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雯 張 濤
西安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8
當前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愈演愈烈,人才競爭更是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創新價值觀是指人們在創新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的對創新的價值取向、所需具備的創新精神以及實現創新價值的路徑選擇的系統觀點。面對新一輪的產業革命和技術革命,緊跟時代發展新要求,樹立創新價值觀,滿足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迫切需求,對建設創新型國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各高校普遍加強了對大學生的創新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部分高校創新價值觀教育的強制性和規范性欠缺,大學生的創新價值觀教育仍亟待提高。
新時代大學生創新價值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缺乏對創新價值的清晰認識
由于近些年高校對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重視,大部分大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熱情,但只限于從語言上了解到了創新的重要性,對于創新價值所在的問題,并未用心思考,更沒有明確樹立正確的創新價值觀。再加上當前社會急功近利價值導向的思想影響,只注重知識的灌輸。從而使得學生缺乏主動探索的求新意識,同時忽略價值觀的培育,導致很多大學生在創新及其成果面前,價值取向比較模糊,并淡化了創新為民、服務國家、推動國家綠色發展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難以有效實現價值觀教育內化
一方面,雖然大學生從小接受思想政治理論的灌輸,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從學校到學校,涉世未深,這讓他們對理論性東西的理解能力受到較大局限,很難真正領會思想政治理論的意義所在,由此導致他們很難在價值觀灌輸教育下,有效建立正確的創新價值觀;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創新價值觀教育缺乏成熟的體系。當前對大學生創新的培養依然主要依靠課堂教育,即便是創新實踐也只是多依附于各項創新競賽,再加上由于高校教師本身的創新實踐技能有待提高,創新價值觀建設也有待加強,從而造成大學生難以受到良好的創新價值觀教育,創新實踐功利性強,創新精神缺失,創新價值觀出現偏差。
面對當前激烈的各種評估標準的競爭,高校越來越重視速成教育,這種機械灌輸式教學,導致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而失去了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能力。由于這種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學校往往最終將就業率作為對學生的培養成果的評估,最終導致學生創新缺乏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和長遠的眼光,被眼前的利益和功利所左右,與正確的創新價值取向背道而馳。
樹立崇高的理想,明確創新的人文價值所在。處于科技創新的時代,大學生應該自覺樹立起創新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堅決抵制功利至上、為達個人目的弄虛作假等不良的創新價值觀,我們應該致力于追求創新成果的社會效益最大化,而不僅僅只是追求當前的物質價值,要為增添人民福祉而創新。
加強創新使命感和責任感。通過領會新時代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的思想的特點,明確創新價值所在,進而激發和培養大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要腳踏實地、認真鉆研,堅持“以人為本”的根本原則,推動綠色創新,摒棄權威至上、利益至上,樹立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的創新價值觀。
創新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對此,大學生必須具有專業的知識、勇于探索的決心、堅韌不拔的創新意志和超越自我的精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創新往往是“九死一生”的,但我們必須有‘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情。”[1],在創新實踐中,要樹立為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民族振興的艱苦奮斗精神,增強自我探索創新的勇氣和毅力。通過積極參加學習先進個人事跡報告會、創新實踐經驗交流會和社會實踐成果展等,發揚如長征精神、女排精神、工匠精神等先進模范精神,堅定創新信念和意志,不畏困難、迎難而上。
一方面,創新價值的實現必然需要通過創新實踐,也只有通過創新實踐才能更好的強化對創新價值的認識。因此,高校要改變以往的課堂灌輸模式,將創新活動與高校教師的科研項目及創新創業項目相結合,形成良好的創新實踐氛圍,讓學生勇于在實踐中不斷嘗試和探索,開拓自我創新潛力,進而得到鍛煉和成長;另一方面,良好的學術環境也是大學生創新價值觀教育必不可少的,“弘揚學術道德和科研倫理”[2],既“崇實尚理”,又要“求真向善”[3],并為創新提供“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2],幫助大學生培養堅毅的品格和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是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創新的未來。大學生創新價值觀的樹立,直接影響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前程,大學生要樹立責任擔當意識,創新最終是要體現人、自然以及社會三位一體的統一,從而真正實現創新服務人民、貢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