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杜穎 李宇宇 賀云娜

摘 要:從經濟學角度出發,以政府對失獨老人的物質援助與心理救助能力為變量構建預算約束線,以失獨者心理滿足效用為變量構建無差異曲線,根據兩者的位置關系探討物質援助與心理救助組合的最佳結合點,向政府提出可行性建議。同時,針對社會、社區、失獨老人三大主體提出參考性建議,即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社會組織為分支、失獨者自救為原點的宏觀、中觀、微觀三位一體的社會支持體系。
關鍵詞:失獨老人;無差異曲線;預算約束線;組合曲線
中圖分類號:C913.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30-0034-03
“失獨”是指由于疾病、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導致獨生子女家庭失去唯一子女。本文將失獨老人定義為獨生子女由于疾病、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原因死亡,且女性年齡為49歲以上無再生育能力的獨生子女父母。
一、調查對象與研究方法
以長沙市為調研區域,采用典型案例研究法,通過整群抽樣,從長沙市6個市轄區中抽取4個市轄區,再從4個市轄區中分別抽取3個社區作為樣本。采用橫斷面研究納入獨生子女家庭中子女因意外事故、疾病等原因亡故的老人,年齡界定在49歲以上,排除再次生育或進行收養以及依從性較差或違背調查原則的老人。利用改良量表與問卷,結合經濟學理論知識,運用無差異曲線與投入預算約束線組合曲線,主要向政府提出可行性建議,闡述政府該如何救助該群體;并根據社會、社區、失獨老人三大主體提出參考性建議,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社會組織為分支、失獨者自救為原點的宏觀中觀微觀三位一體的社會支持體系。
問卷分為基本信息和生活現狀兩部分,分別包括5、12個條目,涉及個人基本信息、家庭關系、經濟收入與支出狀況、生活環境、養老方式五個方面。運用此量表對失獨老人的基本信息進行收集,與量表結合進行典型案例分析。量表采用美國醫學局研究組(Medical Outcomes Study,MOS)研發的《SF-36健康測量量表》,從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精神健康、情感職能、活力、總體健康八大維度來描述個人的功能狀態。抽取相關條目,將《SF-36健康測量量表》進行簡化,內容主要包括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身體狀況、心理狀態、總體健康狀態。
二、長沙市失獨老人典型案例介紹
案例一
王某某,女,83歲,高校退休教師,大學學歷,睡眠質量差,患有關節炎、風濕、腰間盤突出。顧某,男,84歲,高校退休教師,大學學歷,聽力低下,精神狀態較差。2006年其子患肝癌去世,兒媳好賭,欠下巨額賭債后潛逃,目前仍由兩位老人償還。膝下有一孫子,出生時因臍帶纏繞導致腦部缺氧,智力低下。孫子為同性戀,結交一名男性好友,后長期遭受該男子的暴力行為,并被騙取大量錢財甚至房產?,F在兩位老人也要不時地接濟孫子,并同時面臨著銀行的催款、法院對房產的查封。
兩位老人早中伙食較隨意,每個月生活支出包括醫藥費1 500元左右,工資5 000元左右。每每提起兒子都情緒激動,小聲抽泣,調研過程中迫切將調研人員作為傾訴對象,內心壓抑難過。鄰居為年輕人,與其關系冷淡沒有共同語言,來往較少,朋友多為以前同事,是其首選救助者,平日娛樂活動僅與老伴打打牌、買菜、購物以及社區辦事。家中養了一只狗,在選擇養老模式,優先考慮家庭養老,并希望得到社會與鄰居的幫助。
案例二
楊某某,男,61歲,高中學歷,患有高血壓。女兒因吸毒死亡8年。再婚,生活節儉,住房一室兩廳,自營棋牌室,棋牌室主要是由妻子打理。另有養老保險救助,收入近3 000元,日常開支1 000元左右,醫藥費200元左右。與鄰友交好,是一名佛教徒。調研初始情緒穩定,開朗熱情,調研人員一提到女兒,老人即眼睛泛紅情緒激動開始哭泣有少許自卑抵觸情緒。
案例三
李某某,男,70歲,大學學歷,患有肺氣腫、肺結核、支氣管炎,血壓正常。2012年女兒患癌去世。當調研人員無意中提及時,李先生低頭沉默,其妻子即陷入悲傷哭泣:“女兒距今已經去世8年,心態已經從那時的絕望悲痛中脫離了出來?!庇幸煌鈱O,對外孫十分疼愛。生活狀態良好,李某某退休金收入大概3 000元,每月日常開銷2 000元,其中醫藥費1 000元。調研全程李先生使用家用吸氧機,說話行動困難,自訴社區活動舉辦較多,但因為自己患有疾病所以很少出門,與鄰居關系較好。傾向于采用家庭養老的方式。當調研人員離開時表現得極其不舍,內心孤獨渴望關懷。
案例四
潘某某,男,73歲,學歷高中,糖尿病28年。兒子因感情受挫自殺去世20多年。平?;顒虞^多,興趣愛好廣泛。老人長期需導尿管導尿,未允許調研人員進入家中。家庭收入來源為退休養老金,每月大概2 000—3 000元,其中醫藥支出400—500元,估計日常開支為1 500元以上,自訴病期檢查不便,對醫療服務改善有所期待。在養老模式上主要傾向于家庭養老,愿意向社區工作人員求助,但是對社區的活動氛圍等不太滿意。
三、長沙市失獨老人身心健康現狀
(一)心理健康水平
社會歸屬感缺乏。社會歸屬感是居民對所處周圍環境的情感聯系,社會化歸屬感越強的人越渴望融入所居住的社會。案例中王某某的生活狀態差,平日娛樂活動僅與老伴打牌、買菜、購物以及社區辦事。楊某某失去女兒后開始信佛,想借助宗教找到新的精神寄托,不太愿意與外界進行交流,棋牌室主要是由妻子打理。受訪者的描述和行為中皆體現出孤獨、自我特殊化、逃避自卑等心理特點即極其缺乏社會歸屬感。同時,調研人員通過對長沙市部分社區、各社會志愿服務機構進行走訪了解到,目前的社區多以節日送關懷、每年定期免費體檢、社區娛樂活動等方式關懷失獨群體,但活動舉辦少、宣傳力度不足、對失獨群體的適應性不強,失獨老人群體中選擇以社區為充實生活的方式的人群占極少數。失獨老人缺乏融入周圍環境的有效途徑。
創傷后應激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又叫延遲性心因性反應,是指對創傷等嚴重應激因素的一種異常的精神反應。它是一種延遲性、持續性的心身疾病。是由于受到異乎尋常的威脅性、災難性心理創傷導致延遲出現和長期持續的心理障礙[1]。當調研人員提到子女時,受訪者皆有較大的情緒波動。王某某提到兒子時情緒激動,小聲抽泣。調研人員一提到女兒,楊某某即眼睛泛紅情緒激動開始哭泣有少許自卑抵觸情緒。當調研人員無意中提及李某某子女時,李某某低頭沉默,而妻子大聲哭泣。
受訪者多年來悲痛心理極其壓抑,對失獨有關言語等相當敏感。目前長沙市有上百所心理服務機構,而大部分失獨老人群體不主動甚至刻意逃避心理治療,使得心理服務單位形同虛設。針對失獨老人特殊心理的治療手段還較欠缺。
(二)身體健康水平
疾病折磨。老年人生理機能隨著年齡退化,本就是疾病高發人群,對于失獨老人而言,喪子之痛所帶來的精神壓力與絕望情緒更是增加了他們疾病發生的概率。調研人員從失獨者組織“長沙市YGTS志愿者服務中心”中獲得的信息得出,該組織中90%的成員年齡在60歲左右,其中將近50%的人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等老年慢性疾病,超過40%的人表示自己承受不了喪子之痛而感到巨大的精神壓力。失獨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疾病,巨大的精神壓力使他們變得消極、頹廢、自責,并普遍出現了飲食不規律、失眠等作息問題,進而導致體質下降,身體健康出現問題[2]。
醫療護理不足。我國目前普遍采用的養老模式是家庭養老,當老人出現身體不適等突發意外情況時,子女一般會在第一時間察覺并進行護理或第一時間送往醫院進行救助。但是失去子女的老人無法享受到子女的悉心照料,甚至這些失獨老人不能自行前往醫院。案例中的王某某表示,她最擔心的是突然發病無人發現錯過治療時間或是老伴走后進醫院治療時沒有家屬簽字的問題。我國在關于失獨老人的救助政策中少有甚至沒有提及失獨老人的醫療護理問題,失獨老人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不同于其他老人,他們在醫療護理方面存在極大的劣勢。
四、基于無差異曲線與預算約束線的分析
本文從經濟學角度出發,以政府對失獨老人的物質援助與心理救助能力為變量構建預算約束線,以失獨者心理滿足效用為變量構建無差異曲線,根據兩者的位置關系探討物質援助與心理救助組合的最佳結合點。假設失獨老人從全部救助中獲得效用,則其效用函數為Ux=U(Hh,Hp,Ui),Ux表示總效用,ZHh表示失獨老人從物質救助中獲得的效用,ZHp表示失獨老人從心理救助中獲得的效用,Ui表示失獨老人的滿足感。U與Ui呈正相關。
投入預算約束線為Hh+Hp=H。上圖表示失獨老人的無差異曲線和投入預算約束線的組合,以O為原點,縱軸表示失獨老人所獲得的心理方面的援助Hp,橫軸表示失獨老人所獲得的物質方面的援助Hh,U1、U2為兩條效用無差異曲線,其中就效用水平而言,U1>U2。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工作的完善,政府與社會日漸重視該群體。各地政府根據本地物價消費水平、住房標準、醫療費收費標準等養老生活費用,制定適用本地實際情況的經濟救助標準,并頒布相應的政策法規[3]。2008年,國家開始實施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扶助制度。2017年湖南省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政策中規定,規定獨生子女死亡家庭父母每人每年最低標準4 680元,獨生子女傷殘家庭父母每人每年最低標準3 840元,各市縣根據具體財政情況有所差別。由上頁圖可知,效用曲線為U1,AB與U1的切點即M(X1,I1)為投入的最佳組合點,其中X1為政府對失獨老人的物質補助,I1表示政府對失獨老人的心理補助。因此,失獨老人對該補助組合較滿意,此時在U1的水平上實現效用最大化。
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構建完善的失獨者扶助制度,政府對失獨家庭的物質救助、對保障他們的晚年生活,杯水車薪。在調研中可以發現,失獨家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心理情感的危機。獨生子女家庭具有高度的內源性與外源性風險,因此失獨家庭并不是“貧困家庭”,而是“痛苦家庭”。政府對該群體的物質補助投入相對降低(即沒有隨物價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此時效用開始下降,降至U2。
當失獨老人的總效用水平降至U2時,無差異曲線U2與預算約束線AB出現兩個交點,說明AB的投入配置沒有實現效用最大化。理論上講,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應重新配置政府對失獨老人的投入以實現U2的效用最大化,即將投入預算約束線由AB 降低至AD。但是作為一個負責的政府,人民的利益是最終歸宿,不僅要保障其基本生活,更要幫助這些老人重新找回自信與尊嚴。因此,不能按照理論原則所顯示的,將投入的預算約束線由AB降至AD。
由圖可知,總效用從U2重新提高至U1,新的預算約束線即補償約束線CD與U1的交點N(X2.I2)為效用最大化點。即必須重視對失獨老人心理方面的支持與引導,不僅僅是給這些老人物質補助,更要與他們平等地對話,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考慮,讓失獨老人感到自己被接納與尊重,并為社會所被拋棄。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政府社會應該加大對其心理方面的救助。政府的投入無差異曲線用CD表示,此曲線的含義是政府在一定時期內的社會補助投入。效用的預算約束線的位置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不斷地變化著。此曲線上的任意點表示的效用是相同的,可以通過不同的救助組合達到。其中,N(X2,I2)是最佳投入配置組合點。
五、解除長沙市失獨老人困境的其他對策與建議
第一,以社會為支持主體,完善失獨老人生活保障。社會對失獨老人的扶助應當覆蓋資金、人員、心理服務等方面,主要涉及社會組織、民間養老機構等主體。社會組織可組織社會工作者參與關愛失獨老人的志愿活動中,提高服務的專業性與志愿隊伍的整體素質,如聘請心理咨詢師,加強對失獨老人的情感干預,幫助失獨老人走出心理困境;組織失獨者參與文體活動或培養一項興趣技能,幫助他們重新獲取自我認同感。也可通過整合多渠道的資源,擴大社會支持來幫助失獨老人,如吸納社會企業或民眾的捐款、投資,為政府減輕經濟負擔;組織經濟、養老、醫療、心理等多個領域的專家,構建一套可行性強、專業水平高的志愿者隊伍。
第二,以社區為場域主體,營造有利的外部環境。滕尼斯將共同體定義為基于自然、歷史及思想的聯合體。社區(community)是地緣意義上的共同體,是社會有機體最基本的內容,也是激發社區自助與互助的重要平臺[4]。首先,社區工作人員應發揮地緣上的優勢,充分發揮社區的功能。為失獨老人提供入戶幫助,提供助餐、助潔、助浴、助行、助醫等生活照料服務,經常探視以減少他們的孤獨感,給予更多的精神撫慰,增加歸屬感;鼓勵鄰里之間相互幫助,通過鄰里互助對社區服務進行有效補充,建立充滿人文關懷的支持體系。其次,社區應當建立完善的醫療救助服務。為失獨老人提供養護、保健、醫療、緊急救助等基本醫療服務,建立一套醫療應急救護系統;聯合一定范圍內二級以上的醫院或其他醫療機構,對失獨老人定期進行免費的身體檢查,當老人發生緊急狀況時,及時聯系這些醫院。同時,社區也可為失獨老人提供居家養老,通過與社會組織或個人達成協議,吸納社會投資,建立失獨者活動機構,配備專業的社工團隊與醫療團隊,開展“一對一”的心理救助,排解失獨者心理壓力,保障該群體的生理健康。
第三,以失獨老人為自救主體,形成失獨老人互助機制。失獨老人大多缺乏自我認同感,內心自我否定強烈,自卑、孤獨、脆弱、失落、苦悶是其心理常態,同時他們的警惕性很高,不愿意與外人進行過多的溝通。失獨者有著共同的不幸遭遇,對他們來說,內部成員之間的交流會更加有共鳴,溝通更加順暢,心靈自然更加貼近。對失獨者的救助應根據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的原則,實施差別救助。
參考文獻:
[1] ?李銳.創傷后應激障礙與心理健康及應對方式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4):501-503.
[2] ?楊勇剛,等.快速老齡化背景下失獨老人養老風險化解機制——基于對河北省保定市的調研[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101-103.
[3] ?任慧霞,李紅艷.中國失獨者養老困境及對策[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8,(4):1778-1780.
[4] ?肖云,楊光輝.優勢視角下失獨老人的養老困境及相應對策[J].人口與發展,2014,(1):110.
收稿日期:2020-04-16
基金項目:2019年度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1715)
作者簡介:張穎(1999-),女,湖南長沙人,學生,從事公共事業管理研究;通訊作者:杜穎(1979-),女,吉林白城人,副教授,從事衛生經濟與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