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榮茂
關鍵詞傳統節日習俗 基層社會治理 功能 閩臺
我國福建與臺灣地區,簡稱閩臺,隔一海峽,一脈相承。閩臺之間地緣近、史緣久、血緣親、語緣通、商緣深。從民間傳統節日看,閩臺沿襲了大部分漢文化遺風,在節日時令、內容、形式上,都呈現出相同或相近的特征。閩臺傳統節日習俗是在中國古代的陰陽合歷的節令歷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歲時”是歷法年月日和節氣時令結合起來而構成的,它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計量較長的時間間隔,判斷氣候的變化,預示季節來臨的法則,以便人們安排生活、記錄歷史。通過考察閩臺傳統節日習俗,我們能夠發現傳統節日習俗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意義,彰顯中華優秀傳統節日文化的當代價值。
一、作為共同體精神的傳統節日習俗
閩臺傳統節日習俗包括民間歲時節日習俗、生產生活節日習俗、民間祭祀節日習俗和宗教節日習俗等,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經過當地老百姓長期的日產生活實踐,閩臺傳統節日習俗日益顯現出一種共同體精神。根據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的觀點,共同體是在長期社會進程中,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社會結構里的人們所形成的人際關系結構,它具體展現為產生一種共有的精神特質。何為共有的精神特質?受韋伯“理想類型”研究方法論的影響,滕尼斯將共同體和社會當作兩種具有明顯差異的結構形態進行比較,這種共同體由家庭、鄰里和相類似的初級群體組成,在血緣、地緣和文化所構成初級群體,人們共同長久地生活,相互之間的關系親密,彼此信任,形成了緊密聯系,整合度較高的集合體。
在相似的人生經歷以及共同的成長環境下,人們在一起產生了相同的風俗和習慣,形成了某些節日習俗,如滕尼斯所言,“風俗和習俗以一種經常反復的、共同的活動為前提,不管其原始的意義是什么,通過實際的練習、流傳、遺傳而變成為輕而易舉和自然而然的——變為不言而喻的,因此在既定的環境下,被認為是必須的”,最終產生了與該社會結構相適應的文化特征——共同體精神。
閩臺傳統節日習俗彰顯著民族的情感與思想,展現了民族的文化精華和民族特性,它的生動實踐反映了人們對天地人生的重要認識,也有利形成共同體精神。作為伴隨社會發展不斷積累形成的歷史記憶和文化遺產,傳統節日習俗正在幫助重塑社會精神,構建新的共同體。在面臨重大社會變革和時代轉型的今天,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覺,把握全球化進程中的話語權,就要肩負起傳承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發揮傳統文化的當代作用。閩臺傳統節日習俗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需要深入地挖掘它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總結與提煉出它的文化意義,并在適應當代社會文化發展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創新,充分發揮它的社會功能,加強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提高社會凝聚力。
二、傳統節日習俗融入基層社會治理
閩臺傳統節日習俗有三大層面的傳統:一是物質生活層面的傳統,如飲食傳統,有重要的象征意義;二是社會生活層面的傳統,有利社會團結,為凝聚社會人心創造條件;三是精神生活層面的傳統,是人們調節天人關系和人際關系,溝通傳遞情感的時機和方式。正是有了這三大傳統,使得傳統節日習俗能夠加強社會成員之間的依賴與精神聯系,進而形成共同體精神,提高了人們之間的社會凝聚力和促進了社會和諧,體現了豐富的精神內涵。
閩臺傳統節日習俗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不僅為社會消費帶來了重大商機,為協調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機會,而且也滿足人們定期精神調整的生活需要。例如每逢換季時節,人們常感身體不適、精神困擾,而開展傳統節日節俗能夠幫助人們調節身心,使他們獲得休閑,以便積蓄心理能量促進未來的生產生活。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舞龍舞獅等物象都是人們通過傳統節日的娛樂方式平衡心理,鼓舞精神的重要表現。傳統節日習俗不同于簡單的說教,它以實際的日常生活,通過“潤物細無聲”和“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內心。短期的節日狂歡是要獲取長期的心靈安寧,有利實現社會成員的“血氣平和”,而這是社會治理機制發揮作用的重要途徑,有助于社會和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離不開傳統節日習俗參與的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和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它能夠幫助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閩臺傳統節日習俗除了強調家庭內聚外,也注重調節鄉村鄰里與城市社區的社會內部關系,有著擴大社會交往的特性。春節的社火表演、元宵節的賞燈、中秋節物的饋送、重陽的登高等各種傳統節日活動都為人們創造了社會交往的機會,也使得家庭倫理關系與社會倫理關系得到了周期性的強化,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也有利基層社會治理目標的實現。
1.加強聯系,增進親情友情。閩臺傳統節日習俗創造了許多讓親朋好友相聚的機會,有利于加強彼此的聯系,加深感情。當前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閩臺的不少鄉村逐步演變成為城市,曾經的鄰居被分散出去,而通過傳統節日的聚會活動,人們能夠得以再次相聚,一起聚餐敘舊,聯絡摩隋,鞏固了原有的鄰里關系。從兩岸的文化交流層面看,他們都有共同的傳統節日文化習俗,這為雙方的溝通交流和感情建立創造了有利條件。通過參與傳統節日習俗活動,也能規避互聯網技術和通訊設備的普遍使用所帶來的人與人面對面溝通交流缺乏的弊端,喚醒更多的人對親情友情的維系。節日幫助人們調劑人際關系,為人們面對面的交流搭建了很好的平臺,使人們的情感得以更好表達,有利提高生活質量。如閩南晉江市圍頭村每兩年舉辦一次海峽兩岸(晉江)七夕返親節,讓嫁到臺灣地區的圍頭新娘攜夫帶孩子返鄉探親參加有關活動,加強了兩岸同胞的聯系與交流。
2.增進文化交流。傳統節日習俗不僅注重傳承和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內涵,而且不斷創新,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構建與新時代相吻合的新型節日文化,增進了人與人之間、區域之間的文化交流,例如閩臺兩地特有的中秋博餅傳統節日習俗以其特有的文化風格深受兩地老百姓的喜愛,主要內容是讓參與者輪流往大瓷碗里投擲骰子,然后依據點數獲取相應的獎品,也促進了彼此的溝通交流。在每年的七夕傳統節日到來之際,閩臺兩地都重視加強青少年的七夕文化教育,同時有在福建晉江市圍頭村開展夏令營活動共同交流,旨在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節日文化,促進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3.提升社會凝聚力。社會認同是社會凝聚力的基礎,而傳統節日習俗有利于增強社會認同感。傳統節日的習俗內容植根于老百姓的心中,通過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活動能夠增強社會認同,發揮傳統節日習俗的提升社會凝聚力功能。傳統節日習俗構建了一個社會的獨特價值觀念體系,傳承社會的文化血脈,維持每個人的社會文化身份。“民族傳統節日是人類多元文化發展和感情交流不可缺少的元素,在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中的積極作用己被越來越廣泛地認同”。閩臺兩地通過“七夕返親節”文化活動交流,進一步增強了對民族社會的文化認同和擴大了交流,增強了兩岸民眾的社會凝聚力,加深了摩隋。我們通過實地考察每年端午節期間在福建省石獅市蚶江鎮蚶江村舉辦的閩臺對渡文化節活動,發現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節日習俗有助于提升社會凝聚力。閩臺對渡文化習俗有較長的歷史,通過不斷的傳承,不僅促進了兩岸的文化交流,也有利弘揚民族精神、凝聚社會人心、重視人倫關系、創新基層社會治理。
三、以傳統節日習俗創新基層社會治理
基層社會治理的創新不僅需要硬件層面的改進,也需要發揮軟件層面的作用。閩臺傳統節日習俗是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是調整社會內部關系的一種有效方式,同時也是弘揚倫理道德、彰顯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節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有著重大文化價值和文化魅力,它集中體現了人民的情感、知識、智慧和倫理等,為創造新的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基礎,融入到了我們的現代生活,成為我們新時代維護社會穩定和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文化瑰寶。
閩臺傳統節日習俗是民眾最容易接觸和獲取精神能量的傳統文化,具有廣泛的社會文化感染力和社會心態調節力,是維護社會和諧的重要動力。像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大節已超越了漢民族和社會階層,超越了地區,成為覆蓋全國的節日,甚至影響到全世界。閩臺傳統節日習俗滿足了社會群體的物質和精神的共同需求,有利營造共同體精神,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提供了重要參考。
西方文化重宗教,而中華文化重人倫,這尤其體現于傳統節日習俗。西方推崇宗教信仰來達到社會的整合,而我們注重倫理道德,講究血緣關系和人倫道德,以此來維系社會的秩序。每逢傳統節日到來之際,習俗的特色通過一系列的節目展現,顯示了閩臺傳統節日習俗的文化內涵,更重要的是弘揚了傳統倫理道德。就當前的情況看來,社會治理需要創新,要注重挖掘傳統節日文化的道德力量,讓民眾將社會規則內化于心,以更好地實現社會和諧。面對快速變遷的復雜社會環境,人們需要閩臺傳統節日習俗幫助塑造適應時代發展的倫理價值觀,以此來維系社會的整合與穩定,為提高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水平提供新的途徑,進而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閩臺傳統節日習俗是一種群眾性很高的活動,在當前強調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的時代背景下,我們以閩臺傳統節日習俗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應注重動員和組織社會力量參與,共同維護社會穩定,努力形成社會治理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總之,我們應堅持走群眾路線,激發社會活力,不斷提高傳統節日習俗的基層社會治理社會化水平。
1.擴展傳統節日習俗的規范力量。傳統節日習俗能夠約束和控制個體在社會中的行為,這種規范功能注重以無形的規則化人,同有形的規則對個人進行約束和控制相得益彰。傳統節日習俗通過家庭、群體、單位和社區等渠道將社會規范影響于個人,使他們學習其中的活動規則,從而體現傳統節日習俗文化的約束和控制功能,并促使人們認可和順從此種社會規范。在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中,人們可以通過擴展傳統節日習俗的規范力量來對個體形成有效的約束和控制,讓個體明白必須按照社會規則行動,如果違反了社會的規范就要受到處罰,無法繼續在群體得到認可和接納。此舉可以讓人們明白遵守社會規范是為了與他人更好地共處生活,維護社會的良好秩序。
2.以傳統節日習俗維系民眾情感。透過傳統節日習俗,相關的社會群體和個人能夠保持思想和行為的一致性,促進活動參與,提升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維系民眾情感,實現社會整合。通過傳統節日習俗的功能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就是要為社區提供—套價值體系和行為規范,將文化的力量轉為相應的社會標準,讓人們提高是非感、道德感和審美感,進而使個人的內在修養水平得以提升,以及凝聚人心,加強社區成員內部的溝通聯系,強化民族文化認同,構建社區生活共同體,達成基層社會治理的目標。
3.傳統節日習俗助力構建健康社會。傳統節日習俗通過娛樂活動對人們的心理進行宣泄和補償,使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情感情緒得到調節或調劑。傳統節日習俗有很多作為游戲活動,它的存在使人們能夠放松身心,交流感情,幫助人們現代社會緊張的學習和工作壓力,使他們的心靈得到寬慰。這種傳統的娛樂活動使人們更加關注現實中的群體互動,擺脫網絡社會中手機和電腦的控制,注重鍛煉身體和心理健康,從而推動健康社會的構建。
四、結語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社會治理都離不開社會管理、社會自治和社會基礎,三方構成了社會治理的主要內容…。我國現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期,各種社會矛盾比較突出,許多利益沖突、價值沖突和規則沖突錯綜復雜,種種社會問題頻繁顯現。對于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解決除了傳統的制度法律約束外,還需要通過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發揮倫理道德的功能,而傳統節日習俗對于社會民眾的道德教化將起到重要的作用。法治中國的建設需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結合,使兩者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相互促進和相得益彰。從功能上升到社會治理的角度看,文化因素參與到了合作治理,它“是各種社會主體以相對平等的身份,對國家與社會進行合作共治的社會治理模式”。
閩臺傳統節日習俗不僅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地域特色,也包含著兩岸民眾的倫理、信仰、情感、知識、經驗和智慧,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表征。傳統節日習俗所蘊含的和諧理念與道德情操,無疑是構建和諧社會、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文化資源,需要我們大力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