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翱,劉明娟,馮啟廷,蘇 楊,余 敏,李小林,鄒 瑜,王 瑩,杜曜宇,鄧小芳
(重慶市北碚區中醫院,重慶 400700)
骨質疏松癥是多種病因單獨或綜合引起的一種全身代謝性疾病,以骨量減少、骨組織微觀結構退化和骨的力學性能下降為特征,常伴隨著骨脆性和骨折風險的增加[1]。其發病率已居各種常見病的第7位,被公認為嚴重的社會公共健康問題[2-3]。骨轉換標志物是骨組織本身的代謝產物,包括骨形成標志物和骨重吸收標志物。β-CTx、PINP是目前敏感性較好的骨轉換標志物,通過監測β-CTx、PINP能夠反映機體骨質破壞和修復的狀態[4]。本研究用3種督脈灸治療骨質疏松癥并觀察對骨代謝標志物β-CTx、PINP的影響,報道如下。
共113例,均為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重慶市北碚區中醫院針灸科門診及住院部患者,其中脫落22例,因為高血壓、糖尿病等并發癥干擾研究而排出15例,最終納入數據統計76例。76例按就診順序編號后,查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A、B、C、D組。A組(督脈隔藥物灸組)男4例、女15例,年齡60~75歲、平均(69.84±4.63)歲;B組(督脈艾箱灸組)男1例、女20例,年齡50~78歲、平均(66.48±7.30)歲;C組(督脈溫針灸組)男1例、女17例,年齡53~75歲、平均(65.72±5.86)歲;D組(單純藥物治療組)男2例、女16例,年齡54~75歲、平均(66.50±5.76)歲。
診斷標準:參照2011年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頒布的《骨質疏松癥診斷治療指南》擬定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診斷標準。①在1個月內有突發腰背疼痛癥狀;②影像學檢查(X線、CT、MRI)提示胸椎或腰椎有骨質疏松改變,可伴壓縮性骨折;③骨密度檢測提示T值小于等于-2.5;④排除繼發性骨質疏松癥、外傷、腫瘤、結核等導致的脊柱骨折。
納入標準:①符合原發性骨質疏松癥中、西醫診斷標準;②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年齡50~80歲,對藥物無過敏或嚴重不良反應;④有急性壓縮性脊柱骨折,3天以后納入;⑤愿意接受督灸治療且能遵守治療方案。
排除標準:①依從性差;②有精神、神經障礙,不能表達意志;③合并有嚴重心血管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④單個或多個脊柱骨壓縮程度超過1/2,愿意或要求接受手術治療或骨水泥注入治療。
剔除及脫落標準:①未按時治療或治療不滿1個療程堅持自動退出;②治療期間發生嚴重不良反應;③在治療期間突發其他疾病影響研究結果。
基礎性生活方式干預:包括合理的飲食,合理的鍛煉方式及日曬,戒除煙酒等不良生活嗜好。
基礎性藥物治療干預:包括阿侖膦酸鈉片(歐意藥業)10mg,每日1次;阿法骨化醇片(渝藥友制藥)0.5μg,每日1次;碳酸鈣D3片II(京康遠制藥)500mg,每日2次。
A組:給予督脈隔藥物灸。督脈灸藥餅成分為中醫院院內協定處方消瘀止痛散。藥用大黃270g,大血藤135g,澤蘭135g,木瓜108g,蒲公英108g,赤芍108g,三棱80g,莪術80g,梔子54g,沒藥54g,土鱉蟲54g,乳香54g。取督脈(第1胸椎到第5腰椎)全段為治療部位,用醫用紗布折疊成約5cm×50cm大小的紗布條平鋪于所灸部位。然后將消瘀止痛散約100g以適量麻油拌勻后鋪在紗布條上(厚1.5cm,寬度4cm),將艾絨放在藥物上點燃燒盡。以皮膚潮紅為度,溫度過高難以耐受時提起紗布,移開艾灸,待皮膚溫度下降10s后再次施灸,反復操作直到艾灸燃盡。每天1次,每次2柱,14天評價療效。
B組:給予督脈艾箱灸。取督脈(第1胸椎到第5腰椎)全段為治療部位,用20cm大小艾箱3個放置于督脈上,每個艾箱里放置3個4cm長的常規艾條點燃,艾條距離皮膚10cm,艾條燃盡。每天1次,14天評價療效。
C組:給予督脈溫針灸。取督脈(第1胸椎到第5腰椎)全段為治療部位,取大椎、身柱、至陽、脊中、命門、腰陽關穴位,給予3寸華佗牌銀針針刺,進針1cm,捻轉得氣后,針上套1cm長度常規艾條施灸,艾條燃盡后起針。每天1次,14天評價療效。
D組:給予單純藥物治療。給予基礎性藥物治療,14天評價療效。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量骨轉化標志物β-CTx、PINP表達,用NRS數字分級法評分表及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ODI)進行評價,通過64排螺旋CT進行骨密度檢測。
用SPSS19.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各組治療前后各指標表達變化情況見表1。

表1 各組治療前后各指標表達變化情況
骨質疏松癥屬中醫“骨痿”、“骨痹”、“骨枯”、“腰痛”等范疇。《素問·脈要精微論》謂“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也”,首次提出腎與腰部疾病的密切關系。《千金要方·腰痛》指出“腰背痛者,皆是腎氣虛弱,臥冷濕當風所得也……”《景岳全書·雜病謨·腰痛》言“腰痛之虛證十居八九,但察其既無表邪,又無濕熱,而或以年衰,或以勞苦,或以酒色斫喪,或七情憂郁所致,則悉屬真陰虛證”。現代醫學研究證實[5-6]“腎主骨”理論、“髓生骨”理論均與骨代謝疾病相關。腎臟通過影響維生素D的形成,鈣、磷代謝及激素等影響骨的生長和發育。腎虛可引起骨礦含量降低,骨密度下降,是骨質疏松癥重要發病機制[7-8]。腎為先天之本,腎精充足可以生髓強骨,腎精虧虛則骨無以充而發為骨質疏松。另外,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先天之精有賴于后天脾胃化生和濡養,脾胃運化功能失調,造成氣血虧虛,日久致四肢百骸失養。以腎虛、脾虛、脾腎俱虛共為根本,兼有瘀血阻絡,故補益脾腎、活血化瘀、強筋健骨則成為治療主要法則[9-10]。艾灸其藥物借助火的熱力作用,滲透皮膚,作用于經絡,再經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目的。《神農本草經》載“艾葉能灸百病”,《孟子》云“七年之病,當求三年之艾”,《醫學入門》曾說“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研究證實,艾灸具有鎮痛,改善血循環,調整代謝紊亂,調節免疫功能,調節臟腑功能等作用[11-13]。艾灸[14-15]能提高去勢大鼠血清BGP、E2水平,提高成骨細胞活性,使骨生成加快,并防止骨小梁萎縮。能使去卵巢大鼠血清E2、BGP、CT含量顯著增加,PTH含量顯著下降,調節參與骨鈣代謝的激素E2、PTH、CT的表達,刺激骨形成,抑制骨吸收,促進骨鈣代謝平衡。《內經》謂“督脈者,貫脊屬腎,夾脊抵腰中,督脈為病,脊強反折”。《脈經》謂“此為督脈,腰脊強痛,不得仰俯”。間接論述了督脈總督一身陽氣,與五臟六腑的功能密切相關,特別是對全身的大骨(脊柱)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督脈施灸可以起到溫補脾腎陽氣,溫通郁滯之諸經,壯骨透肌,破瘀散結、通痹止痛等作用。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督脈灸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有較好療效。各組治療后OID指數及NRS評分均明顯降低,臨床癥狀改善。通過對治療前后β-CTx、PINP的表達量進行檢測,推測督灸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是通過抑制骨轉換標志物β-CTx、PINP的表達,抑制骨吸收,促進骨的形成,進而緩解疼痛。其中隔藥物灸和懸灸療效最為顯著,但短期的督脈灸治療尚不足以改變骨密度,可能是由于骨代謝的周期較長相關,骨細胞的生理周期大約10年,短期的治療,包括西藥抗骨質疏松治療均不能明顯改善骨密度。
督脈灸對相應骨代謝標志物的表達及改善臨床癥狀確有優勢。但是,病例較少、對于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病例沒有進行分層研究、對于中醫不同證候沒有進行分組對照等,今后應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