拉街街區、吉林市西大街街區等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的街區有望申請成為國家級或省級歷史文化街區。這些歷史文化街區,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依托,也是吸引旅游者來訪的吸引力本源。因此,將特色歷史文化街區與旅游相結合,是凸顯“以文彰旅、以旅興文”的最直接的方式。
注釋:
①桑棘彬.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74-75.
②李天元.旅游學概論(第七版)[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
③雒樹剛:全國文化和旅游廳局長會議工作報告[N].中國旅游報,2019-1-4.
④吉林省人民政府網.《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吉林省旅游業發展 “十三五”規劃的通知》.[EB/OL].(2017-04-21).http://www.jl.gov.cn/szf/gkml/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