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0年的央視3.15晚會一如既往地又曝光了多起侵犯消費者權益的企業行業內幕,但晚會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并沒有從此好轉,誠信健康的消費市場環境也沒有根本建立,深層次的原因可能在于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懲治力度不夠;不法商家違法成本過低,監管壓力偏小;消費者維權成本偏高,救濟機制不通暢等等,提出應建立和完善3.15晚會后的消費者權益保護長效機制,讓315變365。
【關鍵詞】3.15晚會 消費者權益 長效機制
疫情原因,2020年的中央電視臺3.15晚會推遲了4個月才播出,曝光了多個侵犯消費者權益的違法行為,一批熟悉的品牌榜上有名:養殖戶用敵敵畏喂養海參、漢堡王用過期食材制作漢堡包、寶駿汽車變速箱頻發故障、萬科等開發商精裝房變“驚”裝房、趣頭條推送虛假非法廣告、嗨學網存在營銷騙局等等。
播出之后,涉事企業一如既往連夜發表道歉聲明大力整頓,相關部門紛紛行動緊急排查核實查處,“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一幕幕似曾相識,包括線下消費者權益保護日運動。但當年被曝光的企業徹底整改了嗎?披露的亂象根本治理了嗎?并不盡然,有些老套路甚至繼續上演。如2013年3.15晚會,大眾汽車被爆出自動變速箱存在安全隱患,2020年6月,仍深受其擾的大眾汽車決定自7月1日起召回問題車型;2012年3.15晚會就曝光北京三里屯麥當勞翻新過期食品再售、鄭州市家樂福超市將臨近保質期的盒裝鮮肉產品重新包裝打上新日期再售等等。問題出在哪呢?
央視不是執法機構,在消費者權益保護上更多地是發揮媒體輿論監督功能;315每年只有一天,消費市場凈化、消費者維權不能僅靠當天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和當晚的3.15晚會,怎樣建立長效的運行機制,讓315變365,需要共同研究。消費者權益保護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社會課題,本文僅就這個問題可能出現的原因,及可以采取的部分對措簡單談下看法。
一、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懲治力度不夠
3.15晚會中多次提到“誠信”兩字,它不僅是道德的標準,還是法律的要求。既然涉事企業一味追逐利益,罔顧企業道德和社會責任,那就應該適用強制性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企業道德的墮落是制度缺失時一種投機的選擇。比如萬科等開發商精裝房出現的質量問題和安全隱患,除企業道德和內部監管等自身因素外,與精裝房并沒有法律層面的交付標準也有關系,房子發生質量問題后的解決也沒有嚴格約束,這點與毛坯房不同。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此類問題,相關部門應盡快建立完善精裝修房的管理及規范,出臺細致的收房標準及補償標準。
還有3.15晚會屢次曝光的預付費問題,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僅有第47條有相關規定,但偏籠統和原則性,實踐操作性較差,事后救濟作用強于事前預防功能。在目前中國的信用環境下,應該用最嚴格的制度來管理預付款消費模式,比如建立商業征信制度,提高商家預付款消費模式的準入門檻;建立保證金擔保制度,作為消費糾紛時的賠付保障;設立資金托管專戶,由第三方監管,經營者不得任意提取預付款等。
總之,應加大對惡意不誠信經營者的處罰和信用懲戒力度,對于有嚴重不良經營記錄的,不允許其再進入市場,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不法商家違法成本過低,監管壓力偏小
上過央視3.15晚會舞臺的跨國企業,像漢堡王、蘋果公司、大眾汽車、麥當勞等,為什么在母公司本土很少有侵犯消費者權益的嚴重行為,除了發達國家有比較成熟完善的消費者保護體系外,違法成本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趨利避害是每一個理性經濟人的本能。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懲罰的力度還是不夠,不能形成高懸在失信甚至違法企業頭上的法治高壓線。
一如往日,今年3.15晚會報道的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亂象,大都早已存在,負面新聞有些已見諸報端或網絡,對于這些不是秘密的“秘密”,相關職能部門平時的監管呢?日常行政處罰的力度有沒有到位?有沒有存在不想管和不敢管的情況?相關職能部門理應在事前監管上履職擔當,有為善為,從嚴治理,加強執法。縱容市場亂象的頻繁上演,只會助長企業違法違規的底氣。國家應建立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和失信企業黃黑榜,并向全社會公開,當企業誠信與經濟利益掛鉤時,能倒逼其重視消費者的利益。針對嚴重或惡意損害消費者權益的經營者,應該設立更苛刻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并嚴格實施,讓其“一次造假、終身負債”,付出沉重的成本代價。
三、消費者維權成本偏高,救濟機制不通暢
像嗨學網被曝光的亂象,消費者申請退費維權甚至只能通過嗨學網官網處理,說明維權機制本身就存在問題。按現行《合同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教育培訓機構不跑路,只是不退費就僅當民事糾紛處理,最大的法律風險不過全部退還學費,當然判定為合同欺詐的話需要三倍賠償;相反,單個消費者要求退費維權的成本卻很高,甚至遠遠超過能夠退還的費用。雖然維權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訴訟,但最有效不等于最合適,訴訟的時間和經濟成本都很高,而教育培訓合同糾紛的標的額一般都不大。在合同無明確約定時,消費者就算勝訴,法院也不會把其維權成本轉嫁給教育培訓機構。
另外,有些教育機構為了提高消費者的維權成本,在格式合同中約定用仲裁方式解決糾紛,卻隱瞞了仲裁費用的說明。基本的消費維權卻需要專業的法律知識,消費者的維權救濟之路并不順暢。
綜上所述,建立在媒體及時客觀曝光、法律法規嚴加規制、相關部門有效常態監管、消費者低成本維權等的長效聯動運行機制基礎上,或許才能使消費者權益保護走上更加良性有序的發展道路,單靠打假、曝光、道歉、整頓,并不能從根源上解決消費者面臨的問題。不希望等到每年3.15晚會的集中曝光,才觸發消費爭端解決機制;消費者權益保護不應該是315,而是365。
參考文獻:
[1]讓每個“3.15”都成為完善制度的契機[N].深圳商報,2011-3-15.
[2]李邇.“3.15”需要制度靠山[N].深圳商報,2012-3-16.
[3]潘家順.消費維權:靠“3.15”更要靠法律[N].光明日報,2013-8-28.
[4]張平.輿論呼吁“3.15”效應常態化縱深化[J].中國報業,2019(4).
[5]何玲.曝光問題迅速處理長效機制仍須加強[J].中國信用,2019(4).
作者簡介:彭斌(1976-),男,廣東省對外貿易職業技術學校法律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