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獲獎成果:“翱翔計劃”:人才培養方式創新的北京模式
基礎教育在人才培養中具有基礎性、奠基性作用,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基礎教育的首要任務是使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同時德智體美勞等全面協調發展,最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007 年,在推進高中課程改革的契機下,北京市率先在高中階段醞釀并實施讓學生“在科學家身邊成長”的“翱翔計劃”,開展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
2010 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對人才培養工作進行了總體部署,為落實國家人才發展戰略,《北京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對人才培養體制改革進行了全面規劃,提出“樹立系統培養觀念,推進小學、中學、大學有機銜接……學校與科研機構之間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種聯合培養方式,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制”的要求,并將“翱翔計劃”作為重點推進的工作之一。
“翱翔計劃”經過多年探索,以首都豐富的科技、文化、教育資源優勢為依托,通過打破體制壁壘、構建課程體系、探索評價方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橫向整合,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縱向銜接,整體推進人才培養創新的“北京模式”,并于2014 年獲得了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國際人才競爭日益加劇,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青少年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使命,需要我們繼續創新人才培養的機制體制,不斷探索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與模式,關注未來人才在今天的成長需求、核心素養培育和長遠發展。
站在新的起點上,“翱翔計劃”團隊在總結梳理、汲取經驗的基礎上,著眼首都教育發展未來,繼續遵循教育規律,尊重人才成長規律,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搭建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全社會共同參與,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大翱翔教育體系”,繼續探索北京市基礎教育階段人才培養方式創新的“北京模式”。
北京市以“翱翔計劃”為基礎,通過圍繞一個中心、堅持兩個根本、打造三支隊伍、推動四項創新、建設五類基地、開發六類資源、推進七項探索、抗疫八大舉措,久久為功,實現了基礎教育人才培養方式創新從“創新教育普及化”向“普通教育創新化”的新發展。

2014 年4 月24 日,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科學探秘”創新人才培養協作體成立。

2014 年6 月12 日,第六屆北京青少年翱翔科學論壇舉辦。

2015 年10 月31 日,北京市舉辦首屆青少年創意市集。
北京市基礎教育緊緊圍繞“人才培養方式創新”這一中心,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前提下,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課程體系、教育方式及手段、教育資源、教育管理體制、實踐環境等方面開展大量的創新探索,達到素質教育、能力教育、創新精神教育、個性教育相融合的、全面的人才發展目標。
一是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人才培養之本,在于立德鑄魂。在北京市基礎教育人才培養方式創新的探索與實踐過程中,特別注重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注重教育引導學生從自身做起、從點滴開始,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
二是立足“核心素養”的目標要求。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關鍵能力和完善人格。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這為北京市基礎教育人才培養方式創新指明了目標與方向。
一是組建了一支由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場館、博物館的各領域500余位專家(包括30 余位院士)組成的專家指導隊伍,根據專家團隊工作職能進一步細分為穩定的研究專家團隊、科技成果轉化專家團隊,以及開放的業務咨詢與評審專家團隊。
二是培養了一支由700 余位學科教師(包括60 余位特級教師)組成的骨干教師隊伍。引導教師開展基于創新人才培養實踐的行動研究和集中研修,實施讓教師在學員培養中成長、在課程開發中成長、在科研實踐中成長的“翱翔工程”。教師在高校、科研院所專家的引領下,積極開展自主科研,走出校園進行集中研修,實現了自身的專業發展。
三是形成了一支150 余人的志愿服務隊伍。這支團隊由各高校、科研院所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有著科技創新教育或經歷的大學生,以及有著豐富教育經驗的退休老教師等組成。
三支隊伍共同組成人才培養工作團隊,深度參與到北京市基礎教育階段人才培養方式創新的各個環節工作中。
1. 工作機制創新
一是推動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出臺政策文件,如市教委、市財政局聯合印發的《北京市基礎教育階段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管理辦法》(京教財〔2012〕36 號)等,為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政策支持與經費保障;二是研究制定了各項工作制度與方案,如歷年《北京市基礎教育階段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年度計劃》《“翱翔計劃”學員推選方案》《翱翔學員培養結業評價方案》等,規范工作流程,確保培養效果。
2. 培養方式創新
在采取市-區-校聯動的培養方式開展相關常態工作的基礎上,更是跨越常態,創新機制體制,超越各部門條塊分割的職能劃分,聯動不同行政部門和社會單位,跨學科、跨學段、跨部門、跨區域,協作支持和推進基礎教育階段創新人才培養,形成“生源基地-培養基地-實踐基地(高校、科研院所實驗室或研究機構)”共同承擔翱翔學員培養任務的“三校”管理機制和生源基地、培養基地、實踐基地指導教師共同指導學員的“三師”培養機制。
3. 教育方式創新

2016 年7 月11 日,第一屆北京市中小學“模擬政協”推進現場會召開。

2017 年1 月,北京市教委劉宇輝主任在市政協十二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的政務咨詢會上,接受師生代表咨詢。

2017 年4 月26 日,與遼寧省撫順市政協考察團隊交流創新人才培養工作。

2018 年11 月8 日,與重慶市創新人才培養團隊進行交流。

2019 年4 月30 日,“小雛鷹”為一帶一路發展建言。

2019 年6 月15 日,第十一屆北京青少年翱翔科學論壇上,學員與專家交流。
建設形成生源基地基礎性課程、培養基地過渡性課程、實踐基地熏陶體驗課程構成的“三類”課程機制;通過“雛鷹計劃”和“杏林春苗計劃”,對科技成果資源進行課程轉化,對博物館與科普場館資源進行教學化開發,不斷積累和豐富基礎教育階段創新人才培養的課程資源;在課程建設中,不斷強化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為中心,打造新鮮的、生動的課堂,開展更加接地氣、扎根生活的學習。
在線教育是教育模式的升級和創新,催生教育的新場景、新業態。積極探索“互聯網+教育”,為教育創新注入新動能。
4. 評價方式創新
翱翔學員培養探索形成了由發現階段的推選性評價、培養階段的過程性評價、結業階段的發展性評價構成的“三段”評價機制。在翱翔學員發現階段,通過“選、評、做”的翱翔學員推選模式,實現了基于“培養從推選開始”的理念,不斷激發學生的“自發現”,同伴的“互發現”,以及專家、老師的“助發現”。在培養階段,通過翱翔學員采用學員自評、同伴互評、導師評價、學校評價、學院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記錄翱翔學員成長全過程。在結業階段,依托北京青少年翱翔科學論壇,對學生的探究作品、匯報及答辯表現情況進行評價,在此基礎上形成學員探究作品評價報告。目前已直接培養了12 批3000 余名翱翔學員,形成了2411 份學生探究作品。
經過12 年的實踐探索,北京市目前確立了29 所培養基地、31 所課程基地、包括140 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0 余家實驗室的實踐基地、包括全市近200 所高中校的生源基地,以及包括全市300 余所中小學校及幼兒園的雛鷹基地。
在各自承擔人才培養方式創新不同工作職責的基礎上,各基地還結合本區域、本單位特色和實際情況,紛紛成立“創新人才培養協作體”,并通過制定協作體章程給予制度保障。目前,全市已成立59 個協作體,其中不僅有培養基地、課程基地、雛鷹基地等相關中小學校牽頭的協作體,還有區教委、區教研部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牽頭成立的協作體,通過不斷創新機制體制,凝聚社會各界力量,共同支持北京市基礎教育階段創新人才培養事業的開展。
探索教育領域的“供給側改革”,整合社會力量形成教育改革與發展統一戰線。通過開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場館與博物館、企業、教育系統重點實驗室、社會團體六類社會資源,開發、實施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構建無邊界、跨學科的開放性學習服務平臺,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與發展需求,鼓勵學生采取觀察實驗、合作探究等方式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007 年以來,北京市以“翱翔計劃”“雛鷹計劃”“青少年創新能力建設工程”為依托,主要從以下七個方面進行了人才培養方式創新的實踐探索:
1. 雛鷹建言行動
雛鷹建言行動源自教育教學的需求,中小學生從關注家庭、班級、學校等身邊的“小事”,逐步擴展到社區、社會乃至國家的“大事”,形成建設性表達。雛鷹建言行動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觀察思考、激發興趣,逐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截止2019 年底,共征集了來自全市中小學生的72850 余條建言。
2. 青少年“模擬政協”
“雛鷹建言”中有關社會建設與發展的優秀建言得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關注,推動形成了“模擬提案”,至今已有5200 余項“模擬提案”成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議案、提案素材,被帶上“兩會”。
3. 雛鷹愛心行動
引導中小學生在深入社會中體察社會責任,在服務社會中體驗人生價值,在基礎教育階段創新人才培養中切實培育擔當心、行動力和公益精神,推動中小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4. “小創客”培育

2019 年10 月22 日,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模擬政協舉行。

2019 年12 月27 日,前往河北省邯鄲市和大名縣,為教育干部和教師做“人才培養創新”報告。

2020 年4 月,線上舉辦北京青少年翱翔科學論壇,學員與專家通過視頻交流。
面向全體中小學生,以學生創造力發展為核心,激發學生興趣與潛能,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溝通能力,提高科學素養。
5. 現場教學
跨科整合、跨域培養、跨界支撐的現場教學實踐,它超越了政治、歷史、語文等單一學科的邊界,與學校課堂教學互聯互通,與報告講座、參觀走訪有機銜接,充分發揮了教育實踐的廣泛參與性和深刻影響性。學生及教師代表參與的“紀念五一口號”和“紀念新中國成立70 周年,新政協成立70 周年”等現場教學實踐,呈現了學生、教師、學校在現場教學實踐中思政課的教學思考和課程親歷者的感受,推動著“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變。
6. “科學探秘”奧林匹克
從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出發,由學生主動選擇適當的工具和材料,以尋求最佳解決方案為目的的探索性實踐活動,作為學生“創新體驗”的新模式,有助于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7. 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
立足北京市豐富的科技教育資源,構建無邊界、跨學科的開放學習服務平臺,為全市七、八年級學生提供優質、多元、豐富、生動的合作探究式實踐活動,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發展需求。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抓住這一特有的教育契機,推出“雛鷹宅家戰疫”,利用微信公眾號等多媒體信息技術,覆蓋大中小幼全學段,包括“抗疫有我、宅家學習、宅家勞動、宅家鍛煉、宅家探究、線上翱翔、創新探索、模擬政協”等八大舉措與抗疫精神教育交融契合,關注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成為創新思政教育新陣地。
北京市基礎教育階段人才培養方式創新不是教育系統自身就能夠實現的,必須依靠各部門的有力支持,市委組織部、市人才工作局、市專家聯誼會、市教委、市科委、市政協、市財政局、市科協、中關村管委會、國家標準委、市中醫管理局、市慈善基金會等諸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提供了多元支持,為北京市擴大基礎教育優質教育供給、實現跨部門合作培養創新人才,建立更加開放、創新的“大翱翔教育體系”奠定了寬厚的基礎。
近年來,北京市以“翱翔計劃”等項目為依托,在基礎教育階段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為使之變成能夠廣泛推動的機制,使教育供給側改革逐步由條塊分割轉向統籌實施,從擴大規模轉向提升內涵質量,特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營造有利于基礎教育階段創新人才成長的文化氛圍,優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社會環境。強化政府責任,充分發揮政府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主導地位,通過創新人才的多元培養方式、多元認定方式、多元評價方式以及多元教育資源提供,為創新人才成長創設寬松環境、和諧氛圍。
成立由黨政一把手和相關職能部門領導組成的創新人才培養領導委員會,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基礎教育階段創新人才培養工作。成立由教育、心理、科技等多領域專家組成的創新人才培養專家委員會,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全過程、全方位的專家指導。建立專門機構,具體負責基礎教育階段創新人才培養工作的推進與實施。同時實現大中小學教育一體化,建立人才成長檔案。
出臺創新人才培養政策,為基礎教育階段創新人才培養工作提供政策支撐。設立創新人才培養政府專項基金,為創新人才培養工作提供經費支撐。實施資源轉化工程,轉化科技、文化、社會等資源為創新人才培養資源,為基礎教育階段創新人才培養提供豐富資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