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教育學院原院長

每四年一個周期的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評選獎勵,與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創建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示范區, 以及實驗區三年行動方案的申報、遴選與啟動,標志著“以評促建、以選促學、以獎促創、以勵促用”的激勵機制進一步完善與深入持續、提質增效運行。
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是植根于基層幼兒園、中小學育人實踐的沃土,在教育科學理論指導下,不斷創新實驗、反復研究驗證,從實踐中來,又回到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實踐中去,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積淀升華而形成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成果。一方面,教育教學成果的匯集,有利于上升為規律,提煉出原創性價值,促成質的飛躍;另一方面,成果的推廣應用,由點到面、由一校一地到多校多地、由典型性到普遍性,輻射、借鑒、移植到生根、開花、結果,有利于在更大范圍、更復雜環境得到科學實證與專業認同,進而形成示范性引領、研究性推廣、因地制宜對接、轉化應用與賦能增值,這無疑更加重要、更具難度也更有價值。
具有中國特色、氣派、風格的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的本土衍生、跨區實驗與大面積推廣應用,是行政主導、專業統整、區域聯動、團隊協作、互助共建的全新嘗試;國家級教學成果的“火種”點燃實驗區的行動必將形成基礎教育領域協同創新、共享發展的“星光燦爛、優教燎原”之勢。
啟動國家級教學基礎教育成果推廣應用示范區,為不同地區、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的廣大一線教師,與優質園校、名師專家直接建立起“綠色通道、無線鏈接”,在先進理念與行為跟進之間、學有榜樣與內化生成之間、反思改進與激勵評價之間、教師專業發展與學生全面成長之間,牽線搭橋、拓寬路徑、建立平臺,最終開啟教學改革創新的寬廣空間,營造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良好生態。
以清華附小為例,在“1+X 課程體系建構”獲得首屆成果獎的基礎上,結合建校100 周年的歷史積淀,開展“100+1、+2、+3……”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整體實驗,百年傳承,十年淬煉,形成了“成志教育:小學立德樹人的校本實踐”的新追求新奉獻,2018 年再度榮獲基礎教育國家級成果一等獎。特別是疫情突發后,這項成果在“停課不停學”的“大考”中交出了驕人的答卷——在中國教育電視臺、國家教育云平臺,該校教師385 人次直播《同上一堂課》1000余節,遠程收視在線學習達6.5 億人次。“成志教育”體現出時代性與創造性,獲得專業領域的高度贊譽、社會及家庭的廣泛好評。多地選擇這項成果組建實驗區,作為“十四五”教育教學整體改革的樣板和抓手,無疑將取其精華撬動本土化實驗的積極性創造力。
而有些獲獎成果,本身就是區域整體推進的成功范例。榮獲特等獎的“走向世界的中國數學教育——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改革的上海經驗”,在上海義務教育各類學校普遍運用,得到“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的驗證,還被英國等海外學科教學與教師培訓所引進。此次國內多地對接“上海經驗”建立實驗區,有利于結合國際推廣的背景經驗開展比較研究,以提高我國不同地區大面積推廣的績效。
正如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科技轉化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區域實驗推廣,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在中國大地基礎教育的廣闊場域,整體實施區域實驗行動,無疑是一次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全新嘗試。遵循大規模教育科學實驗與行動研究的規律,做好充分準備,尤為重要。
首先,為創建國家級教學成果推廣應用實驗區,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印發了《關于開展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設計了省、地市(縣)兩級申報書和評審標準;其次,獲獎單位重新編寫成果簡介,重點說明目標任務、過程方法、成效經驗和破解難題,并配制視頻展示;再次,通過基礎教育系統最大、最規范的學術研究權威機構中國教育學會,組織專家遴選一批最具實踐價值且操作性強的獲獎成果,撰寫“推介寄語”,促進基層學習普及,幫助各實驗區選準、選好借鑒的成果項目。最后,精心培育金色的種子,將未雨綢繆的先期準備,通過數字化加工、在線呈現、互聯網展播,吸引全國各地教育同仁的廣泛關注,其“海量”點擊觀看起到了學習先行的效果。
與此同時,各省認真部署,各實驗區敞開胸懷,各實驗園、校匯聚陽光、雨露、溫度、氛圍,營造孵化器、開墾實驗田。
以天津市申報的行動方案為例:其一,根據教育部推薦的成果目錄和本市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需要,選擇具有先導性與可操作性、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應用價值較大的11 個項目,制定好三年推廣應用工作方案;其二,在全市范圍選定基礎較好、科研水平較高的三個區,作為成果推廣應用實驗基地,確定參加實驗的學校、學科與教師;其三,將實驗項目設計成教學改革行動研究項目,設立研究課題,履行課題研究相關手續,實驗學校的教師和教科研專家一起總結實驗成果,將成果提煉為可推廣復制的教學方案并及時發布;其四,整合天津市教科院、相關高校和三個區教科研部門的專家力量,建立實驗區專家組,對實驗項目的選擇立項、過程研究、成果整理等環節進行指導。
在整體規范設計的基礎上,強調落實責任制。建立市教委分管副主任為組長的項目領導小組,市教委中小學處和三個實驗區教育局的一把手為副組長,組員為天津市教科院、三個實驗區教育局及教研部門領導。市教委與各實驗區簽署項目協議,設立項目專項經費,確保人力、物力、財力到位。建立重點項目任務臺帳,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責任人。全市統籌協調,形成部門協商、上下聯動、各方協同的工作推進機制。依據工作分工及時間表、任務圖,制訂配套措施,督導檢查落實。
向示范區推薦的國家級教學成果,每個項目從立項到結題,都歷時數年、歷盡磨練,多少次研討、實驗、論證,多少次挫折、糾錯、攀登,才收獲沉甸甸的果實。為做好推廣應用,實驗區的深度理解、二度加工、轉化創造,不可或缺。實驗區廣大教師的深度參與,既決定成果的“異地存活”,又關系成果在區域內的有效推廣。抓好關鍵骨干、典型事例,講好學習借鑒、應用轉化的故事,至關重要。
實驗區申報方案中自選的獲獎成果大致呈現三種對接樣式:
一是本省獲獎成果在本地區推廣實驗。這類情況在京、滬、江、浙等教育發達地區較為普遍。如北京市朝陽區實驗推廣“馬芯蘭小學數學教學法”,房山區繼續深化已實驗多年的吳正憲主持的“兒童數學教育的實踐探索”。由于土壤、氣候、環境相對適宜,加上“榜樣就在身邊”,實驗的區位優勢明顯,“比學趕超有我”的主體參與性強。但作為國家級成果推廣應用示范區,還應總結既往、銳意創新、有所作為。例如,通過區域整體推進大規模綜合性行動研究實驗,對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培訓”與“學科教研”,進行一次專題整合、跨界突破、迭代升級,注入新內涵、新要素、新舉措、新評價,形成示范性的成功經驗。
二是跨省擇優選項,成果異地移植,設立本省實驗區試點先行。這要求設計者準確把握所選成果的核心價值,契合實驗區的應用需求與推廣條件,實施方案做到整體化、操作性與轉化落地相統一,基于深入學習、深刻理解以推助深度借鑒、深耕厚植,營造“學中做、做中學、學以致用、做中轉化”的生動局面。
異地實驗可能遇到新挑戰、出現新變量,恰又能衍生新元素、豐盈新內涵。差異也是資源、差別成為動能、距離產生美,移植成果與實驗項目匯攏交融,使結盟的地區、結對的學校、結緣的同行伙伴優勢互補、學習互鑒、激活創造、合作分享、共建共贏。實驗區不妨“走出去、請進來”,選派骨干教師到獲獎單位跟崗學習,觀摩取經;邀請成果項目專家名師現場指導、演示操作、傳授方法;定期舉辦成果推廣應用展示交流,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活動,放大異地借鑒推廣的效應。
三是地處邊遠、資源匱乏、教育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優秀成果、優質資源的引進既是急需又存在接受的落差。因此,成果獲獎的發達地區、優質學校責無旁貸,應奉獻更多的智慧力量,反哺欠發達地區實現成果共享,讓自己創試的成功秘籍轉化為清澈甘泉,源源不斷流向實驗區,滋養一方沃土。“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以此調動邊遠薄弱地區教師的實驗熱情,讓他們擔當實驗的主角,共同構建生命成長、專業發展共同體。有關高校也可與邊遠地區結對幫扶,為實驗區提供“中轉、嫁接、催化”的專業服務。如西南大學對西藏地區實施幫扶,聚焦中小學數學學科教學,采用可復制、易操作、巧對接、好整合的流程導入方式,取得了幫在行動上、扶在項目中的實效。
審視實驗區行動方案,不同程度存在的如下問題,也須高度關注并切實加以改進。如對推廣成果學習不深、理解不透、把握不準,對本地區實驗的優勢、短板及如何與成果對接不清楚、不確切、不恰當。由此導致實驗目標偏離價值導向,急功近利尋求成果“高大上”,與本土實踐脫節;過程缺失,措施浮泛,任務與成效“兩張皮”。因此,實驗要始終把握好形與神、外顯與內涵、方法論與價值觀、親其師、效其法與悟其道的關系。以學習借鑒李吉林老師生前榮獲特等獎的“情境教育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為例,不僅仰慕妙趣橫生的情境教學所取得的成績,更要領悟其中凝聚的畢生心血與智慧,學習她的深邃思想、大愛情懷與大寫人格。同時,還要緊密結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等一系列文件精神的落實,全面推進實驗區的建設。
總之,學習發動,政策驅動,樣板帶動,多地互動,研訓聯動,互聯網大數據云平臺傳動,全國各地實驗區積極主動,重在行動,必將迎來基礎教育廣袤大地的百花綻放、春色滿園。
國家級教學成果的“火種”點燃實驗區的行動必將形成基礎教育領域協同創新、共享發展的“星光燦爛、優教燎原”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