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鄭為霜
【摘 要】政府部門與企業內部開展的審計監督工作,是社會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維持各行業正常運轉的主要監管途徑。特別在疫情不斷蔓延、各項生產經營活動趨于停滯的情況下,各審計機構、監督部門應按照《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等要求,依法履行不同行業、各企業內部審計的工作職責,加強經營決策、財務運轉、工業生產活動的審計監督服務,防范由內部審計不到位帶來的潛在風險,幫助企事業單位實現復工復產。
【關鍵詞】審計監督;服務;推進;復工復產
前言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以來,各地區疫情防控工作開始快速推行,而在嚴峻的疫情形勢退卻以后,如何高效、安全推進企業復工復產,成為不同區域審計監督與服務關注的主要問題。在各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監督與服務中,需圍繞企業現有的生產經營活動、外部風險,進行復工復產前的項目決策審計、財務資金審計,以及現場生產條件核查、防疫服務推進等,以加強企業內部經濟形態、財務運轉狀態的監督管理,發揮審計監督工作對企業的正向促進作用。
一、目前地方政府、企業內部審計工作推進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現實環境下,各地方審計機構、企業審計部門工作的開展,通常會與疫情防控存在著一定的沖突。審計部門如何創設良好的審計環境,加強審計工作內容、審計實施方式的改善與調整,如何通過一系列審計政策的推行,對企業財務資金運轉、經營決策、員工招聘與培訓、工業生產等活動,作出全面客觀的審計,決定著企業是否能夠按時、按質與按量的復工復產。
因而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執行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企業經營決策、財務資金運轉等的審計過于分散化。不同地區對企業財務、經營業務的審計工作,一般會由地方政府、企業內部審計部門共同參與,在審計組織架構、財務審計與核算流程方面,存在著業務層級過多、審計過于分散化的問題,下層審計人員在完成經營項目、財務收支審計后,要經過多層報表審核、編輯工作,才能將最終審計結果交由領導主體,而且政府和企業的審計業務之間,并未形成有效的溝通與協調,由此導致審計成本過高、效率低下。
2.項目審計的主體責任界定不清。由于政府審計機構、企業內部審計部門互相獨立,且審計部門、財務部門之間仍舊各自為營,所以在不同行業內部審計、監督服務工作開展中,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占用過多財務流動資金。而且依照傳統財務報表、記賬審計模式,進行經營業務、財務收支等審計的真實性較低,不同行為主體的財務責任界定不清。
二、依據黨中央審計工作的任務要求,推進審計項目、業務服務全覆蓋
我國各地方政府審計機關、企業審計部門,在一系列企業內部審計工作推進、監督落實中,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根據黨政審計工作的任務要求,進行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審計事項的統籌協調與推進。特別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依然嚴峻的當下,各地方級審計委員會審計工作的開展,應認真履行黨中央審計機構的工作規則,牢牢把握不同行業審計內容的發展方向,不斷健全與完善審計制度機制,制定相關的審計任務規劃、審計報告,對已經完成審計的項目結果作出評價,來充分發揮審計在企業產業結構調整、財務資金使用方面的職能作用。
首先,政府或企業審計部門,要緊緊把握審計的中心任務,以及企業產業結構、財務資金流轉等的改革發展步伐,按照不同行業審計服務“一盤棋”的布局,建立國家審計為主導、企業內部審計為重點,以及社會審計參與相協同的發展模式。
其次,審計業務工作的開展要發揮整體優勢,加大地方政府審計機構、企業審計部門的融合,包括審計職責權限互通、審計數據資源共享。而在推進審計項目、業務服務全覆蓋過程中,不同部門審計人員應強化在崗培訓、注重專業技能學習,根據分配到的審計任務,對自身工作范圍內的審計工作內容,進行科學規范化、細致化審計監督,并對審計工作中出現的多種問題,進行全方位的完善與整改。之后采取單項審計、復合審計、滾動安排審計等多種審計方式,對政府投資項目、業務經營決策、財務資金運營展開審計,注重不同審計業務類型、審計服務工作的監督協調,分階段、有重點開展財務資金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等活動,對企業領導干部的審計問題,作出嚴厲的問責與懲處,全力服務地方經濟、企業復工復產工作的推進。
三、堅持審計監督與服務并重,不斷深化完善審計、服務職能的內容
其一,對于多種企業內部經濟、經營生產業務的審計,需按照《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明確審計機關、內審工作部門的職責權限,將審計重點放在經營決策、財務資金流動、風險防范等方面,加快信息化審計平臺、審計資源共享數據庫的搭建。根據已經建設完成的信息化審計系統,對多種企業投資項目、資金使用方向進行監督審計,并積極與地方政府部門形成廣泛聯合,健全審計項目內容、審計實施方式,逐步完成企業多種經濟事項、經營業務的審計與整改工作。
其二,在企業審計部門、財務部門之間業務協調情況下,開展多種內部審計的增值服務,需要從企業生產經營較為薄弱的環節入手,將國家政策措施與現有審計項目、審計服務內容,進行緊密結合與協調。通過主動進行審計服務制度、服務內容的改革創新,加強上下級審計部門互通、規范內部審計流程,做好內部財務資金使用狀況的跟蹤控制,最大程度發揮審計服務的指導、引領作用。同時加強不同審計部門的業務協調,依照制定的審計項目規劃,進行審計服務內容、服務方式的科學調配,注重審計服務的資源共享、經驗分享,以盡可能防范潛在的經營風險、提高多種審計增值服務的質量。
四、借助于審計法律法規、網絡審計信息平臺,提高審計監督與服務效能
為有效推動黨中央審計工作部署的快速落實,地方政府審計機關、企業審計部門,應根據《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等法律法規,采取“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分步實施”的審計監督與服務方式,組織各企業主體開展多種政府投資項目、業務經營決策、財務資金的審計活動,幫助企業解決審計出現的問題、緩解資金壓力,使企業盡快擺脫疫情影響復工復產。
現階段企業內部審計監督、審計服務效能的提升,通常要在審計法律法規約束下,依托網絡審計信息平臺,進行多種內部經營決策、產業生產活動、財務收支賬款等的審計,并由下層審計部門及時向上層審計領導,作出審計工作、審計結果的請示與匯報。
1.遵守審計法律法規,把握審計監督方向、審計重點內容。首先由省政府、省審計廳牽頭,建立起地方政府審計機構、企業審計部門之間的聯絡督導機制,制定地區內明確的審計任務要求、工作重點,從審計范圍、審計目標、審計內容等方面著手,對企業審計人員的工作作出分配,包括經營決策、財務資金流向等審計工作的分配。其中企業內部審計主體,在完成既定審計工作后,將得到的審計結果交由省審計部門,省審計部門再將審計結果,及時向審計署作出遞交與匯報。
之后以審計內控制度為基礎,圍繞企業開展的一系列項目投資、生產經營活動,進行企業內部項目建設、業務經營、財務資金運轉等全流程的審計。如在內部審計方向、審計重點內容建設中,國有企業首創集團構建起審計控制、審計評價、審計整改等管理體系,通過網絡審計數據信息搜集、問卷調查等方式,對企業內部的多種重點項目、財務資金流向與運轉等,展開全面的內部控制與審計,深化企業資本流動審計與監督的同時,逐步加強重點崗位、重要事項的風險審計監督,對存在的經營決策失誤、財務風險、行政犯罪問題,進行跟蹤檢查與監督指導。通過多輪審計結果匯總與分析,提出較為可行的風險懲處、整改措施,確保內部審計業務、審計項目高質量實施。
2.依托網絡審計信息平臺,加強審計資源整合、審計與服務模式革新。在《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指導下,搭建起不同政企審計部門之間,信息共享、服務職能互通的網絡平臺,對企業內部多種審計工作,作出統籌組織與整合優化,并選取統一的審計質量標準進行核算,可以最大程度上提高審計監督質量、審計服務效能。同時以審計模式創新、增值服務升級為核心理念,堅持利用網絡信息審計平臺、大數據審計資源,對企業內部海量的審計類型、審計工作內容等,展開嚴格分類審計、業務服務管理,注重對審計信息的大數據并行處理,通過重要審計內容、審計資源的精準定位、分析處理,有效縮短不同項目審計、服務職能實施的時間,加快審計監督與服務的內部反饋,以得到較為客觀準確的財務審計、經營責任審計結果,助力企業盡早實現復工復產。
結語
在“十三五”規劃收官、“十四五”正式開啟,以及疫情防控、企業復工復產共同推進的關鍵節點,政府審計機關、企業內部審計部門等主體,需依照《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法律法規的要求,利用網絡審計信息平臺、大數據信息處理技術等,對企業開展全方位的審計監督、服務管理工作,包括項目投資、經營決策、財務資金運轉、行政風險的審計監督。通過堅持審計監督與服務并重,加強上層、下層審計部門之間的服務對接,不斷深化與完善審計內容、審計服務職能,注重疫情防控、審計監督與服務工作的統籌協調,能夠有效保證多種項目審計、業務服務的穩步推進。
參考文獻
[1]郭強,豐滿.探索新時代內部審計創新發展之路[J].中國內部審計,2019,(6).
[2]張磊.信息技術助力新時代企業內部審計轉型的探究[J].商場現代化,2019,(20).
(作者單位: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杭州供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