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萌 郭正東 張家康 李澤西 蔣佳妮
西北民族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提到:“中國人口老齡化態勢明顯,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經超過15%,老年人口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4歲以下人口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27年,中國將從一個“老齡化”社會轉變為一個“老齡”社會。老年人群體在總人口所占比例仍然呈現上升趨勢。老年群體的相關社會問題也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問題。
社會化過程貫穿人類生命的始終,老年人需要進行艱苦的繼續社會化以適應老年時期的落寞感,然而諸多原因使老年人陷入了一種廣泛的焦慮感中,表現為由于缺乏安全感所衍生出來的恐懼或者對某些事物突然陷入瘋狂的迷戀。當老年群體普遍存在的焦慮感被利用,保健品產業就應運而生。
近年來保健品事故層出不窮,前不久權健公司致使病人死亡事件,及其后來一系列類似事件的揭露,一方面反映出保健行業的管理問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年老一代人對保健品的執念、對擺脫年齡危機的執念、對消除焦慮感的執念。
吉登斯在《現代性的后果》一書中闡述了三種現代性動力的來源,分別是時空分離,脫域機制的發展,知識的反思性運用。時空分離為脫域機制發展提供了條件,而脫域機制中的專家系統使得保健知識的傳播具有非人格性,脫離了地域性的社會關系,建立起屬于自己的保健組織,并且通過由保健公司總部傳開的知識不斷地進行反思性的建構,組織本身也在不斷更新。而在知識的反思性運用過程中,受到權力分化的影響,保健組織中部分沒有權力的老年人在反思性的運用過程中被屏蔽了一些信息,或者是更容易被控制,進而發生購買行為。
吉登斯在《現代性的后果》中指出“脫域即社會關系從彼此互動的地域性關聯中,從通過對不確定的時間的無線穿越而被重構的關聯中‘解脫出來’”。“脫域機制”有兩種類型,一是象征標志的產生,二是專家系統的性質。作為象征標志特殊類型的貨幣成為人們購買保健品的媒介,使購買保健品行為可以脫離時空限制。絕大多數非專業外行的老年人群體更是需要不定期咨詢專業人士,受到專業人士引導的老年人更容易做出購買保健品的行為。
“斷裂”是指現代的社會制度在某一方面獨一無二,其在形式上異于所有類型的傳統制度。在現代性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變遷得以加速,即使文化墮距的存在難以避免,人們思想現代性仍然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國民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疾病的防范意識更強,一定程度上作為疾病盾牌的保健品行業也因此得到快速的發展。
快節奏的生活往往伴隨著來自多方面的生活壓力,作為社會中的人往往集多種社會角色于一身,當角色之間產生沖突時極其容易造成角色緊張,人到一定年齡難免會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這種無力感在提醒人們正在變老的同時更會加深滋生焦慮感。叢林法則的社會中,人們面臨被社會淘汰的風險。以上均為“年齡危機”的蔓延創造優渥的社會環境。
米德將“自我”分為“主我”和“客我”兩部分,更具有社會性的“客我”形成過程很大程度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人們需要時時刻刻留意自己的印象管理,前臺行為需要時刻以飽滿的精神面貌出現在別人的視野,使用保健品能夠給予中老年人以積極的心理暗示,緩解“年齡危機”帶來的焦慮感。
費孝通教授曾于《鄉土中國》一書中提到中國社會是“差序格局”的社會,初級關系對人的社會化過程具有較大影響。據筆者訪談結果,購買保健品的人群超過60%部分對保健品并沒有全面的認識,在社會互動過程中發現身邊人都在服用保健品,在身邊人介紹下從嘗試性服用保健品轉變為長期服用保健品。亞文化有時比主流文化更有影響力。在群體中的個人智商會嚴重下降,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個人到群體中更容易進行誘導性消費,對于缺乏認知的中老年群體更是如此。
馬斯洛需求理論把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劃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認知的需求,對美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自我超越的需求,并且該理論認為人會在滿足底層次的需求之后,邁向高層次的需求。與有子女陪伴的老人相比,獨居老人需要照顧自己的飲食起居身體就成為最重要的本錢,由于獨居老人在老年時期的社會化過程中長期缺乏安全感,只能盡力抓緊救命稻草一般出現的保健品。此外,獨居老人有更多的自我可支配時間,更可能參加醫療保健品推銷活動,甚至進行炫耀性消費彌補子女不在身邊陪伴的落差感,因此獨居老人購買保健品的概率更大。
據調查發現文化程度越低的老年人,服用保健品的概率越高,文化程度越高,對保健品的認識更為客觀全面,因而保健品的使用率得以降低。原因在于文化水平較低的老年人群體看書、讀報、參加社區活動的時間相對較少,因而容易對推銷、廣告產生迷信行為。文化程度較高的老年人有自己豐富的精神生活,他們積極參加各種社區活動,關注新聞報道,健身意識更強,因而在面對保健品相關宣傳促銷時會進行冷靜的理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