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曄
(武漢學院 湖北省武漢市 430000)
“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比缃?,獎學金的設立似乎定義著當今的大學之道。在競爭激烈的大學校園里,獎學金不僅代表著對優秀大學生學業成績的鼓勵,更是保研、留學、求職等方面的重要參考依據。通過獎學金來激勵引導大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才是獎助學金制度的初衷。
大學之道在于明德。獎助學金的發放旨在為一些品學兼優的學生提供物質上的獎勵,為一些家庭貧困的學生提供經濟上的幫助和人文上的關懷,以達到從心理上、思想上、道德上、意識上所實現的育人效果。當前,高校在發揮獎助育人工作上的重視還不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生所表現的重物質,輕精神。學生在申請獎學金的過程中所表現的假報、虛報,長此以往會滋生學生虛榮心理,與獎學金立德樹人的初衷相背離。二是重結果,輕過程。在以往的獎學金評選中往往只重視獎助學金有多人名額,發放了多少學生,分配是否平均,但卻不重視評選過程中的教育引導。三是重救助,輕關懷。對因家庭經濟困難申請資助的學生能夠給予大力資助,但是對于一些隱性的經濟困難學生,學生本人不愿申請的,學校往往缺乏主動資助的意識;另外,對于一些經濟困難學生缺乏人文關懷,造成一些受資助學生存在心理上的負擔。
“獎助”能促進高校輔導員對學生的日常管理。獎助的評選可以作為輔導員連接學生間的重要紐帶,通過對獎助的評選加深對學生細致觀察了解,可以深入到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去,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逐一記錄下來,分類指導,同時增進與不同學生的交流,掌握了班級同學的信息,便于今后圍繞學生的個性特點,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促進學生和諧相處、互幫互助。
獎助的評選作為高校人才建設的重要一環,通過以下的一些途徑來實現獎學金的育人作用:
促進培養復合型人才。隨著我國進入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關鍵發展階段,培養復合型人才越來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我們建設應用型高校的關鍵就是要轉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去培養社會、企業所需要的復合型的人才。而大學生要適應社會就必需適應這一轉變。高校獎助學金的申請和評比中,可以盡可能的讓那些知識復核性、能力復合型、素質復合型的學生脫穎而出,從而引導大學生在參與爭取的實踐中接受思想的洗禮,自覺向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轉變。
豎立“榜樣”的力量。開展教育實踐活動,離不開榜樣的力量。確立什么樣的典型,就明確什么樣的標準;樹立什么樣的榜樣,就體現什么樣的導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活動中注意總結典型,及時起示范推動作用”。這是深入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方法,也是活動取得實效、取信于民的重要一環。所以可以通過對獎學金項目的宣傳加強學生對獎項的認識,了解每一項獎學金背后的故事,增大獎學金的影響力,從而評選結果也更能受到廣大師生的認可;而對于獲獎學生,通過宣傳他們的優秀事跡,在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突出表現,介紹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特別是他們刻苦鉆研的拼搏精神,為廣大學生樹立榜樣。這對獲得獎學金的學生而言是種肯定和鼓勵,而對尚未獲得獎學金的學生來說則是種鞭策和觸動,他們可以通過自己與“榜樣”對比找差距,并不斷促進自身的提高。
促進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完善。獎學金設立的目的是引導和鼓勵學生刻苦學習、奮發向上,促進學生全面素質提高和個性健康發展。從獲獎者的角度來說,獎助學金已不僅僅是經濟上的獎勵,更重要是一種榮譽和物質上的支持,是對前一階段表現的肯定,會因此產生奮斗的動力。對于廣大同學而言,在他們心目中樹立了學習的榜樣,明確了努力前進的方向。獎學金評定的過程也是學生自我總結、評價的過程,因此,要讓學生全面了解獎學金的標準和評比方法,使學生自覺主動用獎學金的評定標準內化自己的行動。
完善評定制度,規范評定過程。“獎助”政策育人的充分發揮,需要切實可行的評定制度和規范完善的評定流程來保證。因此,“獎助”的評定,應該根據國家的政策、學校的文件、學生的實際情況,來不斷完善和調整,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增進學生感恩意識,育教于實踐中,促進政策落到實處,真正實現育人效果。在這個過程中,還要確保過程透明、公正,才能使學生增進對制度的認同,自覺遵守班級、學校管理制度,提升個人綜合素質。
學生資助是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關脫貧攻堅大局和社會公平正義。國家獎助學金是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教育公平、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改善民生、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措施,也是推進教育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只有秉承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堅持資助育人導向,將精準資助與資助育人相結合,更好地發揮了獎助學金的引導、激勵作用和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才能營造良好學風、校風,激勵學子牢記民族復興的使命,明德創新,不斷銳意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