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香
(鹽城市大豐中醫院,江蘇 鹽城 224100)
骨科植入術是當前臨床治療各類骨折、關節假體置換術等患者的常用術式,但該類手術具有較高的侵入性,體內存在的植入物明顯增加了手術部位感染風險[1]。而感染會影響患者術后治愈效果及手術成功性。現對我院骨科收治的110例植入術患者采取強化健康認知護理模式,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骨科在2016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110例植入術患者,按數字隨機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55例,男31例,女24例;年齡18~68歲,平均(45.08±6.16)歲;手術類型:脛腓骨手術31例,踝部手術14例,肱骨手術10例;受教育年限3~16年,平均(8.34±1.29)年;觀察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齡18~65歲,平均(44.98±6.15)歲;手術類型:脛腓骨手術25例,踝部手術13例,肱骨手術7例;受教育年限3~17年,平均(8.40±1.30)年;兩組比較,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術前協助身體檢查,口頭宣教,說明手術方法及注意事項,密切觀察患者情況。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強化健康認知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3.1 成立健康認知護理小組,樹立健康目標
成立由科主任、護士長、手術醫師、醫院感染管理科專職人員及責任護士組成,每位組員明確分工。由醫院感染管理科負責對醫護人員進行培訓,收集資料、信息并進行整理;科主任或護士長負責監管護理環節及落實情況;手術醫師及護士負責病情監測,嚴格無菌操作執行。
1.3.2 加強手術醫師健康認知及無菌技術管理
由醫院感染管理科對手術醫師進行培訓指導,規范手術醫師無菌技術操作,院感人員現場指導,人人考核過關;手術護士需監管無菌操作;集中培訓手術醫師洗手質量、跟班監管及監測洗手后微生物。若發現外科消毒中存在問題,及時提出,由醫務處、院感科、手術室護士長、骨科醫師共同討論及監管,處理問題;使手術醫師樹立高度的無菌操作意識。
1.3.3 強化手術過程健康管理
骨科植入術應置入百級手術間,控制合理溫度及相對濕度,限制手術間人員數量,以免發生亂流;加強植入術器械管理,由消毒供應中心取代跟臺器械人員消毒清潔處理,與手術室護士監測、交接及追溯,保證所有器械清洗及消毒滅菌質量;術中積極預防低體溫,暴露肢體適度覆蓋,生理鹽水沖洗液溫度控制在37℃;術中合理使用抗生素,遵醫囑使用,保證使用時間及準確劑量。
①比較兩組患者術后醫院感染發生率,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胃腸道感染、手術切口感染、泌尿系感染;②調查兩組患者手術時,手術人員洗手準確性:包括洗手時間達標、操作準確及消毒劑量合格;
SPSS 23.0統計學軟件包處理研究數據。數值變量資料經()表示,采取t檢驗;無序分類資料經百分比率(%)表示,采取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發生手術切口感染有1例,未發生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胃腸道感染及泌尿系感染,總感染發生率是1.82%;對照組發生上呼吸道感染有2例,下呼吸道感染有1例,手術切口感染有3例,泌尿系感染有2例,未發生胃腸道感染,總感染發生率是14.55%,x2=5.929,P=0.014,觀察組術后醫院感染發生率1.82%低于對照組的14.55%,具顯著性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共有手術55臺,時間達標有48例,達標率87.27%;操作準確有50例,準確率90.91%;消毒劑量合格有52例,合格率94.55%;對照組共同手術55臺,時間達標有33例,達標率60.00%;操作準確有35例,準確率63.64%;消毒劑量合格有35例,合格率63.64%;x2=6.102,P=0.014,觀察組手術人員洗手準確性高于對照組,具顯著性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骨科植入術是恢復肢體功能、促使肢體障礙功能重建的重要技術,可促進患者更好康復,改善生活質量[2]。自醫療技術水平提高,骨科植入術臨床應用日漸廣泛,但該技術具有侵入性操作,體內植入物增加了手術部位感染風險性,一旦發生手術感染則會增加醫療痛苦及經濟負擔,延長住院時間,甚至危及生命安全[2]。另外因骨科植入物缺乏統一標準,故植入術感染控制成為當前骨科醫師重點關注課題。
本組研究中,觀察組術后醫院感染發生率1.82%低于對照組的14.55%,手術人員洗手準確性高于對照組,基礎護理、服務態度、無菌操作及責任意識均高于對照組,具顯著性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說明,強化健康認知護理能夠養成規范的健康管理行為,對預防醫院感染起到積極促進意義。
綜述所述,在骨科植入術護理中應用強化健康認知護理模式,可減少術后醫院感染發生,提高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行為,臨床價值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