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琴
摘 要:隨著高科技的飛速發展,世界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仿佛手拿BB機、聽著MP3、看著有線電視的生活還在眼前歷歷在目,轉眼已被生物識別、語音識別、人臉識別、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廣泛應用悄然退去。第四次工業革命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正改變著全球行業的格局,行業邊界越來越模糊,各行各業均在制定相應的轉型政策,建立新型的融合關系來促進其在創新技術下走得更遠,活得更久。然而在這場技術革命中,會計這個職業將要在改期創新中重新找到新的站位以面臨適應新的轉型挑戰。
關鍵詞:財務轉型;新技術;業財融合;人工智能
隨著高科技的飛速發展,世界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網絡技術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廣泛應用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第四次工業革命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正改變著全球行業的格局,企業各職能相互滲透相互支撐,行業劃分越來越模糊,各行業時刻做著準備轉型、轉戰略的規劃和定位。就在同時社會發出了同一種聲音:“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區鏈塊”來了!
在這股浪潮下,會計職業人開始人心慌慌,思考和擔心著會計這個職業是否會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會計職業如何在高科技下適時轉型以滿足市場化的財務管理需求?會計這個行業將被弱化和取代的說法開始眾說紛紜。
那么是什么讓會計行業有畏懼感了呢?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方面,信息化中硬件設備、網絡工程、系統集成、流程自動化的功能已在企業中普及使用,財務軟件商為了擴大銷售規模也在升級革新,需要這種營銷手段夸大產品性能和適用性,弱化人工會計在企業中的必需作用,為進一步營銷找新亮點。
另一方面,《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要加快推行會計人才的培養,加大管理會計知識比重的選拔,推動會計人才向管理者轉變,力爭到2020年培養3萬名精于理財、善于管理和決策的管理會計人才。據此各大培訓機構紛紛爭相宣貫,ACCA、CIMA、CMA一時間浮出水面,在營銷過程中加深會計基本崗位將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思想的置入,大力宣傳管理會計的熱度和發展方向,畢竟從行業發展上來看的確是有這種需要的,從共享經濟的環境下,會計參與企業定位、參與籌劃、進行決策也是大勢所趨。
三是從這幾年來專業角度看,各高校的會計專業被“智能會計“、”財務數據分析“等分級專業所覆蓋,會計學科依然存在,只是改了名字,多了輔修內容,加了智能概念在里面。而智能只是一種科技手段,這種變化也只是對會計這個專業前沿及時進行把握,體現了會計專業在大數據時代資源補充與配合。
因此,不論是從近代的復式薄記會計,到現代電算化會計,還是再到信息化會計,過程核算控制、監督分析總結的基本職能與業績評價、經濟決策、預測發展的拓展管理職能都是沒有變的,都是為經濟管理搜集、處理和提供各類會計信息,并通過調節、控制和合規化的手段進行有效實施,以實現預期的經濟目的。雖然人工智能作為時代發展的衍生物,對各行業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沖擊力度是比較大的,主要表現引入它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企業期望以此來代替人工,減少人力成本,但從目前的智能化水平來看,新興技術仍處于技術手段層面,在會計主體多樣復雜的訴求下以及人力資源管理難度和差異化程度上,人工智能的應用程度是較低的,也僅停留在替代重復性的基礎工作上。當前我們正處在新興技術的開端,財務管理新技術主要還表現在財務共享,如流程自動化,移動辦公,銀企對帳、發票聯動等方面。
信息技術完全替代不了會計的管理職能,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稅會環境的復雜化。新業態、新準則、新稅法、新征管“四新”臨頭,新舊會計準則的轉換,會計核算與新商業模式的有機結合,會計準則與稅法的相銜接,如需解決這些問題,仍需要會計的一套底層邏輯,信息技術達不到人腦的靈動思維邏輯,在實施行動和措施上依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商業模式的復雜化。過去創業是一種生意,現在創業需要頂層設計思維,企業要高質量持續發展需具備未來巨大價值空間的商業生態,如星巴克借助“實物期權“的金融設計,實現產品市場和資本市場的擴張;小米的”性價比運營模式“和“生態鏈投資模式”,特別是財報中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在會計規則的認定上仍存在較大的困惑。從會計角度講,此“或有損失”用信息技術是難以辨別其為“股”還是“債”的,因此在自身商業模式與利益相關者有機結、體驗資源變現效率上信息技術莫能兩可,無法實現。
三、會計職業判斷復雜化。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我國經濟國際化進程的步伐也隨之加快,新會計準則將與國際準則基本走向趨同,在會計計量、資產減值、合并重組等理論方面也進行著變化,會計信息總體的價值相關性也持續提高,公允價值計量對信息質量的影響在決策上變得優為重要,涉及金融工具、投資管理等諸多分析需要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而信息系統做出的指令是實現不了企業決策問責機制的,另外在數據和判斷的準確性上也受到質疑。
四、管理會計職能的復雜化。現代管理會計的內涵是會計人員向信息使用者反映資源優化配置,提出企業未來戰略。它將業務和財務相結合,不但分析過去的經營成果、控制現在的經營行為,還要籌劃未來經營的活動,即要直接參與決策、實行業績考核,還要對企業下一步的規劃做出科學預測,因此在戰略思考、業財融合、商務協調、資本組織、客戶溝通、品牌建設上信息技術是難以實現的。
那么未來會計價值將如何體現呢?
一、非財務信息的提供者。未來的會計職能不但要向報表使用者提供高質量的綜合財務報表,還要為相關利益者提供更好的非財務信息,包括組織與環境、公司治理、商業模式、風險與機會、未來戰略、社會資本和資源配置等。這些信息為企業面臨重大機會和風險提供了重要依據。但因非財務相關信息眾多而又復雜,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廣泛性,在信息交流更通暢的網絡時代,這些信息需要會計人員進行分析加工后進行選擇。另外對前瞻性的信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缺乏量化和標準化的體系,并沒有統一的認定。但隨著新型經濟的發展,此類信息對企業來說顯得優為重要,有的甚至比財務報表的價值還要大,企業在未來規劃和戰略前景上披露是很有必要的。如德勤已完成了“第四張報表“的研究,其發布標志著從管理層角度更便捷的衡量大數據下企業資產的價值,走出量化指標的束縛,避開財務數據的滯后,匹配三張主表,將報表內容與管理主題想結合,進行深化研究達到戰略決策的目標。
二、業財融合的實施者。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說:“財務如果不懂業務,只能提供低端服務”。顧名思義,新興技術下的會計如果不走向業務的前端,那么成本控制與流程控制就是走形式,價值鏈分析與業績評價就是走偏路。要實現業財融合,會計必須要走進業務領域,穿透經營進行成本管理,以價值驅動因素做為業績評價的分析來源。
記得馬云曾經說過:“天不怕地不怕,就怕CFO當CEO”。很戲劇的是就在馬云退出阿里巴巴時,將它交給了做CFO的張勇!實踐證明,會計職業人的優點是具有務實精神和較強的邏輯思維,善于投資管理,精于排兵布陣。不論環境如何變化,會計必須具備渴望進步和超越自我的動力,適應時代需要,高瞻遠矚,對新興技術的到來會計職業者更應“來者不拒”、“來者不懼“,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帶來的新資源,創造全局性的財務思維,以適應企業智能化經營和長期發展戰略的需要。
參考文獻
克勞斯.施瓦布《第四次工業革命》之轉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