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海
(國防科技大學軍事思想和軍事歷史系 湖南長沙 410000)
201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對眾多黨和國家機構進行深度改革,中國武警與海警的改革也赫然在列。6月22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海警隊伍整體劃歸武警部隊領導指揮,調整組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海警總隊。該總隊歸轄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對外稱為中國海警局,統一履行海上維權執法職責,實行中央軍委——武警部隊——海警的領導體制。
放在此次機構改革大背景下,我們會發現此次海警的轉隸很有意義,具備相當的特殊性。此次改革按照“軍是軍、警是警、民是民”的原則,針對武警體系的改革主要是將非作戰力量剝離出去。這其中唯一相向而行,由“民”轉“軍”的就是海警了。海警從國家海洋局管理下的偏公務員性質的力量,轉隸為武警部隊下屬的軍事屬性的力量,這只年輕部隊的轉隸重組,凸顯了其在新時代的地位與作用特殊性,也意味著必然肩負著更加重大的職責使命。
海警部隊實行軍事化管理是新時代任務形勢需要。傳統的維權執法形勢嚴峻,海上恐怖主義等新情況的出現也對海警部隊的規模和建制提出新要求。轉隸過來的海警面臨的是危害程度較高的影響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組織和成員,有時候甚至與域外武裝力量面對面。在激烈的博弈對抗乃至沖突中,原“民”屬性較強的相關涉海部門乃至海警局不可否認與“軍”尚有較大差距,其戰斗力標準凸出不夠。以軍隊為組織形式較為合適。同時,我國屬于外向型經濟,海上戰略通道可謂是“海上生命線”,確保其暢通非常重要。
海上活動的特殊性要求軍事化管理。與陸地活動相比,海上工作環境艱苦惡劣、海況氣候多變,交通工具昂貴精密,人員分工合作細致嚴密,人裝結合有機緊密。為了安全、順利從事各項海上活動,圓滿完成各類海上任務,需要從事海上活動的隊伍具備強有力的戰斗力。只有軍事建制才能以人員的犧牲精神克服趨利避害本性,以嚴格日常管理才能克服人員自由散漫意識,從而打破限制效率提升的桎梏。
海洋強國建設經驗與國際慣例。在國際上,各國海上維權執法機構采用軍事或準軍事建制,實施軍事化管理是國際慣例。伴隨國際恐怖主義的抬頭和海盜的肆虐,對其軍事性要求不斷加強。從實踐上看,各海洋強國海上執法力量大多采用軍事建制,比如美國海岸警衛隊,日本海上保安廳等。新時代海警的轉隸也是與國際接軌,絕不應該被理解為中國軍事力量在海洋方向的擴張和“中國威脅論”在海上的反映,而是中國作為負責人的大國越來越靠近世界舞臺中央,責任越大,倒逼我們能力要更大。
相對于海軍和其他涉海部門力量,海警轉隸為武警后,既不同于純粹的軍事力量,也不同于一般警察和行政執法力量,還不同于一般武警。海警有著自己的獨特優勢,能夠更好地行使維權執法活動,減緩矛盾沖突,擴大合作互信,更好地建設海洋命運共同體。
敏感度低。我國的地緣環境決定了我國邊海防問題極為復雜,缺乏地緣上的安全緩沖地帶。中國海警是帶有武裝力量性質的特殊行政主體,作為一支常態化維權執法隊伍,海警在緊張激烈的涉海斗爭中起著重要的回旋與緩沖作用。海警部隊雖然具有一定的海上戰斗能力,但因為自身船艇噸位限制和武器配備不具備大型進攻能力,在設計和定位上,有著更多的非殺傷性執法系統,主要包括強光、強聲和水炮。這些在處理較為低烈度的沖突、摩擦中更有利于控制局勢,不使事態趨于惡化。如果凡事動輒動用海軍的話,因其政治敏感型較強,極易加大對抗性。同時,對于很多糾紛與摩擦,國際社會采取對等原則,對于一些國外機構驅趕、抓捕我國漁民的行為,我們也不能貿然以海軍力量去處理,而應以海警力量來實行對等行為。
同時,海警的身份地位更方便于與其他海洋國家開展警務合作和警務外交,通過國際合作手段提高我國海外利益拓展能力。
經濟性高。大海對于守護者是難題,但對入侵者卻是送分題。在海域邊界定卡設哨顯然不太現實。海軍力量對于打擊有組織、成規模的侵犯卓有成效。但對于那些不成規模的、個體的、偶爾的、防不勝防的違法違規行為,尤其是侵犯程度不高,違法程度不嚴重的情況下,海軍在遠程武器的高昂成本限制下可以說心有余力不足。海軍的主要精力也不應在此。在時間上,海警的管理活動具有高頻次優勢;在空間上,海警各類大小船只也有利于實現各主權層級海域的廣泛監管;在對象上,對于滲透式的侵犯更加精準有效。
專業性強。海警又稱海洋警察,是各國承擔國際責任的一張名片與標志性力量。海警對自身法治水平、職業水平的現代化、國際化要求較高。與海軍艦艇主要在乎動力航速、與作戰相關的裝甲、雷達與武備系統相比,海警船上載有很多非常重要的特殊裝備,有多類型實驗室,大型專用設備與露天作業甲板,部分船只如海洋水文氣象船,海上多功能綜合執法船等也有著較強的海洋綜合調查能力,將海監與科考功能合二為一。
總之,有著“海洋衛士”之稱的海警在建設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偉大事業中,必將以其獨有的優勢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