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政,梁彥昌
(河南省臺前縣中醫醫院內科,河南 臺前 4576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的一種慢性并發癥,病發率達28%~50%,影響患者生存質量[1]。本研究用益氣活血通痹湯聯合甲鈷胺片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共86例,均為2017年8月至2019年11月臺前縣中醫醫院內科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男20例,女23例;年齡41~64歲,平均(56.68±5.37)歲;病程7個月~3年,平均(2.34±0.68)年。觀察組男21例,女22例;年齡42~65歲,平均(57.84±5.16)歲;病程6個月~3年,平均(2.15±0.5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糖尿病參照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糖尿病診斷標準,糖尿病周圍神經病參照《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2]:四肢感覺異常,有末端束縛感、自發性疼痛、單側或對稱性肢體麻木、深淺感覺明顯減退,肌電圖檢查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減慢,腱發射消失或減弱,足背動脈搏動正常。中醫參照《現代中醫神經病學》[3],辨證屬脈絡瘀阻、氣虛血瘀證,肢痛、麻木、畏風、懶言、乏力、口干,舌質暗,脈細澀或沉細無力。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有明確糖尿病史;③神經病變于診斷糖尿病時或之后出現;④對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伴嚴重感染、酮癥酸中毒、惡性高血壓、心力衰竭等;②由其他原因引起周圍神經病變;③伴嚴重肝、腎功能異常;④對研究用藥過敏;⑤哺乳或妊娠期婦女;⑥不屬氣虛血瘀脈絡瘀阻證。
兩組均給予糖尿病常規治療,控制飲食、控制血糖、運動鍛煉等。吡格列酮(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500)30mg,飯前0.5h服用,日1次。
對照組加用甲鈷胺片(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126)0.5mg,飯后口服,日3次,連續用藥1個月為一療程。
觀察組加用益氣活血通痹湯。藥用黃芪30g,白芍15g,川芎10g,丹參15g,桑枝15g,雞血藤15g,木瓜10g,地龍10g,僵蠶10g。氣虛偏重加太子參20g,血瘀偏重加桃仁10g、三七粉2g(沖服)。加1000mL水煎取汁300mL,日1劑,每天2次溫服,飯后服用,連續用藥1個月為一療程。
兩組均連續治療2個月后判定療效。
四肢感覺異常、麻木、疼痛等臨床癥狀變化,檢查腱反射、膝反射,記錄自覺癥狀,觀察中醫主要癥狀(四肢疼痛、肢端麻木、口渴喜飲、倦怠乏力)改善情況,記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清蛋白,用多倫多評分量表TCSS評價神經癥狀情況,用疼痛、麻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疼痛麻木程度、評分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不良反應。
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顯效:四肢感覺異常、麻木、疼痛等臨床癥狀消失或明顯好轉,腱反射、膝反射檢查、深淺感覺恢復或明顯好轉,或感覺神經及運動神經的傳導速度恢復正常,較治療前增加且含3m/s以上。有效:四肢感覺異常等臨床癥狀有所好轉,腱反射、膝反射檢查、深淺感覺有所好轉,感覺神經及運動神經的傳導速度較治療前增加3m/s以下。無效:臨床癥狀、腱反射、膝反射、深淺感覺、感覺神經及運動神經的傳導速度無變化或加重。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主要癥狀改善情況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主要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比較 (mmol/L,±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比較 (mmol/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空腹血糖 餐后2h血糖 糖化血清蛋白觀察組 43 治療前 9.21±1.36 15.32±3.57 5.67±1.25治療后 5.24±0.67*△ 7.05±0.55*△ 3.06±0.47*△對照組 43 治療前 9.16±1.43 15.16±3.49 5.58±1.16治療后 6.65±0.69* 7.98±0.66* 3.79±0.63*
兩組治療前后TCSS評分及疼痛、麻木VAS評分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TCSS評分及疼痛、麻木VAS評分比較 (分,±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TCSS評分及疼痛、麻木VA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TCSS 疼痛 麻木觀察組 43 治療前 13.46±3.35 6.21±1.36 6.31±2.45治療后 5.37±2.04*△ 2.38±0.45*△ 2.87±1.68*△對照組 43 治療前 13.34±3.42 6.19±1.42 6.33±2.39治療后 9.61±2.13* 4.34±1.51* 4.65±1.79*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觀察組出現口干2例,胃部不適1例;對照組出現口干1例,胃部不適2例。癥狀均比較輕微,且血常規、尿常規檢查均正常。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況下,出現與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相關的癥狀,可單側、可雙側,可對稱、可不對稱,其中常見的是雙側對稱性。表現為腱反射、膝反射減弱,腓總神經和正中神經的感覺神經及運動神經的傳導速度減慢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主要致病原因為高血糖,但確切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引起,與細胞因子異常、血管損傷、代謝紊亂、自身免疫、氧化應激、神經營養因子缺乏等因素有關。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西醫主要治療方式為控制血糖,給予糖尿病常規治療,另外加用甲鈷胺片治療。甲鈷胺片是營養神經的藥物,主要治療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中醫“痹證”、“血痹”等范疇。消渴病日久可見氣虛,氣虛血瘀,脈絡瘀阻,不通則痛;氣虛不能行血,氣血無法運行至四肢末梢,則筋脈失養,致四肢麻木。病機為氣虛血瘀。治療應以益氣活血為主。益氣活血通痹湯方中黃芪補氣、氣行則血行,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川芎、丹參活血祛瘀,桑枝、雞血藤、木瓜活血通絡,地龍祛風通絡,僵蠶祛風止痛、化痰散結。諸藥合用,有益氣活血、祛風通絡、行氣止痛之效。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中醫主要癥狀、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清蛋白、TCSS評分、疼痛、麻木VAS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梢娨鏆饣钛ū詼摵霞租挵菲委熖悄虿≈車窠洸∽兛商岣吲R床療效,緩解四肢疼痛、麻木等癥狀,且不良反應率低。
綜上所述,益氣活血通痹湯聯合甲鈷胺片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