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會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當代大學生受到家庭、學校、網絡、社會等方面的影響出現了許多亞道德行為,亞道德行為與通常所說的不道德或反道德行為不同,它是以一定社會主流道德認知為基礎,而又不同于社會主流道德相對應存在的道德行為。盡管高校許多大學生出現的亞道德行為大多數對社會沒有危害,但對其身心健康的發展不利,因此高校在對大學生亞道德行為的預防、引導、矯正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亞道德行為;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物質生活也豐富多彩,形形色色的新鮮事物不斷出現在人們的視野,沖擊著人們的思想。正如有學者認為,“在學校主流道德教育之外,也就是在學生內部,已經和正在形成他們自己的亞文化、亞道德體系。我們教育工作者無法禁止這種由學生自己約定俗成的行為規則。因為他們認為這些行為規則體現著他們的公正、公平,是他們進行交往時不可缺少的調節器,所以愿意接受和認可。”[1]因此,對高校中所出現的不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亞道德行為進行預防、引導和矯正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新課題。
一、亞道德及其行為內涵
亞道德是相對于道德而存在的,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調節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以善和惡、正義和非正義、公正和偏私、誠實和虛偽等道德概念來評價人們的各種行為和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和社會輿論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發生作用。”[2] “亞”的含義是指次于、僅次于。相較于道德而言,亞道德有其自身的道德取向、道德規范和道德價值,它是對社會主流道德的補充,所謂亞道德,是指與一定社會主流道德相對應而存在的道德范式。所謂亞道德行為,就是指與社會主流道德行為相對應存在的道德行為。
二、大學生亞道德行為表現及其成因
(一)大學生亞道德行為表現。1.排斥學習。當前許多高校大學生存在學習態度不端正、對學習較為排斥的行為表現,相對于學習而言,許多大學生認為學習就是為了應試,為了工作,就其本身而言從小學到大學一直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其學習的動機和目的都是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壓力而被迫學習,有多數大學生認為考試考什么就學什么,不考就一概不學,把學習這一過程當作是“完成任務”,有個別大學生擾亂課堂正常秩序,上課玩手機、打游戲、聊天等現象頻繁出現,有的為了逃避學習甚至刻意出現逃課、曠課等不良行為,這對于大學生順利的完成學業和未來的人生發展以及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是十分不利的。2.社交恐懼。高校大學生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主要的社會活動是在學校,所接觸的人群也主要是學生和老師,相對于社會上其他群體來說,大學生的社交圈也相對比較簡單,但是當前許多高校大學生出現不愿意與人接觸,封閉自我,甚至出現自閉癥、抑郁癥等現象。“馬加爵事件”就是高校大學生由于跟老師和同學缺少溝通和交流而致心理病態、價值觀扭曲發生的慘劇,具有極大地危害性。3.品行不端。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高校大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物質生活條件較為富裕,從小在嬌生慣養的環境下長大,在家中、學校、社會上都以自我為中心,身上存在許多不良的惡習,有的大學生還有品德和行為上的問題,甚至違法犯罪,許多大學生的思想都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功利主義”、“拜金主義”、“攀比心理”、“奢靡之風”在高校中頻繁出現,校園同學之間關系滲透著金錢味道,學將不學。這對于大學生身心健康、校園風氣及社會的影響都具有很大危害性。
(二)大學生亞道德行為成因。1.家庭因素。家庭環境教育是人生的起點,“一個人對客觀現實的認識往往是從家庭生活、家長的言行舉止開始的。”[3]父母則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師,一個人道德認知的形成就是從家庭環境的教育和熏陶開始的,父母的職業、文化程度、教養方式等方面對孩子道德認知的形成都產生巨大的影響,俗話說“從孩子身上能看到父母的影子,”就是這個道理。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一個人從小接受什么樣的道德認知,直接關系到其后來道德認知的發展方向,也就影響其道德行為的表現。2.學校因素。學校教育對一個人道德認知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一個人所受到的系統地、規范地、有計劃地的道德教育大多數都是在學校里進行的,學生的道德教育是否受到重視,道德教育體系是否完整、校園風氣是否良好以及教師的師德、道德教育方式等方面都關系到學校道德教育的整體效果。相較于其他環境而言,學校道德教育則更加具有專業性和系統性,一個人在這一階段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在其整個人生的道德認知發展中占據主導地位,對其道德行為表現也起著主導作用。3.網絡因素。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后,隨著網絡的普及,整個世界成為“地球村”,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天下事。不可否認,網絡的普及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且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是,網絡世界魚龍混雜,也存在一些消極負面內容,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成熟的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行動具有不良影響,如“非法網站”、“網絡短視頻”以及“不良言論”等,也造成大學生亞道德行為的出現。4.社會因素。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除了在校生活和學習之外,社會也是其活動的主要場所。“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大學生作為社會中較為特殊的一個群體,其思想觀念尚未定型,在社會活動中接觸不同群體時,也會受到各種群體言論和行為表現的影響,這其中包含符合社會主流道德的內容,也包含著與社會主流道德不一致的不道德和亞道德。因此,社會因素對大學生亞道德行為的產生也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三、糾正大學生亞道德行為實踐路徑
(一)加強高校道德教育。高校思政工作者應從教學、生活兩個方面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大對社會主流道德的灌輸,日常生活中深入了解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及行為表現,出現不良行為時應及時矯正,針對個別思想認識較為偏激的學生應該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針對其思想上的誤區加以引導,要緊扣教學和生活這兩大環節,立足大學生日常生活,對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不斷進行引導和矯正,預防高校大學生不良亞道德行為的形成,促進大學生良好道德養成。
(二)凈化網絡空間。網絡環境魚龍混雜、各種暴力電影、色情短視頻、網絡不良輿論以及網絡犯罪層出不窮,網絡監管部門應加強對不良網絡信息傳播的限制,嚴厲打擊網絡犯罪行為,同時加強和引導網絡輿論建設,建設社會主義網絡先進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社會主流思想和主流道德觀念融入到網絡中,不斷傳播社會正能量,凈化網絡環境,創造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網絡氛圍。
(三)加大法律約束。針對于高校大學生亞道德行為的性質進行分類,情節較為輕的則進行教育和引導,情節嚴重甚至觸犯法律的亞道德行為則通過法律手段進行約束,對于那些由于品行不良、道德敗壞而產生的嚴重破壞高校校園風氣及社會風氣的亞道德行為,應通過法律途徑對其進行嚴厲打擊,使其從思想上深刻的認識到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從而消除高校大學生中出現由于道德問題上升到違法犯罪問題的亞道德行為出現。
參考文獻
[1] 陳會昌.經濟轉型和德育觀轉型[J].河南教育(基教版),1998(5):28-29.
[2]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第2429頁.
[3] 吳薇莉,蘇文明.大學生的家庭教育模式與其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研究[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56頁.
作者簡介:張哲(1992),男,安徽利辛,碩士,安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2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