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晴
【摘要】目前,微文化已經成為高校圖書館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實環境。微文化環境下的傳播方式、承載方式、話語模式與輿論格局對高校圖書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挑戰又是機遇。當前,高校圖書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過程中存在內容目標弱化、第二課堂作用不充分、全員動力不足的問題,因此,高校圖書館要擺脫傳統思維,加快適應微文化環境,積極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實現育人目標。
【關鍵詞】微文化;高校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面對網絡信息化和文化多樣化發展,高校要抓牢做實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其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功能與價值。高校圖書館是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肩負著育人重要使命。微文化作為網絡文化的延伸,具有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等特征,這對高校圖書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微文化環境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是圖書館深化思想政治功能的關鍵。
一、微文化具有的特質
(一)內容傳播碎片化
信息內容和傳播的碎片化是微文化最顯著的特質。信息內容以“微” “簡”的文本,配合使用網絡流行文字、圖像、視頻影像等就能夠傳遞和表達。信息內容簡單明了,能夠滿足大學生的碎片化閱讀需求。但在不完全語境下的理解容易造成信息傳播失實,形成信息滲透和輿論引導,影響大學生對社會進行全面認知和正確判斷。信息傳播的碎片化體現在傳播個體、時間、空間不再具有局限性。這使得大學生能夠及時獲取和分享信息,提高學習效率,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信息內容和信息傳播的過度碎片化會弱化信息性質、頻度與強度之間的差異,持續的信息接受和產生對大學生而言更像是快餐式的“填鴨”,會影響大學生思維深度和理性高度的發展。
(二)承載方式立體化
微文化借助立體化的承載方式使信息在終端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和繁榮。移動互聯網應用(App)內容形式豐富多樣,通過用戶之間的互動和分享,體現了“個體”與“群體”、“虛擬”與“現實”的深度融合。比如,在微博、微信等社交App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主旋律、正能量依托社交媒體平臺實現了大眾傳播。還有以抖音、快手、火山、微視等為代表的短視頻App異軍突起,得到學生群體廣泛關注。App今后的發展還要注重專業化生產和運營,將更多優質內容呈現給廣大青年學生,為他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三)話語模式大眾化
話語模式反映的是話語主體間的關系。大眾化的話語模式下,社會公眾會主動與傳播源對話,話語主體去中心化趨勢不斷增強。大眾化話語模式具有廣泛的包容性,個體能夠根據自己的專業、喜好、價值觀等進行信息加工與傳播,對個體自主意識和個性表達起到了強化作用。這與大學生追求平等自由、個性張揚的心理與現實需求有著高度契合,他們更渴望發聲,表達自身訴求和觀點,因此,大眾化的話語模式逐漸得到大學生的接受和認可。
(四)輿論格局多元化
網絡社會呈現開放狀態,海量信息來自不同的價值體系。內容傳播碎片化、承載方式立體化、話語模式大眾化更是促進了價值觀念和社會思潮的轉化和變異,形成多方面交融交鋒的網絡輿論大格局。各種錯誤思潮以及低俗、虛假、暴力內容充溢網絡,博取眼球,嚴重影響了網絡生態。此外,利用網絡實施違法犯罪行為也是網絡安全面臨的主要威脅。近年來涉及大學生信息泄露與網絡詐騙的事件屢見不鮮,成為影響高校校園安全的重大隱患。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在自我成長發展的過程中會受到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微文化環境下,大學生在學習、生活與思想方面具有較為明顯的微文化特點。微文化成為高校圖書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背景。
二、微文化環境下高校圖書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目標弱化
目前,高校部分師生對圖書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認知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一些片面認知反映出思想意識的現實狀況:“圖書館只是學生書籍借閱、文獻檢索和學習閱覽的場所?!薄皥D書館是教輔部門,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其職責?!迸c此同時,微文化環境下信息的多渠道與便捷性提高了學生對網絡的依賴程度,降低了對圖書館作為傳統信息生產者與傳播者的認同度。圖書館在思想政治教育參與中甚至被逐漸邊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預設內容和目標在實現程度上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被弱化。
(二)第二課堂作用發揮不充分
互聯網時代,大多數高校圖書館能夠在提升圖書館服務質量、創造文化價值、提升校園文化建設、豐富第二課堂方面下功夫、求突破。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文化活動持續性不強,后勁疲乏;運作思路不清晰,內容缺少關聯、呼應和遞進,容易產生審美疲勞;文化活動創新性不強,缺少關注點,重數量、輕質量情況突出;文化活動與傳統文化、地域文化、校園歷史文化底蘊結合不足,角色代入感不強,熏陶與啟迪作用不明顯;相關網站、微博、微信等媒體宣傳渠道覆蓋面低、互動性差,影響了文化活動吸引力與有效性。
(三)全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不足
目前多數高校圖書館全員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局面還未形成。大部分館員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在工作具體開展與考核中往往偏重專業技術工作,甚至某些館員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與自身業務無關。同時,圖書館館員的整體素質和能力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特別是在交叉學科領域內缺乏具有影響力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核心學術成果偏少。此外,還有部分館員存在發表不當言論、學術不端等嚴重違反師德師風的行為,在校園內造成惡劣影響。
三、微文化環境下高校圖書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路徑
(一)緊抓高校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與話語權,強化輿論引導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意識形態決定著文化的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在當前文化競爭和意識形態滲透的網絡環境中,大學生易被各種思想意識、價值觀念以及大量真假難辨的信息包圍,思想意識呈現出不穩定性。緊抓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牢牢守住前沿陣地顯得尤為重要。
切實增強大學生的獲得感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邏輯支點。要強化資源整合與評估,優化空間服務與設施設備,合理把握藏書質量與需求,提升網絡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讓學生能夠線上線下、隨時隨地享用“文化大餐”,切實提升學生對館藏資源的利用水平。強化輿論引導,優化人文環境,及時充實更新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特點的優質網絡素材。鼓勵學生建言獻策,主動參與圖書館建設與管理,增強學生情感認同與實踐認同。
(二)加強文化傳承和互動,借力微文化打造圖書館文化特色品牌
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校園文化是青年學生成長環境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基因,既涵養著高校的人文氛圍,又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現實素材與實踐契機。圖書館應強化文化意識,主動傳承優秀文化,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增強時代感和感染力,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著力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借力微文化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是高校圖書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主要渠道。著力發掘文化教育資源的價值,利用文化價值高、利用面廣、興趣點集中的館藏資源打造圖書館文化特色品牌,實現教育與文化的良性互動。如配合國慶節、建黨節、五四青年節、校慶等節點,開辟特別展覽與圖書區域,讓師生感受歷史發展與時代氣息,感悟責任與使命;配合“世界讀書日”開展圖書漂流驛站、作品解讀等閱讀推廣活動,讓圖書館走進師生之中。推出調研學習、藝術作品創作等文化品牌活動,讓學生在浸潤式的參與中能有所感悟,使其理論和思想水平得到升華。創建主導性的圖書館新媒體平臺,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主動參與高質量文化信息的生產、發布與交流,鼓勵學生參與互動,為其校園生活帶來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通過借力微文化,圖書館文化特色品牌可以在創意策劃、媒體宣傳、活動參與和效果評價等方面實現內容與形式上的改革創新,增強時代感與吸引力。
(三)通過微文化渠道加強溝通交流,提升微文化環境適應能力
目前,新媒體平臺是大學生獲取服務、交流互動、關注熱點的主要入口。微文化環境下大學生更加追求平等獨立和自我表達,大眾化話語模式使得大學生個體存在感與價值感不斷強化。因此有必要打造一個能夠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具有包容性、鼓勵學生充分表達的溝通交流平臺,使其成為學生暢所欲言、解疑釋惑、增長學識、涵養氣質的新途徑,更好地幫助學生成長成才。這一過程既是提升高校圖書館微文化環境適應能力的必要途徑,也是深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點所在。
快速獲取信息、監督評價信息、主動創建信息是圖書館在微文化環境中的必備技能??焖佾@取信息,全面掌握學生的信息,及時了解學生的專業、層次、研究方向、興趣愛好及關注熱點,既可以提升對學生文化需求的預見性,也可以對信息發布的效果與影響進行預判,提高工作效率。監督評價信息,強化信息的監控和引導,對獲取的信息進行研判。當出現傾向性言論或情況需及時介入時,及時通過網絡發表觀點意見,分析原因,解決矛盾,正確引導輿論方向。主動參與高質量信息的生產、發布和交流,一方面要注重教育性與趣味性的融合,鼓勵學生參與互動、參與學習,如微博、微信的推文以時事材料、理論成果、名家名篇、典型事件為題材,采用圖文、視頻剪輯、漫畫等形式進行定期推送。另一方面要注重對接學生的現實需求,如低年級學生對社會熱點、人際交往方面有較多期待,高年級學生對職業發展、就業創業等動態信息較為關注。
(四)促進全員育人良好局面形成
廣大圖書館館員要立足本職工作,展現良好思想政治風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形成全員參與、全員育人的良好局面,這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保障。
一是轉變觀念,形成自覺意識。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工作始終,發揮育人協同效應。主動發掘、提煉館藏資源、工作流程及內容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二是加強學習,提升文化素質。新思想、新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對館員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除掌握專業知識外,還要結合實際工作理解、消化與吸收相關交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在自身理論功底上強基固本,提高科研水平。三是強化擔當,練就工作本領。館員的職業能力與業務素質是高校圖書館發展的“軟實力”。擺脫思維定式,不拘泥于傳統工作方式方法,敢于利用新技術、新媒體求新求變,提升微文化網絡環境的適應能力和信心。四是增強修養,錘煉道德品質。發揚良好作風,夯實大局意識、看齊意識,在工作中做出成效,實現自身價值和理想。此外,身處微文化網絡環境,還應該保持自身的判斷力、思辨反應能力,要做到言行一致,做學生尊敬和喜愛的人。
四、結語
微文化環境下深化高校圖書館思想政治功能的關鍵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把握好時、度、效,扎實推進,注重實效,努力將高校圖書館打造成為理論武裝、資源涵養,思想引領、精神陶冶的校園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強化學生的認同感,從而內化為自覺踐行的目標和行動指南。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
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第45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2020(4):6-14.
[3]譚天.媒體平臺論——新興媒體的組
織形態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125-127.
[4]王蘭.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大學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知與行,2018(6):137-141.
[5]曹盧,趙凱琦.微文化背景下社會主
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現實檢視與創新路徑研究[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8(4):88-92.
[6]王家蓮.新時代閱讀推廣研究[M].大
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8:76-80.
[7]王喆.社交媒體新時代的互動傳播[M].
北京:科學書版社,2018.25-34.
[8]吳潛濤.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研究[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113-119.
[9] 白宇,吉兆言,于瀟.微文化背景下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9):27-28.
(作者單位:山東科技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