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是一位普通的婦產科醫師,然而她卻有著不平凡的職業生涯。她是北京對口支援玉樹醫療隊的一員,懷揣著救死扶傷的夢想,勇上高原;她在玉樹州一手創辦了宮頸疾病診療中心,填補了玉樹州宮頸疾病診治的空白;她在一年援期滿后主動再留一年,帶出一支當地醫生隊伍,把北京先進的醫療技術留在當地,造福無數當地百姓……她,就是裴志飛,北京市西城區婦幼保健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
1999年,裴志飛從張家口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成為了北京市西城區婦幼保健院婦產科的一名醫生。“風險高、工作強度大是產科的特點。尤其是二胎政策放開以后,高危孕產婦增多。我們工作不分白天黑夜,也從沒有節假日之說,即使是大年夜,產房門口照樣燈火通明。趕上科室醫護人員少的時候,不要說8小時內8小時外,就是節假日,甚至是春節都不能完完整整地陪家人過完。”裴志飛的臉上沒有一點兒抱怨。
有一次,裴志飛連續上完一個24小時的班,搶救了2個危重病人、幫助5個產婦順利分娩后,緊繃的神經剛松懈下來,科室的緊急電話就來了,一位患者大出血需要緊急手術。時間就是生命,她顧不上吃飯,趕到手術室。手術室門口已經站了很多家屬,焦急地在樓道里踱步,不時望向手術室。看到裴志飛過來,他們呼啦一下子把她圍在中間,詢問患者情況。裴志飛安慰了家屬幾句,便疾步進入手術室。
進入手術室,裴志飛看到病人過度肥胖,因為疼痛而不停地呻吟著。“對于我來說,有點害怕患者過度的肥胖。因為手術麻醉后,患者不能動彈,婦產科的女大夫們,要搬動特別費勁,而且脂肪層過厚,手術的難度會大很多,術后的恢復也面臨傷口愈合不良、血栓等問題。”裴志飛見到眼前的患者由于出血過多,母嬰非常危險,不能耽誤。這個時候裴志飛顧不上多想,立即進行手術,經過3個多小時搶救,母嬰平安。當裴志飛脫下手術服,里面的衣服全都濕透了。
盡管一年到頭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但裴志飛從沒怨言,“辛苦是真辛苦,但見到患者的笑容,我就會感到滿足。因為我從小的夢想就是像父親一樣,做一名行醫濟世的醫生。”因此,她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


2017年8月,裴志飛響應號召,帶著“支援邊疆救死扶傷”的初心去了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成為一名光榮的玉樹援建者,她也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北京援青女醫生”。
玉樹平均海拔4200米,含氧量不到內地的一半,晝夜溫差達25度,“一天見四季,十里不同天”。從繁華都市到嚴寒牧區,從零海拔富氧地區到高海拔缺氧地區,來到玉樹州人民醫院的裴志飛克服高原反應,通過近半個月時間便初步了解了當地婦幼工作的情況。
2017年8月的一天,下著大雨,半夜12點鐘,有一位危重病人從州內其他醫院轉到玉樹州人民醫院,醫院緊急打電話叫裴志飛過去,剛剛睡著的她趕緊起來往醫院跑。
“病人的情況非常不好,血壓只有40/20mmHg,昏迷不醒。我趕緊開始了手術,沒想到手術刀切下去,病人的血直接噴出來,噴了我滿臉,因為我不戴眼鏡,血也直接噴到了我眼睛里。”裴志飛回憶說:“當時我有一瞬間的愣神——在乙肝、結核等多種傳染病高發的玉樹地區,萬一她有傳染病怎么辦?接觸到眼睛的粘膜是有很大可能傳染的……”
但就在一瞬間,裴志飛下定了決心:救人要緊,就是把自己豁出去了,也要保住患者的生命。
“患者胎盤早剝,腹腔里全是血,子宮已經完完全全的裂開了。在北京是見不到這種情況的,這又是一場硬仗。”
定下心神,幾個小時之后,裴志飛順利完成了手術,患者得救了。萬幸的是,幾天后患者傳染病化驗結果為陰性,裴志飛終于放心了。
這樣的情況也不止一次,身邊的醫生護士都勸她戴個眼鏡。
裴志飛無奈地說:“我眼鏡都買好了,但是每次搶救時候都著急,哪還能想著這些。”
比起對待患者,她對自己可謂是“一點兒也不上心”。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為了挽救重癥病人的生命,大半夜輾轉200多公里山路,翻越海拔超過4000米的幾座高山,忍著嚴重高反帶來的頭暈、嘔吐、呼吸困難等癥狀堅持做手術……“可能真的是醫生的本能,病人都生命垂危了,我有什么難受不能忍的?”裴志飛說。
“當地人很少參加體檢、產檢,對病痛的忍耐力又強,只有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才會來醫院就診,以前醫院沒有開設婦科病診療,病人要走800多公里的山路,路途遠,花錢多,患者難以承受,往往就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造成了無可挽回的后果。”裴志飛通過多次詢問和走訪,找到了當地產科危重癥病人多的主要原因。
對此,玉樹州人民醫院院長劉云軍曾把裴志飛找來說:“婦科病的醫治在咱們醫院還是個空白,我們要建立‘玉樹州宮頸疾病診療中心’,你把這項工作抓起來吧!這也是帶給玉樹地區婦女們的福音嘛。”
2017年11月1日,由裴志飛牽頭的玉樹州人民醫院“玉樹州宮頸疾病診療中心”正式掛牌,開展宮頸疾病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的“TCT+HPV+陰道鏡”閉合診療環三級診療救治模式,填補了玉樹州醫院婦產科宮頸疾病診治的空白。
為了給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除了日常的出診和手術,“帶徒弟”也是她的一項重頭工作。
一年援期滿的時候,裴志飛的“徒弟”們已經能應付大多數常規疾病了,但她仍有不放心:“她們跟以前比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但面對復雜患者還是有些力不從心。況且宮頸疾病診療中心是我一手創辦的,現在中心還在發展期,這個時候要離開,我舍不得。”
抱著這份“舍不得”,原本2018年7月援期已滿的裴志飛毅然選擇了延長一年。
遞上一份延期申請容易,但是沒有長期在高原生活過的人是難以體會這份申請包含的重量,這份勇氣也讓裴志飛也成了青海支邊隊伍里惟一支邊兩年的醫療技術人員。
在北京支援玉樹指揮部里,只有三張圓桌的小食堂墻上貼著兩排大字:“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這是干部們的信條,也是生活寫照。
裴志飛必備的三樣藥是紅景天、速效救心丸和安眠藥。因為缺氧,夜里失眠是常有的事兒,為了保證第二天的工作效率,有時候不得不吃些安眠藥。
“睡不著的時候我就想想今天工作做得怎么樣,或者看看醫書。平原上覺多,在玉樹,因為失眠,好像每天的時間都變多了,正好有時間學習。”把失眠也能看得如此樂觀,可能也只有裴志飛了。
2019年裴志飛結束了援青回到北京,年底的時候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全國上下齊心抗疫。本來為假期做準備的她中斷休假申請,放棄了陪伴父母以及面臨中考的女兒,毅然值守在疫情防控前線,全身心地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她還多次向領導請戰,希望去湖北武漢支援前線。
即使在一級響應期間,孕產婦仍需要定期來醫院面對面診治。裴志飛和許多醫務工作者一樣,不懼近距離暴露感染風險,始終沖鋒在臨床一線。特殊時期,除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和技術服務,還要特別注意安撫孕產婦情緒,努力為每一位患者做好指導服務。
今年4月,裴志飛被派往昌平區婦幼保健院工作。面對流動人口多、孕產婦建檔人數多、非戶籍患者多、高危孕產婦多,手術風險高的現實情況,保障母嬰安全和杜絕母嬰感染比平時管理難度更大、風險更高。她加班加點,參與制定預檢分診流程、應急管理預案,優化防疫就診流程,保障疫情期間醫院線上工作,協調參與做好醫院核酸檢測重點工作,保障門診、在院患者和陪護人員的安全,制訂孕產婦分流方案,確保日常醫療服務有序開展。她帶領區各助產機構和社區積極參與疫情期間的孕產婦安全保障,指導轄區孕產婦分流、開展區各助產機構和婦幼保健院自查,圍繞管理強化、質量控制、服務提供和結果評價等內容,實行跨區、跨院、跨科檢查,深化了區域母嬰安全保障服務管理,保障了疫情期間轄區各助產機構和下轄社區實現母嬰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