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涵
(吉林省吉林中西醫結合醫院 口腔科,吉林 長春 132000)
頜骨囊腫是常見的口腔疾病,發病隱匿且發展較慢,起初并無明顯癥狀,但隨著病情發展可能引起膨隆或者破壞骨質,導致面部畸形、牙齒松動移,反復可能引起神經性癥狀、局部感染或者病理性骨折等并發癥,侵犯周圍正常組織。目前該疾病主要以手術方式治療,傳統方式主要對囊腫的刮治進行摘除,但操作期間易損傷周圍組織,或誘發病理性骨質與神經性癥狀等,其預后效果較差。而開窗減壓術可縮減手術范圍,比可能保證頜骨形態和功能正常,其操作簡單,易于臨床開展[1]。基于此,本文開窗減壓術應用于牙源性頜骨囊腫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探究,繼而為臨床治療通過可靠依據,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選擇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時間段至我院治療的87例牙源性頜骨囊腫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奇偶數分組方式分為參照組(43例)和治療組(44例)。本次實驗探究方案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參照組患者中男25例、女18例,年齡21-65歲,平均(40.58±5.98)歲;其中單囊型患者32例,多囊型患者11例;初中以下文化患者13例,初中與高中文化患者22例,高中以上文化患者8例;病變直徑為3.7-10.12 cm,平均(6.32±1.32)cm。治療組中男27例、女17例,年齡24-63歲,平均(60.98±5.55)歲;其中單囊型患者30例,多囊型患者13例;初中以下文化患者15例,初中與高中文化患者21例,高中以上文化患者7例;病變直徑為3.2-10.19 cm,平均(6.52±1.22)cm。兩組基線資料顯示P>0.05,提示對比研究成立。納入標準:①均經臨床病理學診斷與X線片確診者;②均有不同程度的面部外形變化;③均依從性良好,可積極配合完成實驗探究,且資料齊全;④均知曉探究目的,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⑤患者生命體征與意識均正常且穩定,符合實施手術治療。排除標準:①伴有頜面部占位性病變者;②合并嚴重惡性腫瘤或癌細胞擴散者;③近期有嚴重外傷或感染者;④有頜面部手術史者;⑤患有精神疾病、認知障礙或語言溝通障礙者;⑥患有嚴重心源性性臟病、免疫系統疾病、凝血障礙或全身感染全身疾病者;⑦無法配合治療或經其他因素影響無法進行療效評估者、中途退出者;⑧妊娠期與哺乳期婦女。
1.2 方法。參照組采取刮治術治療。常規消毒麻醉,鑿開頜骨骨質薄弱處,充分暴漏囊腫并切除,將囊壁及其周圍的病變骨質徹底刮凈,采用碘酊處理術區,留置引流條后縫合切口。治療組采取開窗減壓術治療。局部麻醉后于囊腫病變區行開窗手術,充分暴露骨壁,將部分骨質去除后。囊腫暴露后取小塊囊壁進行病理檢查。切開囊壁引流囊液,并將囊腫內容物徹底清除。將窗口囊壁外翻并將部分黏骨膜切除,形成黏膜缺損,將囊壁和黏骨膜對位縫合,止血后填塞碘仿紗條。
1.3 觀察指標
(1)療效指標。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視覺疼痛模擬評分表對術后患者疼痛情況進行評估,評分介于0-10分之間,評分越高疼痛越強烈。
(2)并發癥情況。記錄兩組患者術后發生神經性并發癥和感染的情況,計算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以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χ2檢驗計數資料[n(%)];t檢驗計量資料(),P<0.05象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指標對比。治療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疼痛評分明顯優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指標對比( )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指標對比( )
囊腫體積縮小程度(%)參照組 43 58.96±9.55 42.20±13.50 6.88±1.06 35.62±6.54治療組 44 40.25±7.26 23.52±6.95 5.95±0.85 88.76±3.46 t - 10.302 8.141 4.520 47.524 P - 0.000 0.000 0.000 0.000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疼痛評分(分)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治療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牙源性頜骨囊腫在青少年中較為常見,屬于患者頜面部常見的多發性囊腫之一,多表現為面部腫脹與變形等,入院就診時,患者口腔頜面部的囊腫體積較大,其骨質已收到嚴重破壞,且患者囊腫較大時會出現乒乓球樣壓彈感,并伴有牙齒病變或者缺牙情況,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2]。目前主要采取手術治療,傳統囊腫刮治術治療過程中,需將患者囊壁組織徹底刮除,且需將患者病變處的患牙跟切或拔除[3]。術后會在治療區留有較大的骨腔,且愈合時間較長,且具有將的感染率,術中的創傷較大、出血量較大,患者伴有明顯的局部疼痛感,若患者神經受病變累及,會使患者神經損傷,再加上術后遺留的局部麻醉癥狀,臨床治療效果不佳,會對患者的頜骨外形和功能造成影響,因此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十分重要[4-5]。隨著臨床醫療技術的發展,開窗減壓術屬于常見的保守治療,可有效將微創技術與功能性外科理念結合,除了治療效果顯著,且具有操作簡單、手術創傷小、操作檢查以及可保留牙齒和頜骨的完整性等優勢,廣泛用于臨床治療中,療效較好。而頜骨囊性病變會使上皮細胞壞死脫落至囊液中,并在囊液中分解,促使囊液滲透壓提升,最終可造成囊腔不斷擴大,針對患者病情實施開窗減壓術治療,可有效釋放囊內壓力、排出囊液,逐漸中斷囊腫膨脹性生長[6]。其囊內壓釋放后,囊壁纖維締結組織會有向心性收縮,可誘導修復性新骨形成,促使囊腔減小;同時術后功能恢復良好,腫脹變形本文可在囊腔消失后恢復正常,雖術后需長期自行沖洗囊腔,但方法簡便易操作,囊腔慢慢縮小,最終只會在開窗口留有很小的凹陷,大部分患者均不需二次手術治療,對患者頜骨與功能完整性保存有重要意義;且術后可通過抗炎、碘仿紗條填塞干預,可有效發揮消炎、防感染作用[8]。
本研究顯示治療組手術時間、囊腫體積縮小程度、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疼痛評分明顯優于參照組,治療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4.55%明顯低于參照組18.60%(P<0.05)。開窗減壓術需打開局部囊壁和骨質,釋放囊內壓力,保持內外壓力平衡,減少囊壁質吸收因素。另外壓力釋放后囊壁纖維結締組織呈向心性收縮,囊壁縮小,頜骨骨質逐漸恢復。開窗減壓術可避免損傷牙齒以及神經血管束,術后恢復較快且會減少對其他系統的影響[8]。
綜上所述,經開窗減壓術手術治療牙源性頜骨囊腫,其療效確切,可有效縮短患者治療時間,減少出血量,減輕患者疼痛感,可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其應用價值顯著,具有一定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