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繼文
北京市豐臺區第一幼兒園園長,全國優秀教師、正高級教師、北京市特級教師,北京市先進工作者。
越來越多的家長和老師發現——現在愛哭的孩子變多了,早上不是第一名來幼兒園會哭、小朋友不和自己玩會哭、今天沒有得到表揚會哭、積木不小心被碰倒了也要哭……是什么導致現在的孩子無力面對挫折呢?
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隨著年齡增長,幼兒自我意識和競爭意識逐漸增強,而自我調節能力較弱;二是獨生子女時代下,家庭教養方式過度關注和過度保護;三是城市化進程中,幼兒的體育鍛煉和戶外運動不足;四是成人對幼兒抗挫折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教育缺失;五是家長對幼兒期望過高,名次的觀念導致幼兒自我認知和評價標準的迷失。
其實,幼兒園生活和學校生活存在著很多差異,如果無法很好應對這些挫折,就會給幼兒心理造成極大的壓力,進而直接影響幼兒的學習狀態和身體健康。兒童只有建立強大的內心,才能成就身心健康的兒童。家長們在關注幼兒的情商、智商的同時,更要重視兒童的逆商培養,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他們在每一次面對新環境時,都能夠順利地調整自己,平穩過渡。作為家長,該如何應對幼小銜接這個特殊的階段呢?不妨嘗試以下方法:
1.嘗試獨處,提高獨立生活能力。幼兒在3歲前,家長就可以嘗試著讓幼兒獨處,時間可以從幾分鐘到十幾分鐘循序漸進。3歲以后,家長應該鼓勵幼兒獨立睡眠,引導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例如吃飯、盥洗、如廁、玩玩具、穿脫衣服等。幼兒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更能夠增強自信,當遇到困境和逆境時,能夠不慌張。
2.學會放手,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生活中,只要活動沒有危險,家長都可以放手讓幼兒自己去完成,同時還要創造條件讓幼兒多做事情。遇到問題,家長要學會退后一步,鼓勵幼兒嘗試自己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幼兒會積累許多屬于自己的方法,同時鍛煉孩子樂于反復嘗試、不怕失敗的勇氣。
3.戶外體育鍛煉,增強幼兒意志品質。體育運動,特別是大運動量的運動,需要消耗大量體能,此過程能鍛煉幼兒的耐力、毅力、自制力、勇敢精神等,這些都是戰勝挫折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傳統體育活動,家長還可以進行適合兒童的徒步活動、戶外拓展訓練、較長距離騎行等,也可以將旅游、玩耍、鍛煉、探奇結合在一起,在廣闊的大自然中敞開孩子的心扉,鍛煉孩子的意志品質。
4.競賽活動和棋類游戲,體會成敗味道。競賽活動和棋類游戲都具有對抗性和勝負的不確定性,在此過程中,讓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滋味,理解成功與失敗的關系,培養堅韌不拔的進取精神。
5.親子閱讀,正確認識生活中的挫折。繪本是孩子從別人的經歷和故事中正確認識自己的最好途徑。優秀的繪本故事能夠引發幼兒的共鳴,從而使幼兒在心理上接納挫折的存在,并從中積累直面挫折的經驗。家長可以有目的地選擇一些繪本和孩子一起閱讀、討論和交流。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從幼兒園到小學只是孩子游向大海的前奏,只有幫助孩子建立迎接挫折的勇氣和戰勝困難的能力,才能讓他們在生活的海洋中乘風破浪,讓他們的小學學習之路越走越輕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