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暄 張曉光
摘 要:“百萬戶移民計劃”是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東北地區(qū)推行的大規(guī)模移民的侵略政策,于1937年正式實施。試圖以此轉嫁日本國內的政治經濟危機,鞏固和加強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統(tǒng)治,從而達到永久占領的目的。日本通過移民對東北地區(qū)農民實行殘酷的政治剝削與壓迫,給東北地區(qū)農民的生產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痛苦,對農民造成了嚴重的精神迫害,是許多東北地區(qū)農民至今難以忘懷的悲痛與噩夢。
關鍵詞:日本“百萬戶移民計劃”;東北地區(qū);影響
中圖分類號:K31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30-0039-03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qū)挑起了戰(zhàn)火,蓄謀制造了柳條溝事件,很快日本就徹底侵占了當時中國的東北地區(qū),并開始妄圖對全中國進行大規(guī)模的侵占。但是,日本的土地狹小,資源及其裝備十分匱乏。所以,為了盡量避免戰(zhàn)線時間過長,后方的物資不能及時地補充而導致戰(zhàn)機延誤,日本政府先在中國東北地區(qū)建立了以溥儀為帝的一個偽滿洲國傀儡政權,妄圖用以華制華的政治手段對中國東北地區(qū)進行大規(guī)模的侵略。日本殖民者動用軍事力量全面殖民統(tǒng)治中國東北地區(qū),開始對東北地區(qū)進行大規(guī)模移民侵略。日本政府于1936年最終確定對東北各地區(qū)進行永久侵略的移民政策,即“百萬戶移民計劃”。日本政府妄圖用百萬戶移民計劃作為政治手段,徹底改變中國東北地區(qū)的民族文化構成,營造出日本人在中國東北地區(qū)巨大的人口和經濟優(yōu)勢,最終使中國東北地區(qū)的所有國土徹底歸當時日本政府所有。
一、日本“百萬戶移民計劃”政策
(一)政策出臺的目的
日本侵略者在偽滿初期實行的“試驗移民”為其積累了一定的移民經驗,并十分認可該政策的可行性。日本利用移民對東北實施侵略的主要目的,是要在東北地區(qū)組成由日本移民為主要構成部分移民團,目的是監(jiān)督當地農民,同時起到鎮(zhèn)壓的效果。帝國主義一貫使用移民的手段來進行侵略擴張,這是其對海外殖民地控制和掠奪的主要形式之一。日本殖民者自日俄戰(zhàn)爭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落幕,移民侵略政策的進行從未間斷,數十萬日本移民被源源不斷地送進東北地區(qū)。最開始只是“試點移民”,后來開始輸送“武裝移民”,最后“大量移民”到來。1936年日本舉行了“第二次移民會議”,會議通過《20年百萬戶移民計劃》,標志著日本侵略者的20年移民計劃徹底成型。
(二)政策的主要內容
1937年開始,日本計劃將在未來的20年之內向東北地區(qū)入殖100萬戶移民,是一個移民數接近500萬人的數目龐大的移民侵略政策。政策包括四期移民,每一期的移民輸送時間是5年。日本侵略者打算在第一階段,20萬移民被殖民;第二階段,20萬移民被殖民;第三階段,30萬移民被殖民;第四階段,40萬移民被殖民。日本移民者將輸入移民分成兩種,分別是“農業(yè)集團移民”和“自由移民”。其中,“自由移民”又被劃分成兩種,分別是“農業(yè)自由移民”和“其他移民”。
日本移民者為“農業(yè)集團移民”選擇寬裕的移住地,目的是在旁邊安插“自由移民”,最終滿足日本侵略者想讓日本移民成為村落中堅力量的局面。“農業(yè)集團移民”嚴格規(guī)定戶數,每200—300戶移民組成一個移民村。出于共同構成移民村的目的,“農業(yè)自由移民”則搬到靠近集團移民的村。同時日本殖民者規(guī)定入職移民要積極利用已有的公共設施,不再另修新的基礎設施。其他移民戶,是農業(yè)移民的勞動力補充力量,以及某些統(tǒng)治組織送出的商業(yè)及其他勞務移民。
二、日本向東北地區(qū)的移民侵略——以三江平原為例
(一)三江平原的優(yōu)越自然條件
三江平原耕地面積廣闊,耕地面積大約有1 700萬公頃,是我國總耕地面積11 500萬公頃的14%。同時,三江平原擁有世界第一的黑土地。除此之外,還有1 600萬公頃的土地,其中濕地占比87.5%、山地占比12.5%。三江平原之所以是東北地區(qū)最適宜耕種的農業(yè)土地,是因為其大部分耕地都是經過河流得沖擊而逐漸形成的。此地的地勢較為平坦,周邊的河流小溪可以提供土壤所需要的水源。土壤性佳,有機質含量多,土壤肥力高。
三江平原地處三條大江的匯合之處,地勢平坦,降水豐富,從而眾多的水域一點點匯集,形成了面積龐大的集水區(qū)。這個地區(qū)不只有三大水系,還有大小河流190多條。其中,面積超過500平方公里的河流便有24條。與此同時,位于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的三江平原,夏季在東太平洋的影響下,天氣溫熱,降雨豐沛,有利于農作物的培植。位于三江平原的佳木斯市,年均降水量511毫米,63%是夏季降雨,也正是該地需要豐沛降水時。在偽滿時期的東北境內,三江平原具有明顯的農業(yè)生產優(yōu)勢。三江平原位于中蘇邊界,有利于日本移民守護防衛(wèi)邊界地區(qū),并且還能定時將三江平原產出的優(yōu)質農產品運輸給日本。
(二)1937年日本向三江平原入殖移民
由于日本的國土面積小,資源短缺,對中國東北實現了全境占領并扶植建立了偽滿洲國后,以人口問題作為緣由,第一個日本移民輸送地被定在了佳木斯。試驗移民、武裝移民成功入殖三江平原,為日本侵略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日本對向中國東北移民實業(yè)充滿了信心,同時為“百萬戶移民計劃”的后續(xù)推行提供了前提經驗。“百萬戶移民計劃”是日本“七大國策”之一,是日本民族的一次重大的移動遷徙,是其想要培養(yǎng)樹立大陸長期建設的根基政策。同時,日本想要借著移民霸占整個東北地區(qū),從而進一步吞下整個中國的險惡用心也逐漸暴露出來。
1937年,日本正式開啟了大批入殖移民的侵略活動,按照此前關東軍的移民計劃,移民用地的預定區(qū)域總計1 000萬町步,其中三江平原占300萬町步。龐大的移民計劃中,三江平原是移民占地數最多的地區(qū),預定區(qū)域就占比30%。1937年日本將向三江平原輸送移民6 000戶,其中“農民集團移民”有5 000戶,“自由移民”有1 000戶。導致三江平原的人口數量迅速上升,新增人口75 204人,其中佳木斯入殖移民人口就占有10 800人,這是日本向三江平原移民史上的一個高峰期。日本20年之內向東北地區(qū)入殖500萬名移民的計劃,不只是想要侵占大量土地,更是想要改變東北人口的構成。20年后的東北地區(qū),算上日本侵略者入殖移民的數量,以及移民自然繁殖的人數,總人口占東北地區(qū)總人口的20%。由此看來,日本分明就是想通過輸送移民的手段來調整東北人口的組成模式,以便于日本侵略者一步步地擴張,最后永久占領東北地區(qū)。
(三)1937—1941年日本向三江平原入殖移民
日本入殖東北地區(qū)的移民開拓團有三種,分別是“集團開拓團”“集合開拓團”“分散開拓團”。第一種,移民占移民計劃中主體地位,在“百萬戶移民計劃”中稱為甲種移民。由政府直接管理安排,并享受豐厚的移民補助。第二種,移民在“百萬戶移民計劃”中稱為乙種移民。較之第一種規(guī)模要小很多,拿到的日本政府給的少量的補助,再由民間的組織機構選人先送去移入地偵查,偵查結果滿意的話就開始輸送移民。第三種,移民是日本民間自己組織的小規(guī)模移民,都被安排與中國原住民住在一起。
日本移民者出于軍事和安全保障,日本移民都被輸送到了中蘇的邊界區(qū)域。后幾次日本輸送的移民都被安排在了三江平原的佳木斯市。這樣不僅可以防止東北農民起義反對日本殖民統(tǒng)治,也能達到軍事防衛(wèi)保護目的。直到1941年,日本“百萬戶移民計劃”的6次輸送,入殖了402個開拓團,居民4.9萬戶,事實上并沒有達到10萬移民的目標。日本侵略者入殖三江平原的移民人數多達23 086人,遠超移民人數15 745人、位居第二名的濱江省。
(四)1942年以后日本向三江平原入殖移民
日本想要利用移民,加快掠奪東北地區(qū)的糧食和工業(yè)生產原料。該計劃的目標是“五年之內入殖移民22萬戶,為此共需要500萬町步土地”。這一時期,日本仍然將三江平原作為入殖移民的重點區(qū)域。入殖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樺川、寶清、湯原、通河、方正、富錦各縣。1942年按計劃應該入殖移民1.3萬戶,義勇隊開拓民1.05萬戶,合計2.35萬戶。日本這個時候正忙于太平洋戰(zhàn)爭,所以對東北地區(qū)的移民事業(yè)暫時無暇分身。同時,戰(zhàn)爭一點點擴大導致日本兵源數量不夠,很多青年被迫入伍參軍。日本在1942年只輸送了移民1.3萬戶,連計劃里移民數量的一半都沒達到。1943年,實際移民數量進一步減少,僅有2 895戶。
由此可以看出,1944年太平洋戰(zhàn)爭結束之前,日本是無力保證其百萬戶移民計劃順利進行的,日本在太平洋戰(zhàn)爭里屢屢受挫最終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這便意味著日本侵略者經營多年的“百萬戶移民計劃”也隨之破產。
三、日本“百萬戶移民計劃”政策對東北地區(qū)的影響
(一)對東北農業(yè)的影響
偽滿統(tǒng)治時期,三江平原人口有80%以上都是農民,農業(yè)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最基礎生產部門。“百萬戶移民計劃”使得三江平原地區(qū)農民受到殘酷的壓榨,農業(yè)也隨之受到了殘酷的掠奪。“九·一八事變”以來,日本侵占三江平原地區(qū),其中富錦市的農產品的產量較之前的產量減少了20%,農民幾乎無糧食可吃,這種現象不占少數,是東北農村里基本家家戶戶都存在的現象。日本侵略者控制著東北農村農產品原料的生產,實行“統(tǒng)治貿易”,不允許農民自由生產,必須由日本侵略者統(tǒng)一管理。日本侵略者將東北農民生產出的原料源源不斷運送到日本,為日本提供了便宜又穩(wěn)定的原料來源,促進日本的發(fā)展,卻對東北農民進行慘無人道的壓迫和剝削。
土地是農民的基本生活資料,日本殖民者移民入境東北地區(qū)的同時,奪走了大量的東北良田。搶奪土地就是一步步地要讓農民失去生活保障。當時東北地區(qū)主要種植高粱、谷子、大豆還有玉米。在同樣的耕種面積下,大豆的產量是最高的居于首位,遠高于高粱和玉米。日本移民到來之前的5年,大豆每年的平均產量為4 930 000噸,到來之后每一年均較之前不同程度的減少,1937年農產品減產16.2%,減產原因可能包括一些大自然原因,但是日本殖民者的農產品生產壟斷才是造成農產品產量銳減的根本原因。日本將農產品商品化,用空頭股票收購農產品,同時壓迫農民并控制農產品價格,最終導致大豆的價格暴跌。因為大豆的種植量和產量是最高的,這就使得東北的農民辛苦耕作一年不僅不能豐收圓滿,還要背負債務,自己生活更是慘淡不堪。
(二)對東北林業(yè)的影響
東北地區(qū)大約有6 400萬公頃的森林資源,占比總土地面積的10%。東北森林資源都分布在東北地區(qū)的東北部和北部,分別是長白山至松花江和東部邊界的山區(qū)、小興安嶺至松花江和黑龍江的山區(qū)和大興安嶺的山區(qū)。第一地帶開發(fā)最早,因為開發(fā)過度嚴重變形,森林資源枯竭。第三地帶開發(fā)晚了許多,盡管資源廣闊,但因為交通不夠發(fā)達,只有一小部分得到了發(fā)展。三江平原屬于第二帶地帶,1937年才開始開發(fā)。
隨著日本侵略者的大量入侵,三江平原的林業(yè)受到嚴重的破壞,森林遭到嚴重的損害。當時日本人為鎮(zhèn)壓農民的反日聯合活動,砍光了交通要道周圍的樹木。冬天,日本人逼迫農民進入森林砍伐樹木,用來修建宅院和衙署,導致大量的森林受到破壞。然而,所砍伐的樹木并未全部投入利用,使得大量的原始森林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甚至使得很多的珍貴樹種、物種絕跡,本茂密繁盛的森林變成了荒山野嶺。水土生態(tài)陷入惡性循環(huán),也給三江平原的農業(yè)發(fā)展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傷害。
(三)對東北地區(qū)農民及其生活的影響
日本殖民者掠奪來的農業(yè)用地,絕大部分都分給了日本移民。其拿到土地后并沒有自行耕種或經營,而是雇傭當地的中國農民來耕種,讓自己變成地主和富農,坐享其成。侵占最多土地的“滿洲拓殖公社”讓失去土地的中國農民租賃其掠奪來的土地,淪為其佃農的同時還要求其上繳租金。當時在依蘭縣的日本千鎮(zhèn)村的移民區(qū),上萬的農民失去土地。日本侵略者對農民土地的殘酷掠奪,使得三江平原的農民失去了土地,導致最終無奈破產。農民們最后只能出賣體力成為日本移民的佃農,來勉強維持生計。
日本移民政策是武裝移民,日本移民拿著軍用刺刀來威脅、欺壓中國百姓,無惡不作。日本的這一大規(guī)模移民給中國農民帶來了空前未有的災難。日本殖民者的14年鴉片毒害政策,使得中國東北地區(qū)無數的健康農民,最終淪為了鴉片和嗎啡的中毒者。農民遭受巨大損失,疾病死亡者無數。煙毒泛濫也使很多農民陷入貧病墮落的深淵。日本帝國主義利用卑劣的政治經濟手段從東北地區(qū)農民手中搶奪土地,大量的農民被迫喪失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和家園,流離失所,最后被迫背井離鄉(xiāng)。并通過移民政策對東北地區(qū)農民實行殘酷政治剝削與瘋狂的壓迫,使得東北地區(qū)農民的生產生活增添了更多痛苦,對農民造成了嚴重的精神迫害,是許多東北地區(qū)農民至今難以忘懷的悲痛與噩夢。
參考文獻:
[1] ?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滿洲年鑒[G].滿洲日日新聞社,昭和十三年.
[2] ?王勝今.偽滿時期中國東北地區(qū)移民研究:兼論日本帝國主義實施的移民侵略[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3] ?東北物資調解委員會.東北經濟小叢書 農產(生產篇)[G].東北農業(yè)概要,1947.
[4] ?佳木斯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佳木斯市志:上卷[G].1996.
[5] ?中央檔案館,等.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東北經濟掠奪[M].北京:中央書局,1991.
[6] ?李作權.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東北比的移民侵略 偽滿史料叢書——經濟掠奪[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7] ?偽滿通信社政治部.滿洲經濟十年史[M].偽滿通信社,1942.
收稿日期:2020-04-16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日本‘百萬戶移民計劃對三江平原的農業(yè)掠奪研究”(201910222076)
作者簡介:周小暄(1999-),女,黑龍江雞西人,學生,從事歷史學與地方史研究;張曉光(1977-),女,黑龍江綏濱人,講師,碩士,從事黑龍江地方史與少數民族女性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