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文忠,黃海軍
(1.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上海 201399;2.上海市浦東新區中醫醫院,上海 201299)
筆者用經方治療各種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病臨床療效較好,舉例如下。
胡某,女,33歲,2019年11月6日就診。2008年3月初在河南省某市計生站行絕育結扎術后腹脹嚴重,伴惡心嘔吐不止,遂于4月初入住某人民醫院,診為“不完全性腸梗阻”,予營養支持等內科保守治療,但大便仍不暢,每5~6日甚至8~10日排1次,離不開開塞露。遂于5月初轉住河南某學院一附院,診為腸梗阻,行剖腹探查術,發現輕度粘連,無明顯梗阻性病變,考慮慢性便秘(慢性傳輸障礙性便秘?),術后仍有腹脹,難排便。遂于12月初轉入河南省某腫瘤醫院,診為頑固性便秘,行次全大腸切除術,術后仍有腹脹,并泄瀉不止,每日泄瀉20多次,全為水樣便。服用多種西藥及中成藥無效。現全身浮腫,面色萎黃,神疲乏力,顏面及四肢腫甚,腰膝酸軟,畏寒肢冷,惡心欲嘔,噯氣反酸,食欲不振,脘腹脹滿疼痛,不排矢氣,每日泄瀉20余次、水樣便、有時夾雜黏液,小便量少,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苔白厚膩,脈弦細。西醫診斷為頑固性腹脹泄瀉(次全大腸切除術后遺癥)。中醫辨證為脾腎陽虛,水濕內停。治以溫腎暖脾,利水滲濕。方用五苓散合黃芪建中湯、吳茱萸湯、旋覆代赭湯、厚樸加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加減。桂枝6g,茯苓20g,豬苓20g,澤瀉20g,炒白術20g,黃連3g,吳茱萸9g,旋覆花10g(包),代赭石15g,黃芪30g,黨參20g,木香15g,香附15g,枳實15g,厚樸15g,川楝子12g,延胡索30g,山藥20g,白扁豆20g,煅瓦楞子20g,炙甘草10g,大棗15g。7劑。每日1劑,連續水煎3次,每次取汁150mL,混勻后分早、中、晚3次飯后溫服。忌寒涼肥膩食品。復診(11月13日),全身浮腫消退少許,惡心欲嘔減輕,食欲改善,大便已從每日20余次減為每日12~13次。守方14劑,方中改桂枝12g、吳茱萸12g,加補骨脂15g、干姜10g,以加強溫陽散寒,利水消腫之力。復診(12月4日),近來已排氣,腹脹大減,顏面及雙手背浮腫已消失,僅有下肢小腿及足背少許浮腫。大便次數減為每日5~6次,其中2~3次已基本成形。舌質淡紅苔白微膩,脈弦緩。守11月13日方,改吳茱萸15g、補骨脂20g、厚樸30g、枳實30g、黃芪50g、干姜20g,加防風10g、益智仁20g、大腹皮30g、檳榔30g、肉豆蔻10g,以加強溫陽散寒、健脾止瀉、行氣消脹、利水消腫之力。復診(2020年1月8日),因武漢突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性肺炎,不能來滬復診,遂通過微信詢問,述大便已經成形,只是不硬實,全身不浮腫,為鞏固療效,要求按12月4日處方,在當地配藥續服。
按:患者突出癥狀為腹脹、泄瀉及全身浮腫伴嘔惡納呆,病機為脾腎陽虛、水濕內停,故治當溫腎暖脾、利水滲濕。五苓散方中茯苓、白術、豬苓、澤瀉甘淡滲濕,桂枝溫化下焦、宣通水道,諸藥合用可使全身皮下及腸間水邪從小便而出。黃芪建中湯由小建中湯加黃芪組成。而小建中湯由桂枝湯重用芍藥加飴糖組成,以健強脾胃,加黃芪后其補虛力量增強,再加入干姜、補骨脂、益智仁等溫腎散寒、健脾止瀉,補虛之力益甚。惡心嘔吐、食欲不振是由寒客中焦、胃氣上逆所致,故用吳茱萸湯及旋覆代赭湯加強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力。脘腹脹滿是由脾虛氣滯所致,故用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攻補兼施、健脾益氣又行氣消脹也。再加入枳實、大腹皮、檳榔是為助厚樸加強行氣消脹之力,也是因枳實、厚樸等理氣藥對胃腸收縮力有興奮作用[1],故大劑量用之。如此,五方加減復合,共奏溫陽散寒、健脾止瀉、降逆止嘔、行氣消脹、利水滲濕之功。
必須明確的是,方中之理氣藥厚樸、枳實、大腹皮、檳榔均用至30g,超過當今藥典規定劑量2~3倍。如從張仲景《傷寒論》中用藥劑量觀之,其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中厚樸用量為“半斤”,據考證,東漢時期1斤合今之250g,1兩合今之15.625g[2],故厚樸半斤就相當于今之125g。所以,處方中厚樸、枳實、大腹皮、檳榔總量120g,與張仲景《傷寒論》中厚樸的用藥劑量相當。臨床療效已證實處方的合理性、正確性,患者服之亦未見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