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翀
李志剛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穴位研究中心主任,擅長針刺手法及針刺干預中樞神經損傷機理的研究。
門診時間:周四、周六下午
王? ? 軍
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針灸科主任,擅長針灸治療偏頭痛、面癱、頸椎病、腰椎病、耳鳴耳聾、失眠、月經病、胃腸疾病、肩周炎、慢性疲勞綜合征以及各種痛證等疾病。
門診時間:周一、周二、周三、周六上午,周五下午
經絡與穴位,是中醫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既是先人們對人體生理情況的一種認識,也是中醫藥、外治技術發揮作用的重要靶點。穴位(acupoint)的學名腧穴, 是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通“輸”,或從簡作“俞”,有轉輸的含義,俞有氣血留存的含義。“穴”是空隙的意思。《黃帝內經》又稱之為“節”“會”“氣穴”“氣府”等; 《針灸甲乙經》中則稱之為“孔穴”。
《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篇解釋腧穴是“脈氣所發”;《靈樞·九針十二原》中提及腧穴乃“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這都說明腧穴與深部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系,有著互相輸送氣血物質的特殊關系,既是機體內在情況的反映窗口,也是施加刺激、治療的內在窗口。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穴位研究中心的李志剛主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針灸科王軍主任告訴我們,穴位不僅能治療疾病,還能用于發現疾病、診斷疾病,很多疾病都能在穴位上發現蛛絲馬跡。
李主任告訴我們,現代研究認為,人體的穴位有兩種狀態——靜息態、激活態。當身體健康的時候,穴位處于靜息態,一般穴位處不會出現特殊的變化、感覺,而當身體出現了疾病,對應的穴位會處于激活態,刺激穴位會感到明顯異常,甚至在不刺激時,穴位處也會有異常的表現。而以下這些常用穴位,既可以幫助我們辨別自己的機體狀況,判斷有無患病的風險,適當按摩刺激這些穴位也能起到治療疾病、強身保健的作用。
【定位與取穴】位于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取穴時曲肘,用手掌按于后枕,另一只手找到腋窩中部有動脈搏動處,即為此穴。
極泉穴是手少陰心經上的穴位。高及甚為極,君位為極;水之始出曰泉。心是人體的君主之官,心主血脈,手少陰心經起于極泉,手少陰脈氣由此如泉中之水急流而出,故名極泉。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極泉穴的狀態來判斷心臟是否出現了問題。李主任告訴我們,極泉穴是手少陰心經的第一個穴位,如果彈撥這里感到疼,多提示有心臟疾病。
測試極泉穴判斷心臟隱患
將一側的手臂平舉和肩同一水平,然后用對側的手拇指按向腋下深處。如果按壓后感到麻,那么是正常反應,提示心臟健康。如果按壓后感到疼,那么提示心臟有隱患了,它可能引起心慌、心痛、失眠、健忘、情緒改變的癥狀。
按摩極泉穴緩解胸頸不適
極泉穴可以用于發現心臟疾患,有了心臟疾患也可以用極泉穴來治療。極泉穴本身有寬胸理氣,通經活絡的作用,臨床常用于冠心病、心絞痛、心包炎、肋間神經痛等的針灸治療。
【適應證】急性心胸憋悶、胸前區痛。
【方法】按揉左側極泉穴5~10分鐘,因為左側極泉穴離心臟更近,見效快。頸椎病導致的手麻,我們也可以通過指腹按揉極泉穴得以緩解。
中醫認為心主血脈和神志,它們之間相互影響。心主血脈,是指心有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行的作用。脈是血液運行的通路,血液運行于脈道之中,有賴于心和脈的相互合作,但起主導作用的是心。“心主神志”“心主神明”皆指出心主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神”是以精血為物質基礎的,心血的盛衰及其變化,常影響神的改變,而心神的變化也常常使“心主血脈”發生異常。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與高壓力狀態,引起的一系列內分泌、神經變化,會增加心血管事件發生的可能,也提出了——心理心臟病學(雙心醫學),誕生了很多有影響力的成果。李主任強調,如果不能調整好心態,任其發展,很可能影響到心主血脈的功能,出現急性心血管事件。如果心情不好超過三個月不能改善,這時就可能是心主神志功能出了問題。
中醫認為,當心臟出現問題,往往最先表現的是心臟外面的心包出現異常,與之相對應,我們可以通過手厥陰心包經來第一時間發現心臟隱患,發現心主神志的異常。
通過刮痧診斷“心主神志”異常
李主任告訴我們,涂抹刮痧油,通過刮痧手臂內側的心包經可以進行輔助診斷。如果出痧快且顏色深紫,則說明心主神志功能異常,需要調理;反之則正常。
【定位】心包經循行于上肢內面正中線位置。
如果發現心主神志功能異常,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法進行緩解。通常來說,心的問題可以分為實證、虛證。刮痧屬于泄法,多用于實證。刮痧不能用于心虛證比如氣血虧虛,對于心虛證我們的方法不是泄而是補。心實證邪氣盛則實,證見面紅亢奮,狂躁神昏,實證以胸痛為主,適合用刮痧泄的方法;心虛證表現精神狀態低下,無精打采、心慌氣短、心膽氣虛,虛證以胸悶為主,建議使用艾灸溫補的方法。
1.刮痧祛心火
【適應證】氣滯血瘀、心火旺盛,心煩、易怒、失眠、口舌生瘡等癥狀。
【方法】涂抹刮痧油,刮痧板和皮膚呈45度角,刮手臂內側,刮痧方向向心遠端刮,朝一個方向用力、快速地刮。
2.艾灸補心虛
艾灸有溫通經絡,祛寒凝補氣血的作用。溫補心虛證時通常使用艾灸郄門穴的方式。
● 郄門穴
【定位與取穴】郄門穴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取穴時仰掌,手腕微屈,先找到腕橫紋中點處的大陵穴,其向上5寸的位置(除大拇指外四手指并攏為3寸),在兩條大筋之間、按之酸痛非常明顯的凹陷處即是該穴。
【適應證】出現胸悶氣短、心膽氣虛、記憶力減退等癥狀。
【方法】在家做艾灸時,點燃艾條后直接懸于穴位上方,灸10~30分鐘,灸到全身微熱就可以了。建議一天灸2次,早晚各一次。
【功效】寧心安神、理氣止痛。
除了出現疼痛以外,有時候穴位處本身會出現一些形態方面的改變,這也能夠幫助我們判斷身體的健康狀況。李主任告訴我們,中醫的病證大都可以分為實證和虛證,實證和虛證會在穴位上呈現凹或凸的變化,這樣的穴位變化也可以看作是相關臟腑、整個人體的晴雨表。當我們身體處在脾虛、腎虛等虛證的時候,對應的穴位常常會出現凹的表現,就像地下水不足時,地面會塌陷。當我們身體氣血過于亢奮,處在肝火旺等實證狀況時,對應的穴位常常會有凸出的表現,就像地下熔巖劇烈活動,形成“火山包”,高高聳起。
脾是人體的后天之本,一切飲食、水谷精微皆由脾胃運化,供給臟腑。一旦脾虛,會導致人體的精微物質不足、氣血不足,就會產生一系列癥狀比如乏力、頭暈、胃脹等。脾虛的明顯凹點是足三里。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
● 足三里
【定位與取穴】位于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處。取穴時外膝眼下3寸,即四指寬度,脛骨外一橫指,摸到有凹陷處。
當發現足三里處凹陷時,通常提示有脾氣虛問題,常伴有腹脹腹痛、消化不良、食欲減退、腹瀉便秘等癥狀。此時可通過艾灸足三里來調理脾虛。刺激足三里可以健脾和胃、補益氣血。同時,艾灸足三里更是一種有助于長壽的保健方法,唐朝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就曾表述“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觀點,即通過對足三里反復、長期施加瘢痕灸來起到保健的作用。
灸足三里
李主任推薦了麥粒灸和溫和灸兩種方法,隔天兩側足三里各艾灸15分鐘。
1. 溫和灸
溫和灸即用正常的艾柱艾條,點燃后懸于皮膚、穴位上方,以自己不感覺燙的距離持續艾灸,每個穴位艾灸15分鐘左右。
2.麥粒灸
麥粒灸也是艾灸的一種類型,所用的艾柱較正常的艾灸柱小很多,宛如麥粒,故稱作麥粒灸。它同樣可以起到溫熱、補益的效果,補虛的效果更好,而且不會有太大的煙味。
制作麥粒灸艾柱時可以從正常的艾柱上取下一些艾絨,捏成細小如麥粒大小的灸條。麥粒灸需要少量多次地進行,一般一次灸5~10壯以發揮溫熱補益的效果。
操作時首先將艾柱放在穴位上,然后準備一根香,將其點著用香的末端點燃艾柱。當感到皮膚燒灼疼痛時,迅速將艾柱取下,換上新的麥粒灸艾柱,如此反復,灸5~10壯。
王主任提醒,如果操作不及時,可能會出現燙傷的現象。老年人皮膚感覺不靈敏,手腳不方便時建議不要使用此方法,還是用常見的艾柱進行溫和灸更為安全。
太溪穴歸屬足少陰腎經,“太”,大也;“溪”,溪流也,該穴名意指腎經水液在此形成較大的溪水。是足少陰腎經的原穴,腎的情況可以在太溪穴處有所反應。
● 太溪穴
【定位與取穴】位于足內側,足內踝(高點)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即腳內踝后緣的凹陷中。取穴時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臥的姿勢,太溪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從內踝尖作垂線至足跟腱,連線中點即為此穴。
當腎虛的時候,身體的很多穴位可能會出現凹陷,其中最容易觀察到的、摸到的是太溪穴的凹陷。如果在太溪穴處看到或是觸及明顯的大坑就提示多半存在腎虛的問題了。如果穴位處比較平坦,還可以用手去摸一下,如果發現肌肉的軟硬程度和周圍的肌肉是一樣的,則提示不是腎虛問題;如果太溪穴肌肉明顯松軟可能暗示有腎虛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