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楊柏松
(吉林市人民醫院,吉林 吉林 132001)
腦梗塞是神經內科病變的主要類型,多由腦部血供異常、缺血、缺氧所致,以腦血栓、腦栓塞和腔隙性梗死為主。疾病發生時主要表現為半身不遂、吐字不清、猝然昏倒、意識不清等,同時伴隨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開展[1]。對該疾病進行治療時,應以盡早恢復腦組織血流為原則,以降低缺血程度,限制神經細胞損害[2]。阿替普酶是常用的超早期溶栓藥物,有助于患者腦部梗死區血流灌注的恢復,降低腦神經損傷程度。為促進腦梗塞治療效果的提升,我院以部分患者為研究對象,對阿替普酶超早期溶栓的作用進行如下探討。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4例腦梗塞患者進行研究,按照入院順序均分至對照組和觀察組,各為47例。對照組男25例,女22例,年齡48-85歲,平均(67.25±2.14)歲,發病時間1-3 h,平均(2.12±0.44)h,合并癥類型:高血壓20例,糖尿病16例,冠心病7例,其他4例;觀察組男23例,女24例,年齡和發病時長為45-84歲和0.5-3 h,平均(67.27±2.18)歲和(2.09±0.48)h,合并癥類型:21例高血壓,15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3例其他。納入標準:①經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腦梗塞[3];②患者年齡不低于40歲;③疾病發作至入院間隔不超過3 h;④患者及其家屬知識同意,主動參與。排除標準:①實質性臟器結構功能異常者;②合并其他類型腦血管病變者;③認知水平有限,配合度差者。組間基線數據對比無差異(P>0.05),可予以對比。
1.2 方法。對照組按照常規方式進行治療,待患者入院后,迅速采取穩定斑塊、降壓、降糖、營養支持和體液補充等對癥治療,根據患者癥狀表現予以抗血小板藥物、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使用超早期溶栓治療:溶栓藥物為注射用阿替普酶(生產廠家:德國勃林格殷格翰公司,批準文號:S20110051),按照0.9 mg/kg的劑量,首劑10%靜脈推注,余90%靜脈輸液,時間為1小時。或0.6 mg/kg靜脈注射,首劑15%靜脈推注,余85%靜脈輸液,時間為1小時。
1.3 觀察指標
1.3.1 兩組疾病治療效果對比: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變化情況為兩組治療效果的判定依據[4]:治療后得分下降幅度在91%-100%之間為基本痊愈;得分下降幅度在46%-90%之間為顯著進步;得分下降幅度在18%-45%之間為進步;得分下降幅度不足17%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1-無效例數/總例數)×100%。
1.3.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比較對照組和觀察組出現肌肉運動障礙、吞咽困難、記憶力減退和情緒障礙的概率。
1.3.3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參照包括物質生活(16-80分)、軀體功能(20-100分)、社會功能(20-100分)和Ⅱ心理功能(20-100分)四項內容的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一74,GQOLI-74)為判定依據,最終得分越高證實患者生活質量越好[4]。
1.4 統計學處理。在軟件SPSS 22.0中錄入腦梗塞患者研究數據,無序分類資料(臨床療效和并發癥)經百分數表示,χ2檢驗,名義變量資料(生活質量)經由和t表示檢驗,P<0.05提示數據有差異。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存在數據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結果[n(%)]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結果( ,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結果( ,分)
組別 例數 物質生活 軀體功能 社會功能 心理功能 生活質量對照組 47 48.72±5.54 49.18±4.74 48.24±4.56 48.14±4.72 194.28±19.56觀察組 47 55.16±4.82 54.84±4.60 54.96±5.08 54.06±5.12 219.02±19.62 t-6.012 5.875 8.749 5.828 6.122 P-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患者出現并發癥的概率低于對照組,數據間有差異(P<0.05),詳情見表2。
2.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結果。觀察組生活質量得分高于對照組,數據間有差異(P<0.05),詳情如表3所示。
腦梗塞是腦組織血供異常所致缺血、缺氧引起的腦組織局限性缺血性壞死,與血管壁病變、血流動力學改變和血液成分變化有關,此外,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既往吸煙酗酒史、腦卒中病史同樣會增加發病風險。腦梗塞以50-60歲以上中老年群體為主要發病對象,男性發病率稍高于女性,部分患者發病前可有頭暈、無力暫時性肢體麻木等前驅癥狀,起病緩慢,多在安靜狀態和睡眠中發病,數小時至數日后可發展至頂峰,嚴重時可對患者肢體和感覺造成影響,也可因肺部感染、腎功能衰竭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對腦梗塞患者進行治療時,應綜合考慮患者癥狀表現、發病時間、發病原因、全身狀態,予以針對性治療。多數腦梗塞由血栓栓塞所致,需予以及時有效的溶栓分流治療。超早期溶栓指的是在隱性血栓階段或血栓附壁階段使用溶栓藥物進行預防。阿替普酶是常用的溶栓藥物,以糖蛋白為主要組成部分,通常被用來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缺血性卒中、深靜脈血栓和其他腦血管病變。它能夠結合纖維蛋白,刺激結合后的纖溶酶原轉換為纖溶酶;該藥物可選擇性激活纖溶酶原,可避免鏈激酶使用時導致的出血等并發癥,靜脈給藥后可促進患者阻塞冠狀動脈的再通[6]。
文中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和觀察組疾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間有統計學差異存在(P<0.05),提示超早期溶栓治療腦梗塞效果明顯;兩組并發癥間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表明超早期溶栓可在患者發病后快速控制患者病情,對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有明顯的防范作用;兩組生活質量對比有差異(P<0.05),表明超早期溶栓可對患者病情發揮較好的緩解作用,幫助患者盡早回歸正常工作和生活,進而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在腦梗塞超早期溶栓治療中使用阿替普酶,可使疾病治療效果得以提升,能在防范并發癥的基礎上改善生活質量,值得在深入探討的基礎上予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