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霞,蔣妍
(聊城市東昌府區婦幼保健院,山東 聊城 252000)
作為發育遲緩的臨床表現之一,語言發育遲緩是指在患兒正常發育階段,其語言水平遠落后于同齡同性別兒童,多見于1~3歲兒童中。若治療手段不當,可能對患兒的認知、思維、記憶等功能造成嚴重影響[1]。臨床常用運動療法配合感音刺激治療,可改善大腦血液循環,促進供血,增強患兒對聲音的反應,提高其言語功能,但常規的干預手段無法調節患兒的社會適應力、運動能力及學習功能,有一定缺陷[2]。言語療法基于常規干預手段,通過系統的言語、記憶、聽覺、表達能力訓練,可促進患兒言語功能發育,改善患兒的語言狀態。因此,本文研究言語療法對語言發育遲緩兒童語言訓練效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58例語言發育遲緩患兒,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9例。對照組:男16例,女13例,年齡1-5歲,平均(2.43±0.76)歲。病程0.7-3年,平均(1.56±0.64)年。發育商(DQ)程度:輕度落后12例,中度落后15例,重度落后2例。觀察組:男19例,女10例,年齡1-4歲,平均(2.21±0.69)歲。病程0.8-4歲,平均(1.69±0.72)年。發育商(DQ)程度:輕度落后14例,中度落后12例,重度落后3例。兩組患兒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符合美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DSM-5)及《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第十次修訂本(ICD-10)關于語言發育遲緩診斷標準;②臨床資料完整,可參與研究;③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等重要器官發育不全者;②合并先天性智障、視覺或聽覺障礙者;③合并中樞神經功能障礙者。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感音訓練。以一對一訓練方式開展訓練,如指導運動和作業,通過不同頻率及強度的聲音持續性刺激,使用腦電刺激療法、作業療法、知感覺統合訓練、運動療法等。觀察組給予言語療法,具體包括:
(1)聽知覺訓練:指導家屬每日堅持呼喚患兒名字,播放患兒喜愛的動畫片及音樂,加大對患兒的聽覺刺激,促進其思維運轉,刺激主動發音。指導家屬做好示范作用,通過為患兒演示吃飯、穿衣、咀嚼、刷牙等日常行為,促進患兒自主模仿能力,提高其自理能力。引導患兒嘗試說出常使用物品名稱。選擇不同聲源、頻率的聲音,以合適的距離,給予患者持續性、反復的刺激,訓練過程中逐漸改變音調,增強患兒對聲音的辨別能力,同時鼓勵患兒模仿,待患兒能完整敘述后,逐漸實施日常對話。
(2)記憶力訓練:引導患兒識別常用物品或常見任務,如將食物模型或玩具土方放置于患兒眼前,給予患兒直接的視覺刺激,反復刺激患兒的中樞神經系統,增強患兒各通道平衡能力,后期可逐漸擴大訓練內容,增強患兒各項功能交替使用能力。
(3)語言訓練:在患兒面前放置感興趣的物品或食物,給其直觀的知感覺刺激,緩慢用口型引導患兒發音,待患兒可獨立發出單音節時,引導其將單個音節連接起來,組成完整話語。后期可根據患兒訓練情況,為患兒選擇合理的短語或單詞,先有醫護人員朗讀,然后引導患兒復述。在此過程中,護士及家屬應及時糾正其錯誤發音及口型。
(4)實際交流訓練:從“您好”“吃飯了嗎”“洗漱了嗎”“看電視嗎”等短語開始,選擇患兒感興趣的話題,與患兒開展日常對話,增強患兒表達欲望。也可配合手勢、互動游戲、繪畫等多種形式,增強訓練趣味性。
1.3 評價指標
(1)使用語言發育遲緩檢查(CRRC版)評價量表(S-S)評估干預效果。評估標準:顯效:異常語言糾正率90%以上,DQ處于正常水平,可正常使用語言;有效:異常語言糾正率50%以上,DQ評分增加分數15分以上,語言功能基本恢復或有所改善;無效:上述標準均未達到,甚至惡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2)使用小兒神經心理發育量表(Gesell)從大運動、適應性行為、精細運動、個人社交4個維度評估患兒干預后的神經心理發育狀態。每個維度100分,分數越高,神經心理發育狀態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研究數據運用SPSS 18.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比較行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干預效果比較。觀察組的干預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干預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Gesell評分比較。觀察組的大運動、適應性行為、精細運動、個人社交評分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Gesell評分比較( ,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Gesell評分比較( ,分)
組別 n 大運動 適應性行為 精細運動 個人社交觀察組 29 85.42±6.13 82.75±6.71 84.53±6.29 85.73±6.49對照組 29 70.28±5.49 71.35±5.84 68.41±5.71 69.81±5.24 t - 15.614 13.601 23.5016 19.832 P - 0.005 0.001 0.000 0.002
語言是將聽覺、視覺整合,經中樞神經處理、分析,借由言語表達器官輸出的過程,這個過程任一環節異常均可能導致語言發育遲緩[3-4]。其臨床不僅表現為言語障礙,同時伴有表達障礙、聽覺障礙、認知障礙、語言環境脫離,社交障礙等癥狀。常規感音訓練課增強患兒對語言的反應能力及言語溝通能力,但對患兒正確發音、言語流暢及清晰度卻無明顯影響,因此,需對患兒實施針對性干預,改善患兒言語功能,提高患兒言語流暢度及清晰度。言語療法是根據患兒的聽覺狀態,針對性對患兒的記憶力、表達能力、聽知覺等方面進行訓練,增強患兒言語刺激接受度并自主輸出,為其提供極具針對性與專業性的訓練內容,循序漸進提升換二人的社會交往能力、言語理解能力及語言輸出能力[5-7]。
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給予常規感音訓練,觀察組給予言語療法訓練,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干預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表明言語療法對改善患兒言語功能有積極意義。本文研究顯示,觀察組的大運動、適應性行為、精細運動、個人社交評分均較對照組高。提示言語療法可增強患兒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提高其精細運動功能及社會交往能力。原因如下:①言語療法通過開展感知覺訓練,為患兒提供多元化的交流方式,豐富患兒的語言環境,提高患兒的參與感,增強患兒觀察力;②循序漸進的訓練方式可逐漸增強患兒對事物的理解力,言語訓練小組的形成還能幫助家屬盡快適應角色,提高家屬對疾病的認知,增強家屬的治療配合度[8-9]。
綜上所述,言語療法對語言發育遲緩兒童語言訓練效果較為理想,可促進患兒神經心理發育,促進其言語功能恢復,在臨床中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