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一把充滿魅力的尺子,空間也是。
所謂境界、格局,就是這兩把尺子的能力體現。尺度越小,越能從細處著手,見微知著。尺度越大,越能看人力所不能及,籌謀千里。可惜這種使用方法,恰恰超出了我們對手中這兩把尺子的理解。
企業家都希望能預見未來,特別是在經歷了2020年這樣一場“不確定”之后,我們更加渴望看清未來。但如果能拉長時間的尺度,你發現未來無需預測,一定是危與機相互交替,一定是充滿看不見的不確定性。好的企業家不是有能力去看清不確定的未來,而是能找到當下確定會發生在未來的趨勢。
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不會變。
如果只看當下的2020年、2021年,也許我們會憂心世界格局再次被割成無數碎片。但未來10年、20年,經濟和技術一定會裹挾著這些碎片,再次連成一體,全球化的程度只會更深、更廣。你對將要或者已經布局的海外業務,價值的判斷是否也會不同。
新科技對經濟變革的推動不會變。
每一輪科技革命都伴隨著顛覆式創新,從主流企業看不上的市場狂飆猛長。不要被“互聯網+”這樣的詞匯給蒙蔽了,等待“新科技+”。新科技要加的,從來都是產業,而不是產業中的某一家企業。如果不能投身趨勢,你面對的將是新科技革命,而不是“新科技+”。
中國消費市場的增長不會變。
盡管“消費降級”“消費分級”不絕于耳,但未來的主流趨勢依然是“消費升級”。疫情之下,今年“雙11”全網交易額接近8600億元,可見中國消費市場的潛力和韌性。海淘、代購的興起,背后就是產能過剩到品質升級的發展路徑。
把握住了不變的東西,才能找到面對變化時的篤定感。
2020年收關,你一定留下了不甘和遺憾,但從更長的時間和空間維度來看,一時的不甘并不重要,一城一地的得失也不重要,關鍵是你能否能在更大的時間戰場、空間戰場上維持住勝利的勢頭。
2021年開啟,你一定充滿了期盼和躊躇,我們從未經歷過如此長期而大規模的不確定,我們一邊期盼用2021年填補過去一年的遺憾,一邊又躊躇于同樣不確定的新一年。其實回看每一家成功企業,似乎都擁有一條平滑向上的曲線,但如果拉近到某一年、某個小市場,每一家企業的增長曲線同樣是充滿了起伏與波折。
中國企業過去打的都是順風戰,戰必勝、攻必克,習慣了人人都是銷售冠軍,年年超額完成任務;但現在我們打的是拉鋸戰,要的是戰略目標的達成,而不是某一局、某一場的勝利。
打順風戰時,企業家可以是“勇士”,雖千萬人吾往矣,帶起一只戰無不勝的鐵軍。
打拉鋸戰時,好的企業家應該是“謀士”,維持整體的勝勢比贏得某幾場勝利更為重要。
對企業而言,這個勢是未來趨勢,是組織勢能。是團隊氣勢。
對戰爭而言,先求勝而后求戰。
對企業而言,先求勢而后求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