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沛華,閔 炬,諸海燾,施衛明
長三角地區設施蔬菜施肥現狀及土壤性狀研究①
韓沛華1,2,閔 炬1*,諸海燾3,施衛明1
(1 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 210008;2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3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生態環境保護研究所,上海 201403)
針對近年來長三角地區設施菜地規模化程度逐漸加劇,對規?;头稚⑿头N植方式開展調研,闡明不同種植方式下的施肥現狀、土壤理化性狀的變化情況。本文采用調查問卷和現場取樣的調查方法,在以上海市松江區和蘇州市支塘鎮為代表的規?;N植區以及以宜興市周鐵鎮、常州市武進區為代表的分散型種植區開展有機肥和化肥的施肥情況調查,并分析土壤pH、EC值以及土壤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等速效養分含量。結果表明,規模化種植方式周年肥料施用總量比分散型種植低17.8%,其中有機肥比分散型種植低843.8 kg/hm2,化肥比分散型種植高34.5 kg/hm2;與分散型種植方式相比,規模化種植周年投入的氮肥(N)低了41.8%,而磷肥(P2O5)和鉀肥(K2O)分別高了6.8% 和38.3%。在土壤的理化性狀上,規?;N植方式下的土壤酸化、鹽漬化問題較分散型種植嚴重,土壤pH和電導率分別為5.2和490.7 μS/cm,土壤堿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鉀平均含量為286.3、322.3和374.2 mg/kg,比分散型種植分別高了123.9%、26.4% 和68.7%。鑒于此,規模化種植區應大力推廣葉面肥和有機水溶肥水肥一體化等減施增效措施,可能有利于維持規?;N植下設施土壤的可持續利用。
有機肥;化肥;土壤養分;酸化;次生鹽漬化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以及城鎮化進程的深入推進,農村耕地面積以及青壯年勞力不斷減少,傳統的分散型農業種植生產方式逐漸被資本集約、資源集約、技術集約的集約化規?;N植生產方式所取代[1]。近年來在國家財政政策的支持下,我國農業規?;s化發展進程迅速,2015年全國發展農業龍頭企業達12萬余家。在蔬菜種植上規?;l展尤為迅速。截至2015年我國蔬菜種植面積達3.30 億畝,總產量約7.69 億噸,種植面積約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12.5%,但產值占種植業總產值的30% 以上[2]。蔬菜種植以往多為種植面積較小的分散型種植,隨著保護地栽培的推廣,設施蔬菜栽培得到迅速發展,目前設施蔬菜種植面積已達到5 800多萬畝,產值占蔬菜總產值的50% 以上[3]。隨著規模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高強度生產模式帶來的弊端也不斷暴露出來。馮學娟等[4]通過對廣東省8個規模化種植土壤進行取樣分析,發現與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相比,規模化種植后磚紅壤酸化趨勢明顯。同時大量研究[5-9]也表明北方規?;卟朔N植區土壤硝酸鹽高量累積,地下水污染嚴重。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區域內水文、土壤條件適宜,是我國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到2013年農業生產總產值達1 804.34億元[10]。長三角地區農業現代化程度高,年化肥施用量占全國化肥施用總量的10.8% ~ 13.77%[11],蔬菜種植區普遍存在盲目施肥等問題,土壤性質退化,產生連作障礙,蔬菜品質下降[12-13]。目前,關于北方蔬菜集約化種植方式下的土壤性質變化,前人已做了大量調查研究。近年來,長三角地區設施菜地規模化發展進程加速,一般種植面積在200畝以上的被視為規?;姆N植,與傳統一家一戶的分散型種植方式相比,規?;N植在施肥管理等方面存在差異,對土壤理化性質可能會產生一定影響,目前尚未有充分的調查數據闡明規?;c分散型種植方式下的施肥現狀以及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程度。蔬菜的規?;N植是該地區新的發展發向,明確其施肥現狀和土壤性狀可為該新型種植方式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為此,本研究通過對以上海和蘇州地區為代表的集約化種植方式和以宜興和常州地區為代表的分散型種植方式,開展有機肥和化肥的施肥情況調查,并分析土壤pH、EC值以及土壤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等速效養分含量,以期探究不同種植方式的施肥現狀以及對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
長三角地區位于32°34′ ~ 29°20′N、115°46′ ~ 123°25′E,是長江入海之前形成的沖積平原。該區域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溫暖濕潤,熱量條件好,年平均氣溫15.7 ℃,夏季最熱月平均氣溫28.3 ℃;年平均無霜期230 d,生長期可達250 d左右;日照較足,7—8月日照時數最多;降水豐沛,全年有雨,年平均雨日136.6 d,年平均降水量1 177 mm,春夏雨水集中。調查取樣涉及以規?;N植為代表的上海市松江區(31°02′N,121°13′E)和蘇州市支塘鎮(31°36′N,120°57′E),以分散型種植為代表的宜興市周鐵鎮(31°26′N,119°59′E)和常州市武進區(31°31′N,120°20′E)的種植年限為5 a左右的設施蔬菜種植區,涵蓋種植面積約600 hm2。
調查時間為2016年11月到2017年7月,調查采取分層整群隨機采樣方法,在所在的鎮或區,每個村選取一定量的農戶進行調查,調查農戶總數為80戶,分散型和規?;N植農戶各40戶。按照預先制訂的調查表到設施大棚,通過問答逐戶實地調查農戶有機肥及化肥用量及品種、養分含量、施用方法、施用時間;仔細查詢農戶所用化學肥料包裝袋,記錄不同肥料養分含量;采集部分有機肥樣品帶回實驗室測定其氮磷鉀養分含量。農戶調查同時采集該農戶設施蔬菜土壤樣品,分散型和規?;N植農戶各采樣90個,在采樣前,根據土地利用方式和行政單元將采樣區域劃分為若干個采樣單元,每個采樣單元的土壤性狀盡可能均勻一致。集中在每個采樣單元相對中心位置的典型地塊采樣,采用GPS定位。按照隨機、等量和多點混合的原則,采用“S”形布點,每個樣品取6個樣點混合,取樣深度為0 ~ 20 cm,共采集設施大棚土壤樣品180個。土樣取回后自然風干,按要求磨細過篩待測。
供試土壤理化指標包括土壤pH、電導率、堿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鉀。其中土壤pH采用電位法(HJ 962—2018)測定;土壤電導率采用電極法(HJ 802— 2016)測定;土壤堿解氮采用凱式定氮蒸餾法測定[14];土壤有效磷采用鹽酸-氟化銨法(LY/T 1233—1999)測定[15];土壤速效鉀采用醋酸銨浸提-火焰光度法(GB 7856—1987)測定。
依據黃紹文等[16-17]、沈漢和鄒國元[18]針對菜地土壤提出的酸堿性、鹽分含量以及各項養分指標的等級范圍分級標準(表1 ~ 表4),對太湖地區設施菜地的土壤性狀及肥力狀況進行分析。

表1 菜田土壤酸堿性分級參考標準[14]

表2 菜田土壤鹽分分級參考標準[17, 19]

表3 菜田土壤堿解氮含量分級參考標準[20]

表4 菜田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分級參考標準[18]
數據用Microsoft Excel 2016以及IBM Statistics SPSS 20.0進行處理分析。
設施蔬菜的規模化和分散型種植方式在施肥量上存在較大差異(表5)。上海地區化肥周年施用量占肥料施用總量的74.4%,蘇州地區化肥周年施用量占肥料施用總量的78.2%,規模化種植方式平均化肥施用量占肥料施用總量的76.4%,化肥施用量 (N+ P2O5+ K2O) 為1 328.7 kg/hm2,肥料平均施用總量為1 739.0 kg/hm2,有機肥平均施用量為410.3 kg/hm2。宜興地區化肥周年施用量占肥料施用總量的38.6%,常州地區化肥周年施用量占肥料施用總量的43.7%,分散型種植方式化肥施用量占肥料施用總量的41.2%,肥料周年平均總施用量為2 115.8 kg/hm2,化肥平均施用量為870.8 kg/hm2,有機肥平均施用含量為1 245.1 kg/hm2。規?;N植周年的施肥總量比分散型低376.8 kg/hm2,有機肥施用量是分散型的1/3,但化肥施用量比分散型高458.0 kg/hm2,由此表明,與分散型種植方式相比,規?;N植過程中肥料總施用量低,化肥投入比例高,有機肥施用少。
規模化種植方式氮肥周年施用量為N 763.3 kg/hm2,其中有機肥中的N占30.9%;磷肥施用量為P2O5465 kg/hm2,其中有機肥中的P2O5施用量占13.9%;鉀肥施用量為K2O 510.8 kg/hm2,其中有機肥中的K2O占21.6%;N、P2O5、K2O施用量分別占肥料施用總量的43.9%、26.7% 和29.4%。分散型種植方式氮肥施用量為1 311.0 kg/hm2,其中有機肥中的N占71.4%;磷肥施用量為435.5 kg/hm2,其中有機肥中的P2O5占44.3%;鉀肥施用量為369.3 kg/hm2,其中有機肥中的K2O占31.5%;N、P2O5、K施用量分別占肥料施用總量的62.0%、20.6% 和17.5%。

表5 不同種植方式下有機肥和化肥施用現狀
分散型種植方式的純N施用量比規?;N植高71.8%,P2O5施用量比規?;?.4%,K2O施用量比規模化低27.7%,分散型種植過程中肥料施用量比規?;N植高,主要體現在氮肥的施用上,P2O5和K2O的施用反而低于規模化種植。
2.2.1 土壤pH 依據菜田土壤酸堿性分級參考標準(表1),研究區域內,上海地區土壤屬于酸性到強酸性土壤,其中酸性土壤占樣本的70%;蘇州地區土壤中性土壤占樣本的10%,微酸性土壤占50%,酸性土壤占40%;宜興地區土壤屬于中性到微酸性土壤,其中微酸性土壤占樣本的65%;常州地區土壤屬于微酸性到酸性土壤,其中微酸性土壤占樣本數的55% (表6)。規?;N植方式下土壤的平均pH為5.2,屬于酸性土壤;分散型種植方式下土壤的平均pH為6.0,屬于微酸性土壤,規?;c分散型種植下土壤pH差異極顯著(<0.01),規?;N植的土壤酸化問題更加嚴重。

表6 不同種植方式下土壤pH
2.2.2 土壤電導率 土壤電導率(EC值)可以表示土壤溶液中的可溶鹽濃度,高濃度的鹽溶液會對植物的根系造成傷害從而影響整個作物的生長,EC值≥500 μS/cm是作物生育障礙臨界點[21],EC值高于臨界點的土壤屬于輕度鹽漬化土壤 (表2)。本次調研所取樣本EC值均屬于非鹽漬化到輕度鹽漬化之間,其中上海地區輕度鹽漬化土壤占樣本的70%;蘇州地區輕度鹽漬化土壤占樣本的35%;宜興地區輕度鹽漬化土壤占樣本的10%;常州地區樣本均為非鹽漬化土壤(表7)。規?;N植的土壤平均EC值為490.70 μS/cm,52.5%的土壤出現輕度鹽漬化;分散型種植土壤平均EC值為303.04 μS/cm,出現輕度鹽漬化的土壤僅占5%,鹽漬化程度顯著低于規?;N植(<0.01)。

表7 不同種植方式下土壤EC值(μS/cm)
2.2.3 土壤堿解氮 堿解氮又稱水解性氮,能夠反映近期內土壤氮素供應情況。上海地區土壤堿解氮含量普遍較高,均屬于1級土壤;蘇州地區堿解氮1級土壤占樣本的85%,2級土壤占15%;宜興地區堿解氮1級土壤占樣本的75%,2級土壤占15%,3級土壤占樣本的10%;常州地區堿解氮3級土壤占樣本的10%,4級土壤占55%,5級土壤占35% (表3,表8)。規?;N植方式的土壤堿解氮平均含量為286.3 mg/kg,且屬于1級土壤的占92.5%;分散型種植方式的土壤堿解氮平均含量為128.1 mg/kg,有50% 的土壤堿解氮含量低于2級分類標準(120 ~ 150 mg/kg)。分散型種植方式的土壤堿解氮含量顯著低于規?;N植 (<0.01)。
2.2.4 土壤有效磷 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的磷為有效磷,是土壤中磷的重要組成部分。規?;N植方式土壤有效磷含量顯著高于分散型 (<0.01)。依據菜田土壤養分含量分級參考標準 (表4),上海地區所有土壤樣品均屬于有效磷含量高的土壤;蘇州地區屬于有效磷含量極低的土壤占樣本的5%,含量低的土壤占10%,含量中等的土壤占20%,含量較高的土壤占5%,含量高的土壤占60%;宜興地區有效磷含量較高的土壤占土樣的5%,含量高的土壤占土樣的95%;常州地區有效磷含量低的土壤占土樣的5%,含量中等的土壤占25%,含量較高的土壤占15%,含量高的土壤占55%。規?;N植方式土壤有效磷的平均含量為374.2 mg/kg,50% 的樣本屬于高養分含量水平;分散型種植方式土壤有效磷的平均含量為296.1 mg/kg,僅有7.5% 土壤屬于高養分含量水平(表8)。

表8 不同種植方式下土壤堿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mg/kg)
2.2.5 土壤速效鉀 土壤速效鉀主要指土壤溶液中以離子形態存在的鉀或者吸附在土壤負電荷膠體表面的鉀離子,是土壤供鉀能力的重要指標。規?;N植方式土壤速效鉀含量顯著高于分散型種植(<0.01)。由表4、表8可知上海地區所有土壤均屬于速效鉀含量高的土壤;蘇州地區速效鉀含量極低的土壤占樣本的20%,含量低的土壤占40%,含量中等的土壤占15%,含量較高的土壤占25%;宜興地區速效鉀含量極低的土壤占樣本的15%,含量低的土壤占35%,含量中等的土壤占25%,含量較高的土壤占25%;常州地區速效鉀含量極低的土壤占樣本的10%,含量低的土壤占10%,含量中等的土壤占25%,含量較高的土壤占40%,含量高的土壤占15%。規模化種植方式土壤速效鉀平均含量為322.4 mg/kg,80% 的土壤樣本速效鉀含量達到高水平;分散型種植方式土壤速效鉀平均含量為191.1 mg/kg,20% 的樣本屬于高水平。
規?;c分散型種植在種植以及施肥方式上存在較大差異,兩種種植方式下的土壤在pH、土壤EC值以及土壤速效養分含量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通過Pearson分析(表9) 發現,土壤pH、EC值、土壤堿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鉀兩兩之間存在相關關系(<0.01),這說明土壤性質之間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土壤pH和土壤EC值、土壤速效養分含量都表現出中等程度的負相關關系。土壤EC值與土壤速效養分含量兩兩之間均表現出中等程度的正相關關系。
選取了各地區有代表性的周年輪作模式,對規模化和分散型種植方式下的經濟效益開展了分析(表10),規模化種植的蔬菜產值比分散型種植高25.8%,凈產值高48.9%。在施肥成本上,規?;N植比分散型種植節本了55.7%,其中規模化和分散型種植在有機肥上的支出分別為0.7萬元和3.7萬元,在化肥上的支出分別為1.0萬元和0.7萬元。

表9 Pearson相關性分析
注:**表示相關性達<0.01顯著水平。
設施菜地施肥不當等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蔬菜種植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山東省設施菜地化肥施用量約為1 800 kg/hm2,有機肥約為22.5 t/hm2[22],過高的施肥水平導致種植區內39.73% 的土壤發生土壤次生鹽漬化問題[23]。津京冀地區設施菜地施肥嚴重過量,平均施肥總量為3 412.8 kg/hm2,其中43.8%來自有機肥,且氮磷鉀肥的施用比例約為1︰ 1.1︰1.1[24]。與北方地區相比,長三角地區設施菜地規模化程度更高,施肥總量較低,主要以氮肥為主,且化肥投入比例高[25]。規模化種植過程中復種指數較高,施肥總量低,化肥施用量較大,這種種植方式可能會破壞土壤物理結構,降低土壤的緩沖能力,導致土壤酸化、次生鹽漬化的發生[26-29]。調研中以上海和蘇州地區為代表的種植年限為5 a左右的規?;N植區為研究對象,該區域蔬菜的復種指數較高,一年可至少種植5季蔬菜,一般以短茬葉菜為主,這可能是因為葉菜不便于長途運輸,長三角地區大型城市城郊的規?;N植發展較快主要生產葉菜類蔬菜。然而,為了達到規?;纳a和銷售,蔬菜連作較為普遍,土壤酸化、鹽漬化問題較為突出(表6、表7)。長三角地區同樣為種植年限在5 a左右的分散型種植區,雖然肥料施用總量高,但大部分以有機肥形式施入土壤(表5),有機肥的施用可有效減緩pH下降速率,緩解次生鹽漬化問題[30-31];分散型種植方式較注重不同蔬菜品種的輪作且復種指數低,輪作中一般種植一季長茬蔬菜,如番茄和絲瓜等(表10),已有研究也表明,輪作能提高土壤pH,降低土壤EC值,減輕酸化和次生鹽漬化程度[32-33],復種指數低可減少耕作次數從而降低對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物理結構的破壞,增加土壤的緩沖能力[34]。分散型種植方式中氮肥施用量遠大于規?;N植方式,但分散型種植下土壤中堿解氮的含量顯著低于規?;N植(<0.01),這可能是因為分散型種植方式中硝化細菌與反硝化細菌更加活躍,導致土壤中氮被分解為氮氣、一氧化氮[35],也可能與分散型種植較注重夏季揭棚休閑,而該時期的雨水沖刷導致大量可溶養分淋失有關[36]。規?;N植方式中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鉀的含量顯著高于分散型種植(<0.01),這可能與兩種種植方式下磷肥和鉀肥施用量有直接關系,由于規模化種植方式更注重蔬菜產量產值,鮮少進行揭棚休閑,易導致速效養分累積在土壤表層[37]。從兩種種植方式的經濟效益分析看,規模化種植在產值和扣除肥料成本的凈產值上分別高于分散型種植方式25.8% 和48.9%,由此可推測規模化種植這種新類型在未來幾年勢必將得到迅速的推廣和發展,經過此次調查發現規?;N植帶來的問題如蔬菜連作嚴重、有機肥施用量低、化肥用量仍然很高、土壤發生酸化和次生鹽漬化速率較快的問題十分突出。鑒于此,建議規?;N植區在蔬菜種植上應避免單一蔬菜品種連作,肥料品種上應大力推廣葉面肥、有機水溶肥等,在施肥方式上應推廣噴灌,同時采用最佳養分管理技術,降低肥料投入,實現減肥增效。

表10 不同種植方式下的經濟效益分析
注:有機肥單價為0.8元/kg,復合肥單價為3.6元/kg,尿素單價為3.0元/kg;凈產值=產值-肥料成本。
在長三角地區,與分散型種植方式相比,規模化種植方式肥料施用總量低,肥料的投入主要是化肥,有機肥的施用量極低;氮肥施用量比分散型少,磷鉀肥的施用量較高。在土壤的理化性狀上,兩種種植方式下的土壤pH、EC值以及速效養分 (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 之間均存在極顯著差異(<0.01),規?;N植方式下的土壤酸化、鹽漬化現象表現得比分散型種植更嚴重,土壤速效養分含量顯著高于分散型種植。由于規?;N植區短茬葉菜輪作較普遍,鑒于此,在該種植區應大力推廣葉面肥和有機水溶肥水肥一體化等減施增效措施,可能有利于維持規?;N植下設施土壤的可持續利用。
[1] 宋楊. 當前我國農業集約化發展問題研究[D]. 南京: 南京大學, 2016.
[2] 中國農業年鑒編輯委員會. 中國農業年鑒—2005[M].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5.
[3] 黃紹文, 唐繼偉, 李春花, 等. 我國蔬菜化肥減施潛力與科學施用對策[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17, 23(6): 1480–1493.
[4] 馮學娟, 李強有, 張曼其, 等. 集約化種植磚紅壤養分變化分析[J]. 熱帶農業科學, 2014, 34(4): 32–35, 41.
[5] 左海軍, 張奇, 徐力剛, 等. 集約化種植條件下土壤硝態氮動態變化及累積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通報, 2009, 29(4): 16–21.
[6] 劉瑾, 費宇紅, 張兆吉, 等. 華北平原某集約化種植區地下水污染探討[J]. 地球學報, 2014, 35(2): 197–203.
[7] 寇長林. 華北平原集約化農作區不同種植體系施用氮肥對環境的影響[D]. 北京: 中國農業大學, 2004.
[8] 趙炳梓, 張佳寶. 黃淮海平原集約化種植條件下的土壤剖面硝態氮變化[J]. 土壤, 2007, 39(5): 760–765.
[9] 陶寶先, 劉晨陽. 壽光設施菜地土壤N2O排放規律及其影響因素[J]. 環境化學, 2018, 37(1): 154–163.
[10] 張榮天. 長江三角洲農業現代化評價及空間分異[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5, 36(2): 111–117.
[11] 李潔. 長三角地區化肥投入環境影響的經濟學分析[D]. 南京: 南京農業大學, 2008.
[12] 孫曉, 鐘敏, 莊舜堯. 長三角蔬菜種植區土壤有機質與氮素含量分析[J]. 中國農學通報, 2011, 27(8): 167–171.
[13] 龍衛國, 施毅超, 趙言文, 等. 長三角不同地區蔬菜種植土壤硝態氮含量分析[J]. 貴州農業科學, 2009, 37(7): 65–67.
[14] 林永鋒, 劉曉菲. 堿解氮測量方法[J]. 浙江農業科學, 2018, 59(8): 1457-1463.
[15] 王榮輝, 曾芳, 許桂芝, 等. 現行國標有效磷測定方法比較[J]. 廣東農業科學, 2010, 37(2): 84–85.
[16] 黃紹文, 王玉軍, 金繼運, 等. 我國主要菜區土壤鹽分、酸堿性和肥力狀況[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11, 17(4): 906–918.
[17] 黃紹文, 高偉, 唐繼偉, 等. 我國主要菜區耕層土壤鹽分總量及離子組成[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16, 22(4): 965–977.
[18] 沈漢, 鄒國元. 菜地土壤評價中參評因素的選定與分級指標的劃分[J]. 土壤通報, 2004, 35(5): 553–557.
[19] 張金錦, 段增強. 設施菜地土壤次生鹽漬化的成因、危害及其分類與分級標準的研究進展[J]. 土壤, 2011, 43(3): 361–366.
[20] 高峻嶺, 宋朝玉, 黃紹文, 等. 青島市設施蔬菜施肥現狀與土壤養分狀況[J]. 山東農業科學, 2011, 43(3): 68– 72.
[21] 范慶鋒, 張玉龍, 陳重, 等. 保護地土壤鹽分積累及其離子組成對土壤pH值的影響[J].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09, 27(1): 16–20.
[22] 于群英, 李孝良, 陳世勇, 等. 長期施肥對菜地土壤磷素積累的影響[J]. 華北農學報, 2012, 27(6): 196–201.
[23] 李濤, 于蕾, 吳越, 等. 山東省設施菜地土壤次生鹽漬化特征及影響因素[J]. 土壤學報, 2018, 55(1): 100–110.
[24] 張懷志, 唐繼偉, 袁碩, 等. 津冀設施蔬菜施肥調查分析[J]. 中國土壤與肥料, 2018(2): 54–60.
[25] 張緒美, 沈文忠, 胡青青. 太倉市郊大棚菜地土壤鹽分累積與分布特征研究[J]. 土壤, 2017, 49(5): 987–991.
[26] 李蘭君, 劉玳含, 劉建斌, 等. 連作對設施番茄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 2018, 46(18): 130–134.
[27] 陳曉紅, 鄒志榮. 溫室蔬菜栽培連作障礙研究現狀及防治措施[J]. 陜西農業科學, 2002, 48(12): 16–17, 20.
[28] 李忠, 江立庚, 唐榮華, 等. 連作對花生土壤酶活性、養分含量和植株產量的影響[J]. 土壤, 2018, 50(3): 491–497.
[29] 靳慧霞, 陳寒玉, 陳紀算, 等. 耕作模式對設施菜地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和鹽漬化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 2017, 33(15): 110–116.
[30] 張春蘭, 朱建春. 干雞糞對減輕保護地蔬菜生育障礙的作用[J]. 江蘇農業科學, 1995, 23(6): 40–42.
[31] 王亞男, 曾希柏, 王玉忠, 等. 施肥模式對設施菜地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豐度的影響[J]. 生態學雜志, 2015, 34(3): 826–834.
[32] 潘永敏, 華明, 廖啟林, 等. 宜興地區土壤pH值的分布特征及時空變化[J]. 物探與化探, 2018, 42(4): 825–832.
[33] 龍衛國. 不同輪作作物對設施菜地次生鹽漬化土壤改良效應研究[D]. 南京: 南京農業大學, 2009.
[34] 李玉潔, 王慧, 趙建寧, 等. 耕作方式對農田土壤理化因子和生物學特性的影響[J]. 應用生態學報, 2015, 26(3): 939–948.
[35] 王亞男, 曾希柏, 俄勝哲, 等. 施肥對設施菜地氨氧化細菌群落和豐度的影響[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12, 31(12): 2425–2432.
[36] 徐力剛, 王曉龍, 崔銳, 等. 不同農業種植方式對土壤中硝態氮淋失的影響研究[J]. 土壤, 2012, 44(2): 225–231.
[37] 周生路, 陸春鋒, 萬紅友. 蘇南菜地土壤酸化特點及成因分析[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 33(1): 69–72, 91.
Fertilization Status and Soil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Greenhouse Vegetable System in Yangtze River Delta
HAN Peihua1,2, MIN Ju1*, ZHU Haitao3, SHI Weiming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 and Plant Protection, Shangha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Shanghai 201403, China)
In view of the gradual intensification of greenhouse vegetable field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recent years, a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disclose the fertilization status and the changes of soil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greenhouse vegetable system under different cultivation. The questionnaire and field sampling were used for the survey, Songjiang district of Shanghai and Zhitang town of Suzhou were selected to represent the large-scale cultivation, while Zhoutie town of Yixing and Zhihu harbor of Wuxi selected to represent the dispersed cultivation, the fertilization of organic and chemical fertilizers were investigated, and soil pH, EC, and the contents of soil available nitrogen, phosphorus, potassium and other nutrient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amount of fertilizer applied and the organic fertilizer applied for the large-scale cultivation were 17.8% and 843.8 kg/hm2lower than those in the dispersed cultivation, while the chemical fertilizer was 34.5 kg/hm2higher applied for the former than for the latter. Compared with the dispersed cultivation, the annual input of nitrogen fertilizer (N) was 41.8% lower, while the inputs of phosphate (P2O5) and potassium (K2O) fertilizers were 6.8% and 38.3% higher for large-scale cultivation, respectively. The problems of soil acidification and salinization were more serious for the large-scale cultivation than the dispersed cultivation, for the large-scale cultivation, soil pH and EC were 5.2 and 490.7 μS/cm, the averaged contents of soil available N, P2O5and K2O were 286.3, 322.3 and 374.2 mg/kg, higher than the dispersed cultivation by 123.9%, 26.4% and 68.7%, respectively. In view of this, the foliar fertilizer, organic water-soluble fertilizer and fertigation should be greatly promoted, which may be beneficial to maintain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greenhouse vegetable fields under large-scale cultivation.
Organic fertilizer; Chemical fertilizer; Soil nutrients; Acidification; Secondary salinization
S158.2
A
10.13758/j.cnki.tr.2020.05.017
韓沛華, 閔炬, 諸海燾, 等. 長三角地區設施蔬菜施肥現狀及土壤性狀研究. 土壤, 2020, 52(5): 994–1000.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6YFD0201001)資助。
韓沛華(1993—),女,山西交城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植物營養與環境效應研究。E–mail: hanpeihua@iss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