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香
(青海省黃南州人民醫院,青海 黃南州)
前置胎盤屬于常見的妊娠期并發癥,這與生育年齡、輔助生殖等因素相關。此外,由于前置胎盤剝離面會導致子宮收縮能力下降,結合子宮壁薄、植入面積大等因素[1],在實施剖宮產后止血問題較大,這就會危急到產婦的生命,由此,我們必須重視術后止血工作的開展。實驗選取了2017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收治的前置胎盤剖宮產術中胎盤剝離面出血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在患者選取中可采用數字隨機分組法,并對28 例患者的病情變化做好記錄。
實驗選取了2017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收治的前置胎盤剖宮產術中胎盤剝離面出血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在患者選取中可采用數字隨機分組法(各自14 人),并對28 例患者的病情變化做好記錄。在患者年齡上看,最小的22,最大不超過36 歲,平均(29.6±4.5)歲。在孕周上則為37-42 周,且平均孕周則為(39.3±0.6)周。從前置胎盤得到類型上看,最多的是中央型,其次則為邊緣型和部分型。在入院后對患者的基礎身體情況、生活情況進行了解和整理,對比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此外,實驗的開展征求了家屬的同意,并且報備了本院倫理委員會,并得到了批準。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8 字縫合止血方法,如果由于宮頸管導致的中央型前置胎盤,則需要下推膀胱,再進行8 字縫合。
觀察組則為子宮下段橫形環狀壓迫縫合術,將子宮脫出腹腔,實施雙手壓迫子宮,向下推送膀胱,并暴露子宮下段,選擇2-3cm 切口,以左側闊韌帶為進針部位,繞過子宮頸后方,以右側韌帶為出針處,最后在子宮頸前進行結扎[2]。操作完成后注意出血止血情況。如果無問題則可以關閉子宮切口。
本次實驗需要進行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以及術后24 小時出血量、縮宮素使用的記錄。隨后則記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最后,對比兩組患者的子宮切除率。
對前置胎盤剖宮產術中胎盤剝離面出血患者的治療結果進行討論,以SPSS 21.0 專業計算軟件為基礎。在本次實驗中,針對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以及術后24 小時出血量采用計量統計,在并發癥上則為計數統計,n表示使用計數資料,其中的計量資料以(±s)進行表示,然后用t/χ2進行數據檢驗。P<0.05 為經過檢驗后的結果,表示具有統計學檢驗意義。
從手術結果上看,觀察組患者在并發癥發生率上為7.1%,對照組為21.4%,組間對比差異較為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所示。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對比情況(例,%)
與此同時,觀察組在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以及術后24小時出血量上結果分別為(30.6±10.1)min、(316.7±121.5)mL、(168.5±22.7)mL,對照組則對應為(83.6±30.5)min、(711.6±210.7)mL、(223.1±58.9)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所示。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各項指標對比情況(±s,mL)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各項指標對比情況(±s,mL)
組別 人數 在手術時間 術中失血量 術后24 小時出血量觀察組 14 30.6±10.1 316.7±121.5 168.5±22.7對照組 14 83.6±30.5 711.6±210.7 223.1±58.9 t - 4.526 7.525 9.569 P - P<0.05 P<0.05 P<0.05
此外,在縮宮素的使用上,兩組對比差異不大,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為(44.1±10.5)U 和(43.9±8.8)U,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最后,我們對比了兩組患者的子宮切除率,即觀察組患者未發生該情況,而對照則有1 例子宮切除問題,但是由于本次實驗樣本數據小,由此尚不能對比統計學意義。
胎盤是胎兒和母體進行物質交換的重要器官,正常的胎盤位置在子宮前壁、后壁側壁,如果胎盤位置過低則會接近宮頸口,或者胎盤包圍了整個宮頸內口,則稱之為前置胎盤[3]。此外,胎盤前置則會造成胎盤置入,也是造成產婦出血的重要因素,需要重點關注臨床情況。前置胎盤屬于常見的產科疾病,這與胎盤與子宮頸內口相關,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4]。而剖宮產手術室患者終止妊娠的方式,即胎盤附著在子宮下段,剝離后可應為缺少充足的平滑肌,無法實現壓迫血竇止血,出血量有明顯增加,危急到產婦健康。
目前,在前置胎盤的治療中往往使用縮宮素、子宮按摩、結扎子宮動脈等。而宮腔填塞紗條并不能完全的確定宮頸是否填緊,如果填塞時間長,也會增加宮腔感染的幾率[5]。在注射縮宮素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子宮收縮不良的問題,但是由于子宮內血竇豐富,且發生外延式彌漫性出血,由此可見止血效果并不理想。子宮切除術是各種止血方式不奏效的情況下的最后方案,但是切除子宮則會是患者失去生育能力,導致卵巢早衰,這也是對患者的身心上帶來的巨大傷害[6]。為此,我們一直在探求有效地止血措施。
在本次實驗中,對照組患者使用的8 字縫合技術,其可以阻斷出血部位,抑制胎盤剝離面出血。但是對于宮頸管內出血的患者,血流上涌,從宮腔內進行縫合的難度大,且縫合效果一般。子宮下段橫形環狀壓迫縫合術則屬于新型止血方案,可以在橫向機械性壓迫子宮肌層后,擠壓子宮壁血管,促使血竇管壁,形成局部血栓來抑制出血問題[7]。此外,在實施該策略后,可控制子宮肌層缺血,增強子宮收縮能力,具有較好的止血效果。有學者在研究中指出[8],前置胎盤實施剖宮產手術,手術時間越長,出血量越多,由此,我們也要做好手術時間的控制。結合本次調研結果,子宮下段橫形環狀壓迫縫合術操作簡單,止血效果好,能夠防止由于手術時間過程而導致的失血過多。此外,在術后恢復上,也能夠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整體分娩方案更為安全有效。但是,由于本次實驗患者人數少,在樣本上存在一定的劣勢,故而需要更多的臨床數據做以支撐。
綜上所述,采用子宮下段橫形環狀壓迫縫合術對于前置胎盤剖宮產術中胎盤剝離患者具有較好的止血效果,能夠控制不良事件的發生,給予手術治療更高的安全性保障,可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