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娟
(東莞市中醫院手術室,廣東 東莞)
麻醉誘導的主要作用是便于讓手術患者快速進入麻醉狀態,有助于手術開展順利,是一項操作技術較為復雜、風險聚較大的過程[1]。患兒在接受手術治療前,易有哭鬧不安等不良情緒,麻醉誘導合作程度較低,很容易影響手術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故,為更好的保證麻醉質量,于誘導前對患兒進行心理干預十分重要[2]。本次研究就麻醉誘導前使用優化護理流程對患兒進行心理干預的效果和對生命體征的影響進行分析和探討,現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對象共143 例,是我院行手術治療的患兒,選取時間段為2019 年1 月至2020 年4 月。按照紅藍雙色球分配原則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70 例):男性45 例,女性25 例,患兒年齡范圍(3-9)歲,平均年齡為(6.14±.89)歲;手術類型:普外科:15 例,耳鼻喉科:9 例,骨科:46 例。對照組(73 例):男性48 例,女性25 例,患兒年齡范圍(4-8)歲,平均年齡為(6.74±.27)歲;手術類型:普外科:17 例,耳鼻喉科:11 例,骨科:45 例。所有患兒性別、年齡以及手術類型等各項資料對比后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兒病情資料詳盡;②患兒年齡范圍3-9 歲;③患兒家屬知曉本次研究,自愿參與;④患兒智力、表達以及精神正常。
排除標準:①資料不全者;②超過或低于3-9 歲之間的患兒;③精神異常者;④中途突出研究的患兒。
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護理干預方法。
觀察組:患兒接受優化護理流程心理干預方法,具體措施如下:(1)患兒入院后,護理人員要主動和患兒進行溝通,耐心詢問患兒不適癥狀、時間,親切的安撫患兒情緒,讓其穩定下來。(2)手術前1d,護理人員可通過角色扮演、動畫以及舞臺劇的形式來減輕患兒的心理負擔,及時予以患兒鼓勵,說一些鼓勵的話或者夸贊其勇敢等。和患兒家屬進行溝通,制作親子視頻,視頻內容主要是讓患兒家屬多加鼓勵患兒,讓其能夠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3]。(3)手術當天,讓患兒家屬陪同到手術室門口,由患兒喜愛的護理人員帶其進入手術室,握著患兒的手加強鼓勵,多說一些支持性的話;麻醉誘導前,可用平板電腦播放提前制作好的視頻以及兒童喜歡動畫等,或坐一坐兒童遙控電動車轉移患兒的注意力,誘導麻醉成功,多安撫患兒的情緒,直到患兒意識消失[4]。
應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來評估患兒接受護理干預后的心理狀態變化,前者量表評分0-21 分,分數越高,抑郁癥狀越明顯;后者29 分以上表示患者嚴重焦慮,(21-29)分之間表示患者焦慮癥狀明顯,(14-21)分之間表示患者有焦慮現象,(7-14)之間表示患者可能存在焦慮現象,但不嚴重,7 分以下表示患者生活狀態良好。
記錄不同時間段,患兒平均動脈壓和心率變化,包括術前1d 訪視時(T1)和麻醉誘導時(T2),并進行分析和比較。
473 例手術患兒數據予以SPSS 21.0 for windows 軟件計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組間對比P<0.05 證實有差異性,P<0.01 有非常顯著性的差異。
經過護理干預后,同對照組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相比,觀察組顯著較優,數據比較差異較大(P<0.05),詳見表1。
表1 患兒心理狀態比較(±s,分)

表1 患兒心理狀態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 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對照組 73 15.29±1.11 16.39±1.64觀察組 70 10.36±1.03 7.29±1.51 t 27.502 34.479 P 0.000 0.000
數據表明,于術前1d 訪視時,兩組患兒的平均動脈壓和心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麻醉誘導時,觀察組患兒的平均動脈壓和心率水平同對照組相比較低,數據比較差異較大(P<0.05),詳見表2。
表2 不同時間段患兒平均動脈壓和心率變化(±s,mmol/L)

表2 不同時間段患兒平均動脈壓和心率變化(±s,mmol/L)
組別 例數(n) 平均動脈壓(mmHg) 心率(次/min)T1 T2 T1 T2對照組 73 119.23±10.17 130.78±12.13 52.67±8.74 61.67±7.45觀察組 70 119.14±10.09 126.05±8.56 52.89±8.87 55.07±8.21 t 0.053 2.684 0.149 5.038 P 0.958 0.000 0.882 0.000
手術患兒在進入手術時會因環境陌生,與家人分開等因素而有哭鬧、焦慮以及抑郁等情緒,若未能加強重視,嚴重者會影響神經、內分泌以循環系統,給麻醉誘導造成嚴重影響[5]。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接受優化護理流程心理干預方法,術前,護理人員多和患兒進行溝通,與患兒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便于提高護患配合度;叮囑患兒家屬制作親子視頻,讓患兒在手術過程中聽到父母的聲音及安慰,能夠減少應激反應,轉移注意力,能夠更好的配合手術麻醉;同時也可利用動畫、撫摸、安慰等方式來緩解患兒的不良情緒,分散其注意力,達到減輕患兒焦慮、抑郁和增加麻醉配合度的目的,成功的麻醉誘導不僅能夠減少鎮痛藥物的使用量,降低術后出現不良反應現象的幾率,還能提高手術成功率,發揮手術的真正價值[6]。本次的研究結果顯示,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低,麻醉誘導時,患兒的平均動脈壓和心率水平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說明,于麻醉誘導前,患兒接受優化護理流程心理干預方法,能夠有效消除患兒的不良情緒,提高麻醉合作配合度,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兒對麻醉的反應,有效維持生命體征平穩,保障手術順利實施,其相比于常規護理方法更具有顯著優勢。
綜上所述,于患兒手術麻醉誘導前,應用優化護理流程方法,有助于改善患兒焦慮、抑郁癥狀,對于保障其生命體征穩定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