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市郊大學或市郊新建大學城臨近新營業商業綜合體為研究對象,在對相關文獻梳理的基礎上,通過電子問卷的形式對問題現狀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得出高校臨近商業綜合體的營業給附近大學生帶來了便捷豐富課余生活、提供創業兼職機會、促使消費轉型升級等機遇,但也容易導致大學生產生錯誤消費觀和消費行為、合法權益受損、安全隱患加劇,不利于高校學風建設和管理等負面影響。在此基礎上,從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和自控力、高校努力完善校內文化和消費供給以及實現校企共贏三個方面提出了提升對策,力求規避不利影響,保障大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市郊大學;商業綜合體;大學生
大學生的成長受諸多內因與外因影響。高校臨近城市商業綜合體的營業,特別是新規劃大學城與校址在市郊大學臨近商業綜合體的營業,看似是商業經營行為,但因商業綜合體一般體量大、類型多、人員聚集,會對周邊高校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造成一定影響。文章以市郊大學或新建大學城為研究對象,在越來越多的商業綜合體將高校學生作為目標人群的情況下,努力從大學生思政教育與日常管理的角度入手,探析臨近商業綜合體新營業對市郊高校大學生成長及高校相應學生管理帶來的機遇、挑戰及相關提升對策,力求從“市郊高校臨近商業綜合體營業”這一外部因素分析大學生成長的外在影響,并在這種影響愈發增多的情況下,為高校學生治理的現代化提供可行性參考,促進新時代大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一、市郊高校臨近商業綜合體營業對其學生影響的現狀分析
根據對120名各地各類型高校大學生問卷調查結果的數據分析及筆者所在高校的實際情況,認為市郊高校臨近商業綜合體營業對附近大學生影響的現狀有以下兩點:1.市郊高校臨近商業綜合體的數量越來越多。近些年來,大學生的巨大消費能力日益凸顯,在實體經濟不景氣背景下呈現出新的消費活力,于是許多商家把高校集中區域大學生和消費能力較強的高校教職工作為目標人群,在高校臨近區域興建商業綜合體,滿足大學生們的消費需求,謀求更高利潤;2.市郊高校臨近商業綜合體對附近大學生影響越來越大受訪者中,近83%的大學生認為市郊高校臨近商業綜合體的營業會對自己及周邊的同學有影響,同時隨著綜合體數量的增多,這種影響也會加大。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受訪大學生普遍認為這種影響積極一面比較多,可以便捷和豐富同學們的生活,消費選擇更加多樣等等。
二、市郊高校臨近商業綜合體營業對其學生成長的機遇
文章以市郊大學或新建大學城臨近新建商業綜合體,特別是臨近第一座商業綜合體營業為研究對象,充分全面地認識其對臨近大學生成長的優勢和機遇,可以在今后的學生工作中更好地利用校園自愿并掌握工作的主動性。
(一)便捷和豐富了臨近大學生的課余生活
商業綜合體作為一種集合性商業場所,可以提供購物、餐飲、娛樂、教育等多樣化的服務產品,直接地便捷和豐富了臨近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和出行體驗,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縮短外出購物娛樂時間,提升購物娛樂體驗。路程的縮短及路程時間的節省,提升了同學們出行的興趣意愿,也不會因擔心趕公共交通而降低了購物體驗;二,豐富同學們消費選擇,便捷同學們購物需求。商業綜合體往往具有餐飲、超市、影院、教育等商業集合性功能,同學們可以在豐富的店鋪中進行自主選擇,也可以進行一站式出行購物和娛樂,使臨近高校生大學生課余生活的休閑娛樂有了更為豐富的選擇。
(二)吸引和提供了更多的創業兼職機會
近些年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高校教學和思政工作的重要環節之一。而創業教育和實踐能力培養最忌諱的是閉門造成,有實效的定會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市郊高校臨近商業綜合體的營業,為附近商業經濟本不發達的高校提供了更多實踐平臺,成為實踐教育的有益補充;從兼職角度來看,大學生兼職本身具有親和力強、成本低、時間靈活、遵守紀律等優勢,因為距離近,高校臨近商業綜合體更愿意招募附近大學生工作,為學校內有需求的同學提供了大量勤工助學崗位,幫助他們減輕經濟壓力。也同樣是因為距離近,縮短了和減弱了兼職的通勤時間和安全隱患。
三、市郊高校臨近商業綜合體營業對其學生成長的挑戰
商業綜合體的營業是一種商業行為,而商業行為則必將以市場為導向,以盈利為目的。而在以盈利為目的的主觀目標下,就可能會出現損害大學生權益的行為,也會直接或間接地產生錯誤的價值引導,改變他們的行為方式和行為習慣,進而對他們成長不利。因此,我們必須清楚加以了解并保持警醒。
(一)容易導致大學生養成錯誤的消費觀和消費行為
大學階段是青年人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養成階段,并不成熟,自制力差和攀比心強,普遍對物質消費也沒有合理規劃,使這幾年因為各種消費問題產生的網貸和校園貸問題成為校園毒瘤。高校臨近商業綜合體的營業,在帶來消費升級的同時,也有可能給同學們帶來了消費壓力。各種品牌服飾、各種連鎖餐飲、各種影音娛樂盡管消費不低,但給同學們帶來了消費吸引,如果偶爾改善和消費還屬合理,但部分同學們可能在誘惑和虛榮心之下,盡管沒有消費能力卻把各種餐廳當成“食堂”、把奶茶當成“必須”,把品牌服飾當成“日常”,這可能會致使他們產生非理性消費、超前消費、盲目消費等問題,而當消費能力嚴重不足時,校園貸和網貸等危害將隨之而來。
(二)容易導致大學生學風渙散及學校學生管理困難
大學校園無論處在鬧市還是市郊,校園內都應成為一處同學們安心學習和生活的凈土,但又不得不看到學校周邊環境對同學們的學習和生活還是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高校臨近商業綜合體的開業為同學們提供了更多休閑娛樂的選擇,但這種選擇的存在,使少部分同學無心學習,沉迷于購物、觀影以及KTV等娛樂活動中。同時,綜合體為校園情侶提供了約會場地,為同學們提供了兼職機會,而約會和兼職活動的增多,會占用正常的校園學習時間,也會使同學們在學習中分心。從長遠來看,會影響學校整體的學風建設;而從高校管理的角度來看,臨近商業綜合體的存在,會使同學們外出活動變多,安全管控風險增加。也會使同學們觀影、唱歌等娛樂活動變多,參加班級建設、校園活動、學風建設活動變少,還會存在是否按時歸寢、是否存在安全隱患、是否影響專心學習等現實問題,給高校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不小的挑戰。
四、市郊高校臨近商業綜合體營業對其學生成長的提升策略
面對市郊高校臨近商業綜合體營業給附近大學生成長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我們不應該對其優勢贊不絕口,也不應該因其負面影響因噎廢食,而是應該以理性平和、全面客觀的心態挖掘優勢、規避劣勢,使高校臨近商業綜合體的營業成為豐富附近大學生課余生活和健康成長的有力幫手。
(一)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自控力
高校在大學生的成長教育中,應把消費觀和自控力的教育放在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并通過多種方式促使同學們習慣的養成。對此,學校可以像對待學生創新創業問題一樣,開設專門的消費觀養成和自制力提升課程,系統地為同學們講授相關知識,讓同學們產生理性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從學生工作和思政教育的角度,應在團委和輔導員的相關指導下,開展關于理性消費和自制力提升的主題班會、主題團日、社會實踐等活動,結合當前緊缺的感恩教育,通過親身實踐體驗、大量反面的生動案例教育等方式,喚醒并矯正同學們原有錯誤或偏差的消費觀,并加強自制力的強化,不僅讓同學們認識到,更要讓同學們能做到節約、勤勞、儉樸,反對奢侈腐化、揮霍浪費;能做到理性消費,反對非理性的盲目消費;能做到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消費,反對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費。使同學們的消費行為成為健康成長的補充。
(二)努力完善高校自身的消費和文化供給水平
高校臨近商業綜合體與大學生之間實際上是商品供給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針對高校臨近商業綜合體營業給大學生成長帶來的不利影響,高校應以“宜疏不宜堵”的態度,積極完善自身的文化和消費供給水平,讓廣大同學有更多的消費選擇,只要在學校內便可完成相關需求。對此,高校可以在政策允許和不影響校園秩序的情況下,建立更多滿足同學們實際需要的服務設施。對于消費供給方面,可以以學校食堂和校內商戶為依托,豐富產品供給種類和品牌、提升服務水平、降低商品價格,與校外商戶和商業綜合體形成競爭,讓同學們不出校門便能擁有更好的消費體驗;對于文化供給方面,高校更應該結合自身優勢,為同學們提供更多的文化產品。可以與電影放映企業合作,在學校禮堂播放最新的院線電影,并對學生予以低于市場平均票價。也可以增加學校各種類型的文藝演出,讓同學們在校園內欣賞更多的藝術作品,滿足同學們的課余文化需要。
(三)用心構建高校與臨近商業綜合體合作共贏機制
繼續挖掘高校臨近商業綜合體營業帶給同學們的機遇與規避其相關不足這一挑戰,不能單靠高校一方努力,而是需要社會多方參與,形成治理合力。對此,可以嘗試高校與綜合體合作共贏模式。在不違背相關政策犯規、師生利益和學校形象的情況,學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在畢業生招聘、社會實踐基地建立、活動冠名宣傳中給予一定的照顧和傾斜。但商業綜合體更應該為高校有更多的資源傾斜,可以為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教育和實踐提供必要的場地和師資,對于愿意在綜合體內開展的創業項目,應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資金優惠。綜合體還應該通過統一管理的方式,保證在綜合體內兼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從各商鋪管理者的身份予以約束和監督,并對侵害大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予以處罰和懲戒。實際上,高校與綜合體的合作方式多種多樣,只要以更好地滿足大學生健康成長為目標,就能在合作中實現共贏,盡可能規避其營業帶來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 藍曼,林錦屏.大學城商業區空間布局合理性研究——以昆明市呈貢大學城為例[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8,30(02):52-59.
[2] 胡清云,李粟,汪祎臣.基于大學生消費心理及消費行為變革的大學商業街發展策略[J].中國集體經濟,2019(22):55-56.
[3] 劉姝.高校郊區化背景下大學生社會交往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6.
作者簡介:燕博(1992.01- ),男,河北秦皇島人,碩士,助教,燕山大學建筑工程與力學學院輔導員,行政管理專業,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