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明慧
唐山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新課改明確提出高職高專英語專業不僅需要學生掌握基礎的英語語法和詞匯知識,還應該注重對學生英語專業素養的培育。專門用途英語(ESP)是相當于普通用途英語(EGP)而言的,EGP主要是培養學生英語方面的聽、說、讀、寫能力,該方法在中小學基礎英語教學中運用較為廣泛。ESP主要是指高校根據特定需求開設的專業性較強的英語課程。如:法律英語、外貿英語、商務英語等。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今后的就業和創業中,能夠運用專業英語開展工作,為社會輸出符合現代化發展需求的英語專業型人才。但就目前高校英語教學來看,大部分還是以EGP教學方式為主,這顯然無法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改革中,引入ESP教學模式尤為必要[1]。
教材的合理選用對于實施ESP教學而言,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對ESP教材進行選擇時,需緊密圍繞學生專業及就業需求進行合理的選擇,同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把握好教材的難易程度,教材內容除包括基本的語法、詞匯等基礎知識外,還應該具備社會化的專業的英語知識,且所選知識內容需與當前社會發展相適應,對學生今后步入社會時利于自身工作的專業知識。另外,可以對材料進行適當的調整和編寫,比如:在進行EGP教學時,可以穿插一些ESP的內容,針對醫學專業的學生,可以在EGP教學過程中,引入一些醫學方面專業詞匯的教學。針對金融方面的學生,在教學普通英語的過程中,可以引入一些互聯網相關的專業英語詞匯及教材。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更具針對性和目的性,便于提高他們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2]。
就當前情況來看,大部分高校在開展ESP教學的過程中對于課程的設置并沒有統一的標準,部分高校在一年級就開設了ESP課程,而一些高校只有在高年級才開設ESP課程,或者是同一個學校,只有部分院系開設了ESP課程。這足以體現出高職院校對ESP教學的不重視,以及在ESP教學方面沒有明確的目標。因此,高職院校實施ESP教學需對課程進行合理的安排和設置。筆者提倡實施EGP+ESP教學模式。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改革中要想實施ESP教學,必須將ESP和EGP二者結合起來形成EGP+ESP教學模式。比如:對高職院校英語課程進行比率方面的劃分,將二者課程總學時比率劃分為1:1或2:1的形式,然后依據總課時進行階段性的課程安排,第一學期主要圍繞EGP進行,當學生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之后,在第二、三、四學期設置ESP課程。通過這樣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學生的學習目標和計劃更為明確,且學習起來更有規律性,不僅可以夯實他們的基礎知識,還可以加強他們的專業英語能力。
就目前情況來看,大部分高職院校英語教師隊伍在構成方面較為單一,且大部分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大多以EGP為主,而ESP運用較少,加之ESP教學對教師能力水平方面有著較高的要求,除具有較好的英語水平外,需要具備扎實的英語專業知識,還需具備洞察社會發展趨勢的能力。因此,實施ESP教學,需加大對英語教師的培訓力度。比如:針對教師團體開展短期英語專業知識的培訓,依據教師的知識結構,采用校內專業系部英語教師交換學習的形式,加強各英語專業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其次,可以邀請各行業專家到校進行專業知識及當前社會發展需求方面的講座。開展專業學術交流會,針對ESP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交流和探討。第三,由于國外ESP教學起步比較早,高職院校可以委派英語教師到國外進行學習,同時結合國內高職院校學生實際情況,探索適合國內高職院校學生的ESP教學方法。第四,創建實訓基地,高職院校應加強校企之間的溝通合作,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講學環境以及實踐機會,讓學生參與到企業實習實踐中去,加強他們對英語專業知識的理解,便于培養他們對社會各領域英語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3]。
總而言之,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改革中,實施ESP教學模式是必然的趨勢,是順應當前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在今后的教學工作過程中,高職院校需堅持與時俱進,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在開展EGP教學的基礎上,引入ESP教學模式,對教材進行科學的選用,對課時進行合理的安排,并加強對英語教師專業能力的培訓,使高職院校英語教學質量得以提升,以便培養更多適應社會和時代發展需要的英語專業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