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蘭 彭潔

【摘 要】國家審計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推進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對加強基層廉政建設,促進農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分析以往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中面臨的制度和人員缺乏等問題,針對性地提出具體的建議來幫助推進基層審計監督的發展。
【關鍵詞】經濟責任審計;村干部;制度
一、經濟責任審計內涵及現狀
1.內涵。
經濟責任是指領導干部在任職期間,對其管轄范圍內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經濟方針政策、決策部署,推動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管理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防控重大經濟風險等有關經濟活動應當履行的職責。
經濟責任審計是指審計機關依法依規對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履行情況進行監督、評價和鑒證的行為。
2.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開展現狀。
根據現有資料顯示,近幾年來多省相繼開展了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主要有:2015年山東省臨沂市對全市3 008個村居的3 195名村干部進行了經濟責任審計,審計資金總額高達197.5億元,查出各類問題資金46.7億元,全市共有513名村居干部受到處理,其中50人被移交司法機關進行立案處理。2016年初,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對祥云縣的10個鄉(鎮)、136個村委會、1 191個村民小組進行了村干部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審計村組干部1 597人,其中村委會406人,村民小組1 191人,審計資金總額132 817.54萬元。2017年10月底,山西臨汾市全市2 962個行政村全部完成了農村“兩委”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其中包括294個軟弱渙散村。審計資金總額達64.1億元,查處違紀金額120.9萬元。至2017年12月底,江西省贛州市全面完成全市3 469個村(社區)的村干部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審計村(居)干部15 165人;2018年,福建省委組織部、省農業廳、省財政廳、省民政廳聯合發布通知,在全省范圍內開展村干部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等等。
二、審計工作難以有效開展的原因
1.相關制度不健全,審計結果缺乏權威性。
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作為基層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卻缺乏強有力的制度支持,在審計相關法律、法規中幾乎找不到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的身影。《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并沒有將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納入其中,只在附則中提到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三十五條的規定,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確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只包括了審計的主要事項,并沒有制定詳細的實施細則,難以真正落到實處。發布于2005年的《關于做好村干部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專項審計的通知(農經辦[2005]12號)》雖然對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內容做出了明確規定,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一樣,沒有對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進行明確定義并且未強調審計結果的公開、運用,也未對審計結果問責作出具體要求,導致審計工作缺乏權威性,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村委會屬于基層自治組織,村干部不屬于國家公務員,基本不具備晉升空間。沒有強制要求、處罰力度又小的經濟責任審計對其不具有威懾力,導致有些村干部經常對審計監督敷衍了事,甚至有的問題屢審屢犯。
2.缺乏專業力量,審計效率低。
人員少、任務重一直是審計工作的難題。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雖然內容不復雜但工作量很大,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工作勢必會以降低審計質量為代價,而且參加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的人員多數是從各部門臨時抽調的非專業人員并且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在審計工作中會對審計的效果產生一定影響。
3.缺乏良好的審計環境,審計工作難以推進。
審計環境也是影響審計工作開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缺乏良好的審計環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不專業的村委會會計人員和混亂的村級賬務也大大降低了審計的效率。第二,村干部的法律意識淡薄,對經濟責任審計的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認為審計工作的目的就是給自己找麻煩,更有甚者利用不正當手段設置障礙,使得審計工作難以開展。第三,村民們權利意識不足,不愿主動配合審計工作開展,或者是對審計工作缺乏了解,不能及時反映有關情況。
三、如何推進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
1.加強審計制度建設。
完善的制度是保障經濟責任審計有效實施的前提。為了實施有效的經濟責任審計應將經濟責任審計寫入地方性審計法規,對實施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做出強制性要求。同時參照《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按照各個市縣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審計條例”,對審計對象、審計內容、審計評價、審計報告等做出明確的規定,并由紀委、公安機關等部門協助實施,保障審計強制力。
2.完善審計結果運用機制。
審計結果運用機制包括審計結果公告、整改落實情況、責任追究等方面。首先,對審計結果公開做出明確規定。在一定范圍內通報審計結果,或者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報告審計結果。如通過網絡公開或媒體公開等方式,接受群眾的監督,確保審計結果落到實處。第二,審計發現的問題要及時整改,將整改結果書面通知審計機關并向社會公布,并且,審計機關應該及時跟蹤檢查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情況,防止“假整改”和“無效整改”。拒不整改的,依紀依法追究責任。第三,對于審計出的村干部違規違紀等行為要做出明確處罰規定,對不在審計部門問責權限內的及時進行移送處理:涉及違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工作失職失責的移送紀檢監察機關,涉及其他問題的移送有關主管部門,并將處理情況及時反饋審計單位。如圖1:
同時將問責結果納入考核、任免、獎懲村干部以及年度考核、任職考核的重要依據,警醒有關人員不要出現精準扶貧政策落實不作為、亂作為的行為,提高違法違紀的成本。這樣不僅使經濟責任審計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還能在很大程度提高審計工作的震懾力。
3.構建專業化體系。
構建專業化體系是指建立一個對提升經濟責任審計專業化程度有益的系統,主要包括村委會和審計隊伍兩個方面:
對于村委會內部:定期對村委會成員進行培訓,提高基層工作人員職業素養。例如,上級管理單位應該根據農村經濟業務的實際情況開展切實有用的講座和學習活動,向農村會計人員傳達最新的國家政策和法律規定,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水平,規范村級財務,提高審計的效率和效果。同時加強對村干部的法制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識;加強對村干部的黨規黨紀培訓,提高其自覺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和廉政意識。
對于審計隊伍:可以與紀檢、財政、農經等部門建立相互協作機制,在審計工作開始前成立領導小組,領導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除此之外還要定期對審計人員進行國家對農村最新政策培訓,以及審計工作實施上的相關培訓,提高審計人員的綜合能力。同時還要加強審計隊伍思想作風建設,提高審計隊伍的政治素質。
4.營造良好的審計環境。
鄉、鎮政府要督促村委會及時進行村務公開(可以使用張貼公告與使用公眾號、微信群等進行公開的方式),定期向群眾宣傳國家政策并接受群眾對村委會工作的監督,使農民群眾能夠及時了解自己可以享受的權益并且行使自己的監督權。不僅能調動群眾積極性,還能鼓勵群眾主動反映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對于不配合審計工作的村干部,可以先與其進行溝通。若溝通無果,可以依紀依法對其進行處理,確保審計工作正常開展。
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相對于其他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而言簡單易實施,但由于制度缺失等原因,從90年代提出至今在大部分地區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效果,相關的學術研究也寥寥無幾。為了反腐倡廉工作的推進以及鄉村振興的實現,應該充分發揮審計監督的作用,從認知上重視、制度上保障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開展,為審計工作“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羅文中.健全規章制度 規范“三資”管理 促進農經發展——贛州市開展村干部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的調查與思考[J].2018,(7):21-23.
[2]劉印紅.看基層如何實施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J].農村財務會計,2018,(4):23-24.
[3]張銘君.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風險及其控制路徑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22(21):57-59.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