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珍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手術室,江蘇 南京 210023)
子宮肌瘤也稱為纖維肌瘤,屬于良性腫瘤,主要是由于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而導致,大多數患者癥狀不明顯,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疼痛、月經過多、陰道流血、貧血等現象[1]。現目前,子宮肌瘤較為常見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兩種,前者主要有激素類藥物、止血藥物,后者主要有肌瘤切除手術、子宮切除手術。其中,手術治療起效快,作用良好,但較為容易出現術后切口疼痛、術后康復時間增加等現象[2]。基于此,本院進行了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肌瘤中手術室細節護理方法與效果的研究。報道如下。
在我院2019年1月~2020年4月間接收的需要進行腹腔鏡手術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中抽取75例隨機分組,對照組共37例,年齡在30~55歲之間,平均為(42.37±3.78)歲;觀察組共38例,年齡也在30~55歲之間,平均為(42.46±3.3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本院倫理委員會知曉并批準本次研究。
對照組37例常規護理,包括環境護理、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等內容。
觀察組38例手術室細節護理,包括:
(1)手術前;手術前1d內,應安排醫護人員告知患者手術流程及配合方法,解答患者疑惑,同時還應向患者介紹參與手術的醫務人員,并使其了解手術環境,以避免患者因未知、陌生而產生擔憂、恐懼等不良情緒,另外可通過講述治愈案例增強患者信心。同時醫護人員還應指導患者完成相關術前檢查,確保其身體、心理狀態符合手術條件。除以上內容外,醫護人員還應做好手術室消毒、手術醫療物品、手術室溫度濕度調節等準備工作。
(2)手術中;麻醉前,醫護人員應主動了解患者身體、心理是否存在不適感,而后指導患者選擇符合手術要求的、舒適的體位。麻醉后,應注意患者身體固定與保護,如注意保暖、保護患者隱私,避免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因環境影響而產生應激反應影響手術正常進行。需要注意的是,手術室內護士應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如出現異常應及時告知醫生以快速進行處理。
(3)手術后;患者出手術室后,醫護人員應為患者提供安靜、干凈衛生的恢復環境,使患者保持平臥位狀態以保證呼吸通暢,同時應密切關注其生命體征。后期應注意了解患者疼痛及身體恢復情況,注重并發癥預防。除此之外,醫護人員還應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其心理情緒狀態并及時進行疏導。
本次研究疼痛評分為視覺模擬法,總分10分,分數越高疼痛程度越嚴重。
本次研究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14.0版本)進行統計學分析,用t進行計量資料“”檢驗。P<0.05表示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38例患者的手術時間與疼痛評分分別為(66.32±7.01)min、(2.73±1.11)分,對照組37例患者則分別為(77.29±6.96)min、(5.32±1.25)分,對比使用t進行計量資料()檢驗有:t=6.800、9.494,P=0.001、0.001,即表示觀察組的手術時間、疼痛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組間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子宮肌瘤集中發病于中年女性,惡化的風險較小,但還是會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子宮肌瘤癥狀表現不明顯,所以女性應注意定期進行體檢,醫院更應加強子宮肌瘤篩查與診斷的水平。子宮肌瘤治療方法較多,其中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由于安全性高、見效快等優點應用較為廣泛,為了進一步減少損傷、改善預后,醫護人員應不斷改進、發展護理方法與內容[3]。
常規手術護理內容簡單,在細節方面的安排不到位,護理效果不夠理想。手術室細節護理包含了術前、術中及術后三個方面的內容,術前護理增加了患者的手術配合度,術中護理注重患者身體保護,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由于手術及環境原因而產生應激反應的可能性,提高手術安全性,術后護理能更大程度的保障手術效果,還能及時了解患者恢復情況,并針對異常現象進行處理。手術室細節護理以患者為中心,充分考慮了其身體、心理變化,能有效患者對治療與護理的依從性,降低手術對身體的損傷,減輕疼痛,提高患者康復能力[4-5]。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的手術時間、疼痛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組間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腹腔鏡子宮肌瘤手術患者進行手術室細節護理,有利于手術順利進行[6-7],減輕患者疼痛,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