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經,淦作偉
(廣東省佛山健翔醫院筋傷科,廣東 佛山 528200)
腰椎退行性病變是機體腰椎自然老化、退化的一種生理性病理過程,臨床主要表現為腰痛、下肢疼痛麻木、腰椎支撐功能下降、間歇性跛行等,嚴重者可能會導致大小便障礙、性功能障礙。有研究指出,腰椎退行性病變與年齡、身體肥胖、體力勞動等因素有關,且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提高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腰椎退行性病變的發病率已呈逐年上升趨勢[1]。本研究用電針、核心肌群鍛煉治療腰椎退行性病變臨床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121例,均為2017年9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我院接受治療的腰椎退行性病變患者,依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30例、針灸組30例、運動組30例、綜合組31例。對照組男9例,女21例;年齡45~65歲,平均(55.11±5.59)歲;病程2~8年,平均(5.01±1.29)年。針灸組男9例,2 1例;年齡4 5~6 5歲,平均(55.24±5.41)歲;病程1~8年,平均(4.98±1.31)年。運動組男9例,女21例;年齡45~65歲,平均(55.47±5.41)歲;病程2~7年,平均(4.99±1.44)年。綜合組男9例,女22例;年齡45~65歲,平均(55.07±5.61)歲;病程1~7年,平均(4.99±1.40)年。4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有關腰椎退行性病變的診斷標準。既往存在慢性腰痛、腰部外傷、受寒濕史,多發于老年人,當發生咳嗽、打噴嚏等腹部受壓時腰部疼痛加重,脊柱側彎、腰生理弧度消失,腰部活動受限,X線檢查見脊柱側彎、腰生理前凸消失、病變部位椎間盤變窄、骨贅增生,CT檢查可見椎間盤、椎管、椎骨等病變。
納入標準:①臨床表現、CT、X線、磁共振成像等檢查確診為腰椎退行性病變;②腰部疼痛,活動受限,無下肢癥狀;③臨床資料、影像學資料均完整。
排除標準:①合并脊椎腫瘤、結核等疾??;②嚴重骨質疏松、類風濕關節炎;③下肢放射痛、麻木、間歇跛行、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滑脫癥、腰椎管狹窄、椎管占位病變、神經系統病變;④泌尿系統結石、動脈瘤;⑤近期服用影響結果判讀的藥物。
4組均給予NSAIDS:口服雙氯芬酸鈉腸溶片(吉林省銀河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2023055)25mg,日3次。另外行推拿:①取仰臥位,醫生采用滾法對患者腰臀部進行操作,范圍包括覆蓋臀大肌、臀中肌、豎棘肌的區域,初步放松腰部肌肉;②用拇指彈撥與按揉患者腰部氣海俞、腎俞、大腸俞、關元俞、阿是穴、委中等穴位;③患者仰臥位,按揉腰大肌、腹部肌群,提醒放松腰腹部、屈膝屈髖的肌肉。
針灸組加用電針治療。患者仰臥位,選擇毫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蘇食藥監械(準)字2012第2270864號,規格針體長度40mm]消毒,在腰陽關、命門、腎俞、環跳、大腸俞、夾脊、承山、委中、陽陵泉等穴位用直刺法、單手進針,得氣后接電針治療儀[南京小松醫療儀器研究所,型號XS-998B,蘇食藥監械(準)字2010第2250565號],采用連續波,頻率為2~10Hz,留針30min,日1次。
運動組加用核心肌群鍛煉。①取仰臥位進行雙側鍛煉,利用非彈性吊帶懸吊雙腿,在腰部、骨盆輔助彈性吊帶,提醒患者上抬骨盆并收腹提肛,1次10min,日1次;②取仰臥位進行單側鍛煉,利用非彈性吊帶、彈性吊帶分別懸吊患者的兩側下肢,鍛煉同上述操作,1次10min,日1次;③取俯臥位進行鍛煉,利用非彈性吊帶懸吊患者的雙腿,在腰部、骨盆輔助彈性吊帶,保持上臂支撐在床上,提醒患者上抬骨盆、軀干,并收腹提肛,或進行弓腰團身,1次10min,日1次。
綜合組加用電針聯合核心肌群鍛煉,操作方法同其他3組。
4組均連續治療15天。
腰椎癥狀功能改善情況:治療前與治療15天后,參照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JOA)[3]評分與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4]評估兩組腰椎癥狀功能改善情況。JOA評分包括主觀癥狀、臨床癥狀、日常活動受限,0~29分,得分越低表明功能障礙越嚴重。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的評分包括日常活動、行走、站立、坐、提物、疼痛程度、睡眠、性生活、社會生活、旅行共10個項目,每個項目0~5分,代表由輕到重的功能障礙。將10個項目的評分相加,計算其占滿分的百分比,百分比越高表示功能障礙越重。
腰椎穩定性:治療前與治療15天,根據測量腰骶角(Ferguson測量法)變化情況評估腰椎穩定性。
用SPSS24.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4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腰椎癥狀功能改善情況見表1。
表1 腰椎癥狀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s)

表1 腰椎癥狀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綜合組治療后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JOA評分(分)Oswestry功能障礙評分(%)治療前對照組 30 10.21±2.66 56.97±20.85針灸組 30 10.19±2.68 56.88±21.03運動組 30 10.22±2.59 55.96±21.41綜合組 31 10.20±2.61 55.81±20.97 F 0.001 0.025 P 1.000 0.995治療后對照組 30 19.47±2.18*△ 30.77±8.21*△針灸組 30 22.47±2.41*△ 26.63±8.20*△運動組 30 22.68±2.52*△ 26.93±8.18*△綜合組 31 26.13±2.63* 20.71±5.22*F 37.958 9.263 P 0.000 0.000
4組腰椎穩定性比較見表2。
表2 4組腰椎穩定性比較 (±s)

表2 4組腰椎穩定性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綜合組治療后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腰骶角(度)治療前對照組 30 48.79±4.83針灸組 30 48.80±4.96運動組 30 48.06±5.01綜合組 31 48.11±5.03 F 0.207 P 0.891治療后對照組 30 45.51±6.23*△針灸組 30 42.47±4.41*△運動組 30 42.62±4.36*△綜合組 31 38.87±2.01*F 11.188 P 0.000
腰椎小關節具有維持腰椎穩定的作用,若腰椎小關節的結構改變易引發腰椎退行性病變,進而對腰椎小關節的載荷、導向及抗剪切力產生影響,使腰椎失穩,同時增加了對關節滑膜、關節囊的刺激,發展為滑膜炎,則會導致腰椎疼痛、活動功能受限。
臨床上常用NSAIDS、康復治療等方法治療腰椎退行性病變。研究指出,綜合治療對臨床癥狀的改善效果顯著。推拿具有疏經活血、通絡止痛、強筋健骨等作用[5]。推拿阿是穴具有止痛作用,推拿腎俞穴具有強筋健骨、補益肝腎的作用,推拿委中穴可經神經傳感對腰椎肌群產生影響[6]。針灸腰部神經支配區域的穴位具有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如針刺腰陽關、命門可強筋骨、補肝腎,針刺環跳可通經絡、祛風濕,針刺大腸俞可調腸道、利腰膝,針刺夾脊可止痛、通絡[7]。電針通過電針儀輸出的脈沖電流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能夠改善腰椎微循環,進而改善充血、水腫;吸收炎癥介質,松懈粘連,進而減輕疼痛[8]。腰椎退行性病變可釋放致痛物,推拿可擴張血管,加速血液循環,增強炎癥代謝,減輕疼痛;且推拿亦可糾正關節錯位,緩解肌群痙攣,從而加速腰椎結構的恢復[9]。電針通過針刺亦可緩解鎮痛,改善腰椎血供,吸收炎性滲出物,減輕臨床癥狀,緩解肌肉痙攣,促進腰椎恢復力學平衡,增強腰椎穩定性[10]。核心肌群鍛煉重在運動感覺的綜合鍛煉,在不平穩的狀態下對患者進行閉鏈運動,誘發感覺運動器官,改善腰椎穩定性[11]。核心肌群鍛煉是現代新型的核心穩定鍛煉方法。核心肌群主要包括腹內外斜肌、軀干深層肌、多裂肌、盆底肌等。核心肌群鍛煉能夠緩解患者下腰痛,維持腰椎正常的生理弧度,進而保護腰椎穩定性[12]。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4組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JOA)評分均高于治療前,Oswestry功能障礙評分均低于治療前,腰骶角均小于治療前,且綜合組JOA評分高于運動組、針灸組及對照組,Oswestry功能障礙評分低于運動組、針灸組及對照組,腰骶角小于運動組、針灸組及對照組,提示電針聯合核心肌群鍛煉對腰椎退行性病變的療效更顯著,可改善腰椎功能,提高腰椎穩定性。
綜上所述,常規推拿、NSAIDS基礎上加用電針聯合核心肌群鍛煉治療腰椎退行性病變的療效顯著,可改善腰椎功能,有利于增加腰椎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