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慧,劉松濤,張華芳
(廣東省中山市石岐蘇華贊醫(yī)院中醫(yī)科,廣東 中山 528400)
過敏性鼻炎是指特異性個體接觸變應原后發(fā)生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流清水樣鼻涕、陣發(fā)性噴嚏、鼻塞、鼻癢、鼻黏膜腫脹等,其發(fā)病與生活習慣、社會環(huán)境、遺傳、情緒等多種因素有關[1]。穴位貼敷不良反應較少,復發(fā)率較低[2]。本研究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過敏性鼻炎效果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患者,分為對照組48例及觀察組32例。對照組男31例,女17例;年齡23~51歲,平均(36.97±5.16)歲;病程2~22個月,平均(12.02±1.07)個月。觀察組男21例,女11例;年齡23~52歲,平均(37.07±5.12)歲;病程2~22個月,平均(12.06±1.10)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鼻鼽”之肺虛感寒證。主癥為常因感受風冷異氣發(fā)病,惡風寒;次癥為面白,氣短,咳嗽,咯痰色白;舌苔薄白,脈浮。②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4]。臨床癥狀為出現(xiàn)噴嚏、鼻塞、鼻癢、清水樣涕等癥狀,每天癥狀可累計或持續(xù)超過1h,并可伴有結膜充血、眼癢等眼部癥狀。常見鼻腔水樣分泌物,鼻黏膜蒼白、水腫,皮膚點刺試驗陽性,血清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IgE)檢測陽性,并與皮膚點刺試驗結果相符。
納入標準:年齡14歲以下,病情穩(wěn)定。
排除標準:對所用藥物過敏,鼻腔存在器質(zhì)性病變,哮喘發(fā)作或上呼吸道感染,器官功能嚴重不全,精神疾病。
對照組:口服地氯雷他定分散片(北京雙鷺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208)10mg,1日1次,2周為一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觀察組:用穴位貼敷治療。穴取肺,脾,腎俞,大椎,定喘。白芥子300g,陳皮1000g,厚樸1000g,蒼術1000g,肉桂300g,延胡索1000g,炙甘草500g。50g藥粉,生姜汁65mL,蜂蜜25mL。患者取坐位,對穴位局部進行消毒,把藥物固定在穴位上,貼敷1~2h,若無不適,2h后自行把藥物撕掉。若貼敷時皮膚瘙癢立即把藥物撕掉。貼藥期間禁食辛辣食物。每隔1天治療1次,2周為一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中醫(yī)證候積分: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制定中醫(yī)證候積分,從噴嚏、流涕、鼻塞、鼻癢4個維度進行判定,每個維度0~6分,共0~24分,評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嗜酸性粒細胞所占百分比(EOS占比):采集鼻腔分泌物,并抹于玻片上,晾干后用乙醇固定,然后再用瑞士吉姆薩染色法進行染色,最后在顯微鏡下計算EOS占比。
IgE水平:采集肘部靜脈血3mL置于生化促凝管中,待血清析出并經(jīng)離心后,取血清用自動電化學發(fā)光法檢測血清IgE水平,試劑盒購自德國羅氏診斷公司。
復發(fā)情況:隨訪3個月記錄過敏性鼻炎的復發(fā)情況。
用SPSS24.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臨床治愈:癥狀、體征消失,3個月以上未復發(fā)。好轉:癥狀、體征減輕,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無效:癥狀、體征未改善。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兩組治療前后EOS占比及IgE指標見表3。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 48 21.19±1.17 15.50±1.31 22.444 0.000觀察組 32 21.26±1.09 7.41±1.01 52.724 0.000 t 0.269 29.546 P 0.788 0.000
表3 兩組治療前后EOS占比及IgE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EOS占比及IgE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EOS占比(%) IgE(IU/mL)治療前 對照組 48 39.26±10.89 438.46±82.88觀察組 32 38.93±11.31 437.67±83.06 t 0.131 0.042 P 0.896 0.967治療后 對照組 48 7.96±2.50* 386.35±78.18*觀察組 32 6.59±1.52* 237.73±56.66*t 2.774 9.248 P 0.007 0.000
兩組復發(fā)情況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復發(fā)情況比較 例(%)
過敏性鼻炎是由特異性個體受致敏原刺激而釋放炎性介質(zhì)所導致的鼻腔黏膜炎性疾病。過敏性鼻炎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EOS、肥大細胞浸潤鼻腔黏膜,并釋放細胞因子,使血管通透性增加,進而導致分泌物增加。治療多用抗組胺藥物,但是副作用較大,有不同程度的中樞抑制作用,且易復發(fā)。穴位貼敷是將藥物經(jīng)皮給藥并刺激穴位從而發(fā)揮藥效,能夠避免口服藥對胃腸道造成的損傷[7]。有研究指出,穴位貼敷能夠控制肥大細胞脫顆粒,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炎癥滲出,從而發(fā)揮抗過敏作用[8]。
過敏性鼻炎屬中醫(yī)“鼻鼽”范疇,與肺、脾、腎虧虛密切相關[9]。有研究認為,中藥穴位貼敷能夠促進組織液濾出,利于組織通道功能的恢復,從而可達到治療的目的[10]。白芥子理氣散結、溫化寒飲,陳皮理氣健脾,厚樸降逆平喘、溫中止痛、行氣化濕,蒼術祛風散寒、燥濕健脾、明目,肉桂散寒止痛,延胡索行氣活血,炙甘草補脾和胃,加生姜汁可促進穴位吸收。
穴位貼敷治療過敏性鼻炎療效較好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