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臍橙
(四川省大竹縣中醫院,四川 大竹 635100)
發病2~6月未愈的周圍性面癱擬定為頑固性面癱[1]。筆者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用綜合方法治療頑固性面癱取得較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共40例,均為我院康復科門診及住院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20例,治療組男11例,女9例;病程2~6個月。對照組男8例,女12例;病程2~6個月。
納入標準:參考《神經內科學》相關標準[2]。①符合周圍性面癱的診斷標準;②單側及首次發病;③病程2~6個月;④年齡10~70歲;⑤能積極配合治療。
排除標準:①排除中樞性面癱和繼發性面癱;②排除有心腦血管、造血系統等方面的嚴重疾病。
兩組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局部皮膚常規消毒,主穴取為患側風池、翳風、牽正、下關、太陽、陽白、睛明、攢竹、四白、迎香、地倉、頰車,配穴取雙側合谷、足三里。進針后行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留針30 min,并用TDP燈照射面部。
治療組加用:①腹針治療:患者平臥,暴露腹部,皮膚常規消毒。選取直徑為0.30mm、長度為25mm的一次性針灸針。取穴中脘、下脘、氣海及關元四穴引氣歸元,雙側陰都穴,患側上風濕點,健側商曲穴。引氣歸元四穴深刺至地部,雙側陰都穴、患側上風濕點及健側商曲穴中刺至人部。按照穴位逐個直刺,到達深度后以捻轉補法為主。捻轉角度宜小,手法宜輕,頻率宜慢,操作時間宜短,以得氣為度。②功能訓練:患者取仰臥位,先對面部進行放松手法5min。然后取睛明、印堂、陽白、攢竹、絲竹空、太陽、百會、迎香、四白、下關、聽宮、翳風、頰車、地倉、人中、承漿,用雙手拇、食指行點、揉、抹手法5min。然后根據評定項目中的皺眉、閉眼、活動鼻翼、露齒、鼓腮等動作逐一對單塊肌肉進行相關訓練。并根據病情分別采取被動訓練、輔助主動訓練及主動訓練,同時進行速度、靈敏度及協調性訓練。每組動作重復5次,每次訓練10min,每日訓練1次,可根據病情對訓練重點作相應調整。
兩組均10次為一療程,3個療程后統計結果。
參考《神經病學》[3]。治愈:面部所有區域恢復正常,眼部閉合正常,面、口部對稱。顯效:面部癥狀明顯改善,仔細觀察可見細微功能減退。有效:面部癥狀有所改善,但仍然明顯不對稱,輕微聯帶運動,眼部需用力才能閉合。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
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風寒邪氣侵襲,氣血運行不暢,經脈痹阻,引起經脈弛緩不收,病情遷延,形成頑固性面癱。久病必虛,邪氣入里,致氣血滯澀,經脈失養,氣虛血瘀。虛實夾雜,纏綿難愈。腹針以針刺中脘、下脘穴以調理中焦、調節升降,針刺氣海、關元穴能溫陽益氣,培腎固本,四穴合用能達到引氣歸元的作用,聯合配穴起到調補脾胃、疏風清熱的作用。從而改善面神經營養,促進面神經組織代謝[4]。腹針以神闕布氣系統為核心,具有向全身輸布氣血的功能與對機體宏觀調控的作用[5]。結合進行面部肌肉功能訓練,能改善面部微循環,提高面肌肌力,增強面肌運動功能,從而促進面部肌肉整體的靈敏性和協調性的恢復。
腹針結合面肌功能訓練治療頑固性面癱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