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
解讀未來5到15年政府會采取哪些改革措施來應對挑戰。
十九屆五中全會剛剛結束,中共中央委員會首次采用記者招待會的形式發布全會的公報。這次全會是為我國“十四五”規劃奠定基礎、指明方向的會議,全會公報非常全面細致。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間點和過去的多次“五年規劃”都不同,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國也相應提出了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如何理解雙循環,特別是如何理解國內大循環,涉及到幾乎每一家中國企業。
未來5到15年我國經濟將主要在4個方面進行轉型:
轉型一:關鍵領域的技術自主
關鍵領域的技術自主其實過去也提過,但是沒有這次提得這么明確。五中全會公報里關于技術自主的提法出現的頻率相當高。
高科技方面我們一定要努力實現技術自主,特別是芯片領域,因為這是未來整個高科技產業的基礎之一。
關鍵領域的技術自主,一定要以企業為主,把創新交給企業,政府真正要做好的是保持市場競爭的公平。我國在這方面的地區差異比較大,中國有極多的開發區,但縣級、市級、省級、國家級,所享受的政策大不相同。比如上海的張江開發區是國家層面的,政策非常優惠;但蘇州是地級市,它的開發區沒有那么高的行政層次,也就沒有那么多的優惠政策,這就造成了競爭的不公平。所以,我認為內循環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是政府要把競爭場地抹平,讓大家公平競爭。
轉型二:新型城市化
我國過去這些年城市化的力度非常大,現在有6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是我國城市化有2個問題:一是質量不高,二是集中度不夠。
城市化質量不高的一個體現是戶籍制度。我國城市化率62%,但和世界相比仍較低。當日本和韓國的人均收入水平與我國目前水平相當時,他們的城市化率已達到75%。我想,我們大概應該實行一個漸進的改革,用居住證制度來代替戶籍制度。
我國城市化的另一個問題是人口集中度不夠。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的陸銘教授認為未來城市化會向少數區域集中,包括珠三角、長三角、以武漢為中心的長江中游地區等'到2035年這些城市群可能會集中我國60%~70%的人口。了解這一點對于我們理解中國經濟未來的增長點,以及理解房價都會有幫助。
轉型三: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問題涉及多個方面,一方面是城鄉一體化,另一方面是社保一體化。
五中全會公報里專門有一條是美好鄉村建設,其關鍵在于提供公共品。社保一體化方面,五中全會公報非常明確地提出要應對老齡化趨勢。所謂未富先老本來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從消費角度來說,意味著還有潛力提升消費。
轉型四:綠色經濟
一方面是重啟碳交易。重啟碳交易之后要每年分解排放指標。
另一方面是收碳稅。對于那些能源利用率比較低的企業,收碳稅會使負擔加重,需要提前思考轉型的途徑,因為綠色經濟是必然趨勢。
還有一個重點是綠色金融。最近中國人民銀行和幾個監管部門聯合出臺了促進綠色金融的文件,要以金融的手段來指引投資的方向。
總的來說,未來5到15年,經濟增長的目標會越來越淡化,經濟增長的質量,特別是綠色發展會越來越成為政府工作的一個重點。在社會發展方面,政府會投入更大的精力來推動新型城市化,以及社保等公共服務的全國化。
編輯:朱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