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
在聲樂演唱之際,整個過程即表演者與聽眾的情感交流過程。為了確保聲樂演唱效果能夠真正感染聽眾人心,則需保證歌曲情感與內心世界的和諧統一。在演唱聲樂作品期間,相關演唱者既需具備熟練的歌唱技巧,又需要積極豐富個人情感體驗,以此確保用歌聲對聲樂作品情感進行充分表達。只有音樂演唱富有情感,才能真正激發觀眾情感共鳴。基于此,在聲樂演唱期間,演唱者需注重統一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為收獲完美聲樂演唱效果奠定基礎。
一般來說,演唱者演唱聲樂作品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情感,可以直接影響聲樂演唱質量。換言之,只有演唱者做到聲情并茂,才能實現以聲傳情,真正激發觀眾產生共鳴。如果演唱聲樂作品時缺少情感表達,則會令整個聲樂演唱過程變得極為枯燥、乏味。聲樂演唱的情感表達與生活情感體驗息息相關,當演唱者在生活中獲取某種情感體驗后,常常便會通過音樂作品表達這些情感。為此,聲樂演唱者若想令觀眾聽到美妙音樂,就要善于將樂譜轉變成歌聲。需要注意的是,在演唱聲樂作品前期,演唱者應對聲樂作品創作背景、音樂風格、情感表達等因素進行充分掌握,結合自身對作品的深入理解,合理調整歌唱力度、姿勢、動作、速度、音色等,以此完美彰顯內心情感。
在演唱聲樂作品時,需要涉及眾多演唱技巧,如呼吸、姿勢、起音、咬字吐字等,以及斷音、顫音、控制音準、節奏、音色等。這些演唱技巧看似毫無關聯,實則密不可分。經過長期訓練,演唱者可加以掌握這些演唱技巧。在傳統演唱技巧教學模式下,教師普遍通過一種演唱方式向學生講述演唱技巧。隨著音樂事業繁榮發展,各種各樣的演唱風格頻頻出現,演唱技巧教學方式也發生了一定改變。首先,在聲樂作品演唱之際,演唱者需格外關注呼吸技巧,這是聲樂演唱的基本技巧。在演唱期間,如果演唱者呼吸方法錯誤,則會為喉部帶來難耐之感,進而不能收獲優良的演唱效果。所以,演唱者在演唱之際應注重呼吸平收、弱收、回收等。當一個樂句過長時,便可以采用偷氣方法、搶氣方法,進而令自己的信息更為飽滿。同時,歌唱者還應注重練習如何“打開喉嚨”,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訓練環節。如果演唱者不能順利打開喉嚨,則會導致自身氣息出現不流暢現象,令聲音不均衡。在聲樂訓練之際,演唱者可以通過“打哈欠”方式,借助喉嚨位置發音,進而練就更為正確的發聲技巧。除此之外,演唱者還需要善于應用“共鳴腔”,通過合理應用“共鳴腔”可以有效擴大演唱者聲音(見圖1)。一般來講,“共鳴腔”可以分為固定共鳴與可變共鳴兩種形式。其中,固定共鳴主要就是通過胸腔、鼻腔展開共鳴,而可變共鳴則通過喉腔、鼻腔、口腔等。正確的發音方式,可以提高演唱效果。在聲樂演唱中,科學的發聲技巧尤為重要,這是完美展現聲樂作品的必要條件,需要被廣大演唱者高度重視。
圖1 共鳴腔
立足音樂表達角度,便可發現演唱者進行聲樂演唱的終極目標,在于表達情感。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在疲勞之際,為了能夠便利溝通、交流,進而產生勞動呼聲,促進音樂應運而生。音樂與社會生活緊密相聯,自帶時代特點、民族特色。于音樂而言,其自帶陶冶情操、凈化內心世界、改變人文風俗的教育功能。加深對聲樂作品的理解,可以幫助演唱者進一步駕馭音樂,進而表達音樂情感。在聲樂演唱教學中,應積極注重考慮各種演唱方式,以確保進一步形成層次性演唱、綜合性演唱,全面發揮演唱創造性。
在聲樂作品演唱中,演唱技巧是表達情感的關鍵形式,可以迅速激發觀眾共鳴。我國歷史文化豐富多彩,在傳統文化體系內,傳統音樂文化是重要內容。不同民族的音樂,特點及風格略為迥異。在這種狀況下,各民族音樂的演唱技巧也會大有不同。在聲樂演唱中,演唱技巧尤為關鍵,穩定、正確的演唱技巧,有利于進一步展現聲樂情感,產生共鳴之際,又能美化聲音,增強音質,令音色變得更唯美、動聽。
總而言之,聲樂是獨特的藝術形式,是人類進行情感表達的高品質藝術。人們在演唱聲樂作品時,通過自行體會聲樂情感,最終將情感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可與聽眾產生情感共鳴。在演唱期間,注重演唱技巧與情感的全面配合,可進一步與觀眾搭建心靈溝通橋梁,令歌唱變成享受。由此一來,便可發現在聲樂演唱過程中,演唱技巧及情感表達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