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霞
關鍵詞尼江事件 藏族 農村 基層黨組織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處甘肅省西南部,位于甘肅、青海、四川三省交匯處,素有‘喊漢門戶”之稱。這里有獨特的草原地貌和秀麗的山川,被譽為“人間的香巴拉,蘭州的后花園”。自1958年以來,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尼巴鄉尼巴村與江車村為爭奪放牧草場,多次發生械斗,形成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呢江問題”。需要明確的是尼江事件并不涉及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相比其它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群體性突發事件,“尼江問題”減少了事件本身的復雜性。但尼江事件的經過是令人揪心的,造成的后果也是嚴重的,兩村之間僅僅為爭奪牧場的群體性,人民內部矛盾為何會持續將近60年才得以解決,需要我們深思。
一、事件概況
卓尼縣是甘南藏區比較貧困的縣之一,尼巴村作為甘南藏區最大的純牧業村,幾乎所有的生計和收入都來源于牧業。在藏語里,“尼巴”意為“陽坡”,“江車”意為“外來”,兩村相距7公里左右,因此,相對尼巴村而言,江車村即是外來村,他們有先天的東道主優勢,可以和江車人一起放牧、生活,彼此和睦相處,聯姻結親,勝似一家人。但當固定的利益需求被打破時,雙方都想獲取利益最大化,不可避免的矛盾和沖突接踵而至。
1995年10月9日晚,尼巴村村民家中的10頭牛和兩匹馬被盜。而犯罪嫌疑人恰好是江車村村民。以此為導火索,兩村一直處于敵對狀態,時不時發生危及生命的刑事案件。1995年10月18日,尼巴村和江車村在江車溝口發生第一次大規模械斗,造成江車村3人死亡、8人受傷,尼巴村1人死亡、9人受傷。2012年7月29日,幾名江車人將一名尼巴人用亂石打死,即2012年“7.29”兇殺案。2013年7月,由于縣里研究決定讓兩村混牧,兩村村民難以接受,于7月14日在尼巴溝口“集兵對峙”,械斗一觸即發。為了爭奪放牧的草山,兩村將近60年的積怨深仇,造成20多人死亡80多人傷殘。
二、尼江事件的成因分析
尼江事件的發生發展有歷史的淵源,也有現實的影響因素。其中歷史的淵源可以追溯至東周戰國時期。當時,卓尼極為重要的地理位置,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同時,由于社會內在的各種矛盾沖突以及社會關系的復雜眭,使得該事件的發生兼具內在因素和外部條件的雙重結果。
(一)歷史淵源
卓尼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古為羌人放牧之地。在東周戰國時期,卓尼就成為秦國和西戎、氐羌間角逐的主戰場。西漢王朝與羌人之間的許多戰爭都曾在卓尼南部發生。三國時期,卓尼又成為魏蜀邊境戰場,曾在卓尼境內發生數次交戰。唐朝初年,吐谷渾勢力一度復蘇,占據洮水上游地區,對唐廷的統治左右搖擺,迫使唐王朝在此地的建置屢置屢遷,卓尼縣境又處于拉鋸戰的中心地帶。不久,隨著吐谷渾被迫內附唐廷,卓尼成為唐蕃之間的主戰場。宋元時期,卓尼境內戰事頻發。明洪武初,朱元璋充分認識到卓尼在戰略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決定在此地屯田,“兵馬田地”之稱即源于此。清代沿襲了明朝的治邊政策,在卓尼分封各族首領世襲官職,統治當地人民。清末民初,卓尼縣境內戰事不斷,民不聊生,此種局面一直持續到民國時期。民國年問,國民政府先后委任一些人為卓尼統領。1949年9月,卓尼保安司令楊復興率部起義,改原軍隊編制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甘肅省軍區卓尼民兵司令部。可以看出,卓尼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同時也見證了國家統一、民族融合、區域發展在這片土地上的曲折歷程。
(二)現實影響因素
1.利益沖突是尼江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馬克思指出:“利益是人類永遠的追求動因,人類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與利益有關。”利益驅動著人們從事有利于自己的社會行為,人類社會活動從根本上講就是獲取利益和維護利益。然而,社會資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并非能滿足每個利益主體的現實需求,為了獲取最大的利益需求,就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利益主體問的競爭。當利益主體在爭奪與切割利益的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會導致利益分配不公,甚至一些主體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往往以掠奪或者侵害他人的利益為代價,從而會產生各種利益矛盾和沖突。尼江事件本身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眾所周知,過去幾年我國經濟在高速發展的同時,潛隱著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全國各地不同程度地都出現生態環境惡化的現象。在卓尼縣,隨著草場面積的縮小和牲畜數量的增多,當地村民對草場的需求欲望越來越大,這樣不同的利益主體會各自形成一種變異的“欲望圈”,如同人造水中超聲波圈一樣,這個圈會越來越大。在草場面積一定的條件下,不斷變異的“欲望圈”會出現交叉部分,這個交叉部分正是矛盾斗爭的發源地。
2.法治意識淡薄是尼江事件不斷發酵的直接原因。法治意識作為法治領域的精神現象和心理反應,指導并制約著主體的外在行為,代表著主體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的統一。行為主體對法治的無知、冷漠和反叛的態度是其本人走向犯罪道路的情感因素。在這種意識的支配下,當群體問利益產生極大沖突時,村民不懂得用法律的手段維護各自的合法權益,無視法律的功能和作用,甚至把兩村的風俗習慣凌駕于法律之上。在當地村民眼中,法律是遙不可及的“遠方”。比如尼江兩村極少數犯罪分子,無視黨紀國法,逃避法律制裁,煽動、蠱惑、脅迫大多數群眾傾其所有家產不惜高價購買槍支彈藥和對講機,迷彩偽裝服等戰備物品,平均每戶都有一支槍,對不從者采用各種封建迷信的手段和高額的經濟處罰來進行處理,并脅迫村民聽其所謂的“老人會”“查監”“措哇”等組織的領導,把兩村變成內部組織嚴密、外界任何人不能進入的獨立王國。
3.基層黨組織缺位是尼江事件遲遲不解的主要原因。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的戰斗堡壘,是新農村建設的領導核心。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號召力、感染力、凝聚力和吸引力,但在尼江事件中,基層黨組織的功用疲軟乏力,干部做群眾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與實際的需要不相適應,很多干部患有“尼江恐瞑癥”,開展工作時往往不敢直面矛盾,只是以蜻蜓點水的方式,淺嘗輒止,無法觸及真正的問題,更談不上解決問題。如此一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號召力和感染力以及凝聚力和吸引力在群眾心里都已消失殆盡,群眾對其失去了信任,正因為沒有感情的付出,所以也很難得到感情的回饋。因此群眾也不會表達真實的感情和想法給領導干部,這樣基層黨組織工作變得異常艱難。
三、尼江事件的解決對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社會主義制度,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層治理是基礎性的治理,基層黨建治理直接關乎基層治理能力。
(一)提高基層黨組織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和平是發展的保障,和諧是發展的助推器。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不再是老子理想的小國寡民的社會。在世界各國相互依賴,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現實背景下,一個國家內部的聯系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大家都是命運共同體,也是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具體到村與村之間的利益沖突,再從兩村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對抗中,兩村經濟的發展狀況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可知,未來發展趨勢和前期經驗教訓共同指向一個目標,即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認知的轉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備完成使命的真心、耐心和信心。有些村民深厚的心里積怨以及固化的心理認知是實施工作的挑戰,需要領導干部在兩村村民的思想上轉變以往對立的認知,由利益沖突轉變為命運共同體。再附兩村多年來在對立械斗中帶來的經濟損失以及人身財產安全損失表,較之與同一地區其它村落的經濟發展狀況和人民生活水平,引起村民對和諧發展的重視,在村民心里播下溫暖和和諧發展的種子。基層領導干部實現定期下鄉實踐活動,詢問情況、關心群眾,讓這顆種子生根發芽,從情感上徹底化解兩村的歷史積怨。
(二)增強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
開展普法工作教育活動。法律是理性的,不能因為不懂法而觸犯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工作組在與村民們情感交流的基礎上,給村民們耐心講解刑法、土地法、草原法和《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場爭議調解處理辦法》,。讓他們知道什么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禁止干。法律在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同時,也依法懲處危害公民合法權益的行為。通過工作組普法工作教育活動,讓兩村群眾知道天下沒有法外之地,也無法外之人。增強法治意識,維護法治權威,是化解兩村多年來歷史積怨和復仇觀念的鎮定劑,也是建設文明鄉村的法律保障。
依法懲處違法犯罪行為。黨的十八大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其中違法必究是保障,也是法律威懾力的最終實踐,對挑戰法律威嚴的蠢蠢欲動者形成威懾作用,其教訓意義也是深遠的。因此,對于在“尼江事件”中的違法犯罪分子要施一法律制裁,讓人民群眾知曉法律的價值和作用,避免類似違法犯罪行為的出現。
(三)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
加強基層治理隊伍建設,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兩村發展前沿問題與機遇的領導者是配備有一個優秀的黨組織和一個強有力的支部書記,以此帶動兩村的發展。建設一支高素質、有能力、責任強的基層黨組織,要求領導班子在工作態度、工作能力上有素質、有能力、有責任。把人民群眾的難題當做自己的難題,把人民群眾的訴求當做自己的訴求,而不是逃避難題,無視訴求。
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走與群眾相結合的道路。一個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者,而是深入群眾、走進基層的實踐者。人民群眾心里的好領導是實實在在給群眾辦實事的領導,通過慰問群眾,解決在交通、特色養殖業、種植業以及旅游業的問題、就業、勞動力的培訓問題、危房改造和移民搬遷的問題。相關部門負責人多次進行實地調研勘察,落實發展項目,以此為兩村的發展搭建良好平臺。
綜上所述,地區的和諧發展與當地歷史背景、群眾關系、領導干部的領導力和執行力、國家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方針政策是息息相關的,不管哪一方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全局的發展。因此,在個人利益面前,集體利益是第一位的,集體利益的保障才能夠更好地實現個人利益。法律是保障個人利益最有效的方式,學法瞳法是每個公民需樹立的基本意識。同時,領導的力量是無窮的,組建一支強有力的領導隊伍,是民族地區快速發展不可缺少的組織保障和動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