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吉艷
(中共集安市委黨校 吉林集安 134200)
東北抗日聯軍是我黨創建和領導的東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裝,在敵后堅持抗戰14年,孤軍抗戰,艱苦異常。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曾專門作出決定,表彰東北抗日聯軍的歷史功績,稱贊東北抗日聯軍的英勇斗爭“是中國共產黨光榮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突顯了東北抗聯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崇高地位和突出貢獻。2020年是抗戰勝利74周年,東北抗聯精神與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華南游擊戰精神一起,成為我黨我軍和全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東北抗聯精神的重要核心之一就是艱苦奮斗精神。弘揚偉大的東北抗聯精神,對于我們如何走好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意義。
在東北戰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同強大的日本侵略者展開了長達 14年的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英勇斗爭,直到抗戰取得最后勝利。在極端艱難困苦時期,東北抗日聯軍忍受著當代人類難以生存的條件,進行著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反侵略戰爭,他們堅韌不拔、不屈不撓,與敵人苦斗周旋,始終保持高昂的斗志和樂觀精神,表現了抗聯將士們誓與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不畏艱苦、百折不撓的艱苦奮斗精神。第三路軍原政委馮仲云就曾用“巨艱萬難”四個字來形容。
生存環境極其惡劣。輯安抗聯部隊在打游擊時,沒有住的地方,就只能住在原始森林里。據1938年的氣象資料記載,冬天的最低氣溫已達到零下四十多度。東北抗日聯軍長期戰斗和生活在冰天雪地、人跡罕至的叢山密林里,足跡踏遍東北大地。抗聯將士不僅要與殘暴的敵人進行殊死戰斗,而且還要與影響其生存、發展的惡劣自然環境作斗爭。在長達半年的冬季里, 缺乏御寒衣鞋的抗聯戰士們經常在零下30~40 度的天氣里,風餐露宿,行軍打仗。在寒冷的日子里,有無數抗聯戰士被凍傷、凍殘,甚至被嚴寒奪去生命。抗聯老戰士曾回憶道:“在 1939 年那一年,我一個冬天都沒有棉衣穿。晚上睡在山洞里,架上松木燒,每天就靠烤火活著。向火的一面烤熱了,背火的一面早凍透了,就來回翻著面地烤。在長期的嚴寒摧殘下,一大部分年紀稍大的戰友都被凍死餓死了。冬天行軍,第三軍總指揮李兆麟就告訴戰士,你們誰也不許停下,停下就用腳踹他,因為停下就可能被凍死。當時很多戰士走著走著就凍得躺下,再也沒有起來。據統計,被嚴寒和饑餓奪去生命的抗聯戰士數量之多不下于戰場上傷亡之數。到了夏天,他們常常是渾身濕透,有的戰士雙腳被漚爛了,裸露的皮膚被草叢、樹林里的蚊蟲叮咬的蒼腫起來,又由于給養缺乏,因饑寒患病而犧牲在路上的戰士有很多很多。可見當時無論冬夏,抗聯斗爭的環境都是極其惡劣的。
物資保障極其匱乏。敵人的“討伐”和嚴密封鎖下,戰士們經常處于缺糧斷炊的境地,只得以山果、野菜、草根、樹皮充饑。為了奪取糧食,往往動用武裝,用戰士們的鮮血去換取,可以說一滴血換一粒糧食都不過分。不少戰士因無糧食而被活活餓死。抗聯條件艱苦,經常缺衣少食,傷員也沒有藥物及時治療。行軍途中,戰士們用玉米糠和干白菜充饑,實在沒有吃的怎么辦,啃樹皮。據抗聯老戰士說,要先把老皮刮掉,把那層泛綠的嫩皮一片片削下來,放在嘴里嚼啊嚼啊,就是咽不下去,勉強吃下去了,肚子不好受不說,大便便不出來,只能用手摳,有的摳不出來,硬生生憋死了。由于集安的地貌特點,戰士們為了便于隱蔽作戰,戰士們經常住在山洞里。山洞里戰士們不能生火做飯,據抗聯老戰士后裔、集安文化站叢站長講,一是怕暴露目標,二是煙霧嗆人,于是指導員王傳圣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利用日本人的鋼盔帽子炒高粱米,把兩個鋼盔帽子扣在一起,下面只需點上小火,高粱米在里邊就會爆花,和我們今天吃的爆米花是一個味道,可是今天我們茶余飯后的零食,在當時可以說就是抗聯戰士們最好的食物了。
敵我力量對比極其懸殊。與日偽軍相比,抗聯無論是人員數量、武器裝備,還是后勤保障等,都明顯處于劣勢。東北抗聯,剛開始的時候只有2000多人,發展到鼎盛時期1937年10月,不過3萬5千余人,而當時日軍再加上偽軍卻號稱百萬,抗聯與敵人相差懸殊。
世界上還從來沒有一支軍隊,像東北抗聯這樣,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大半戰死;也從來沒有一支軍隊,像東北抗聯這樣,無論是總司令還是普通士兵,在10多年的時間里時刻面臨著餓死、凍死和戰死的威脅。然而,就是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中,他們卻堅持了14 年,殲滅了大批日偽軍。他們靠的就是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而不畏艱苦、百折不撓的艱苦奮斗精神。據統計,在整個抗戰的14年間,東北抗日聯軍和日偽軍發生大小戰斗約6萬余次,在極盡艱難的情況下,東北抗聯共消滅了大約10萬名日偽軍,牽制了已號稱百萬的日本關東軍。東北抗日聯軍是以當代人類最低的生存條件,進行歷史上最罕見的殘酷戰爭。沒有哪一場戰爭,像東北戰場這樣慘烈,他們每尋求一顆子彈、一粒糧食、一寸布匹,都得經過激烈的戰斗,用鮮血和生命去換取。在這場殘酷的斗爭中,抗聯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大多戰死疆場,這在中國戰爭史上是很少有的現象。當年抗聯戰士不畏艱苦、英勇頑強抗敵。面臨著饑餓與嚴寒的威脅,常常陷于彈盡糧絕、饑疲困乏、斷指裂膚的苦境。在這樣極其惡劣的條件下行軍、打仗,其艱苦程度,在中外戰爭史上都是極其罕見的。
1945年,彭真用了三天時間聽了周保中、馮仲云等人關于抗聯斗爭的具體匯報。聽完之后,他動情地說了這樣一段話:“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最為艱苦的時期有三,第一是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二是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后,留在南方紅軍的三年游擊戰爭,第三是東北抗日聯軍十四年的苦斗”。1955年,毛澤東在接見馮仲云時也曾感嘆:“你們抗聯比我們長征還要艱苦。”
艱苦奮斗精神是抗聯精神的重要內容。艱苦奮斗精神同樣在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中突出體現,它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的傳家寶,這個傳家寶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代表了黨的形象,我們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東北抗聯的艱苦奮斗精神是實現民族復興的精神動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前仆后繼,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今天,我們比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是,夢想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要實現這個夢想,必須做好吃苦的準備,必須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要發揚東北抗聯精神,滿懷崇高理想,對黨和人民絕對忠誠,能吃得起苦,扛得住壓力,耐得住寂寞,艱苦奮斗、無怨無悔。
東北抗聯的艱苦奮斗精神是加強作風建設的工作導向。東北抗聯之所以能夠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長期堅持斗爭,關鍵在于他們擁有過硬的作風。特別是抗聯隊伍中的廣大黨員干部,以身先士卒、無私無畏的思想作風和人格魅力,穩定了軍心、鼓舞了士氣,也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愛戴。今天,我們面臨著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我們面臨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更為緊迫。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公布的數據上看,仍然有部分黨員干部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和不嚴不實等現象和問題。因此,在當前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過程中,我們要把東北抗聯精神,作為一種正能量,充分發揮其在作風建設上的引領作用,認真總結和提煉東北抗聯在斗爭中所積累的密切聯系群眾、艱苦奮斗等作風建設上的經驗,用實際行動把抗聯精神傳承下來,發揚光大。
東北抗聯的艱苦奮斗精神是新時期工作生活的價值標尺。我們弘揚和傳承東北抗聯艱苦奮斗精神,決不是讓人們被動地在貧困中掙扎,或者消極地忍受苦難的折磨,艱苦奮斗應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革命性和創造性相結合的進取意識和開拓精神。這就要求我們在精神狀態上保持高昂斗志,銳意進取,頑強拼搏;在工作上吃苦耐勞,兢兢業業,埋頭苦干;在學習上孜孜不倦,勤于學習,善于思考;在生活上勤儉樸素,厲行節約,保持正派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在紀律作風上自覺遵守廉潔從政、厲行節約的各項規定,嚴以律己,清正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