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瀧飛
關鍵詞城市更新 公眾需求 空間差異
隨著城市的不斷更新與擴建,大量人口遷入城市,城市發展面臨很大的挑戰,人口數量的急劇增加,公眾需求量大,城市發展過程中,需要盡可能的滿足公眾的需求,充分發揮土地價值最大化。城市發展受政府、開發商、公眾三方面的影響,政府和開發商需要充分考慮經濟效益,確保城市土地價值最大化,利用每一寸土地為城市經濟的發展創造更大的價值,衡量每一筆資金的投入都可以最大限度的滿足公共利益和經濟效益,確保城市有序的發展,而公眾是以自身的角度出發,切實的考慮自身的需求與利益,對城市更新與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城市更新的概念
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土地資源得到了充分的開發,可用的土地資源逐年降低,為了滿足城市持續發展的需求,對老舊城區、老舊社會環境改造,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城市更新是指將一個城市的空間格局與人口分布進行重新的合理的規劃、設計,通過加強城市空間的優化滿足人們對城市的需求,提高城市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承載力,通過優化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環境,進一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為城市經濟的發展做好基礎。
二、城市發展現狀
通過了解城市居民對城市空間建設的實際需求與意愿,將所收集的信息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與研究,了解公眾需求的相關因素,并將其進行不同類型的分類,研究公眾需求的空間差異分布特點,與城市發展進行有效的對比,充分的了解城市更新與居民需求之間的關系,找到平衡點,有助于加快城市更新的腳步,有效提高城市經濟發展的腳步,確保城市建設的有序進行。多樣化的實際需求與相對復雜的城市環境制約了城市的發展,城市通過不斷的擴建滿足成城市建設動力不足的問題。
(一)影響公眾需求的因素
充分的了解城市發展的現狀,包括城市空間利用,以及城市居民真實的現狀,通過對一定范圍內的居民進行數據搜集,研究該范圍內城市居民對城市更新、改造的意愿與建議,對城市居住環境、公共設施、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意愿,對該地區居民進行隨機調查,通過對數據的搜集可以有效的了解城市居民的實際需求特征。研究結果顯示最主要的是影響因素可以分為六大類:生態環境、居民休閑娛樂設施、公共設施、教育醫療便利、交通便利以及住宅環境質量。居住在老城區的居民對周圍的環境、交通設施、教育醫療條件、公共設施等方面的滿意度較低,對城市更新需求較大。居住在城市邊緣地區或者老舊城區的人們,對居住的環境滿意度較低,對周邊的基礎設施、公交便利程度、醫療設施滿意度一般。居住在有一定年限的小區,對居住環境較為滿意,交通滿意度較低,生態環境的滿意度一般,休閑娛樂設施滿意度一般,教育醫療滿意度一股。居住在交通節點,城市邊緣地區的居民對娛樂設施滿意度一般,對周邊的環境滿意度高,交通滿意度高,對生態環境、娛樂設施、教育醫療便利程度滿意度一股,對周邊基礎設施質量的滿意度較低。
(二)城市建設空間需求差異化
城市的發展與更新需要“以人為中心”,充分的考慮人本因素,過于注重土地效益最大化,追求經濟效益,會忽略人們的實際需求。城市更新過程中需要考慮城市公眾的需求,聽取公眾的建議,將其應用于城市建設中,公眾對空間的需求存在差異化,受時間的影響,城市設施老舊程度不一樣,很多的設施存在老化的現象,老化程度不一樣,群眾對周邊的環境要求較高,需要根據城市空間的不同進行差異化設計,有效地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條件。對基礎設施,交通便利等需要進行合理的規劃與設計,滿足居民對基礎設施的需求,城市的房租價格較高,很多人選擇居住在城市的邊緣地區,或者設施相對老化的小區、社區,不論是周邊基礎設施,娛樂條件或者交通情況,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定的問題,城市更新需要注重這方面的問題,合理的解決。
三、現階段的社會需求
城市更新與發展的目的在于更好的利用城市資源,為城市、開發商以及公眾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改善城市中舊區的面貌,提高公眾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質量,隨著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更新速度較快,內部空間的合理利用成為提高城市生活質量,推動城市快速發展的重要條件。城市更新過程中需要充分的考慮城市居民的需求,了解城市居民的實際需求并將其考慮到城市建設方案中,能夠體現“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理念。城市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公眾提供更好更舒適的居住環境,保障居民的生活起居,使得居民充分的發揮自身的價值,提高城市經濟發展速度。
城市更新過程中參與的主體包括政府、公眾以及開發商,城市更新是在三者的相互博弈中得以發展,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產生的效果也大不相同,開發商的目的是實現土地價值最大化,能夠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政府是以城市經濟效益的提高為最終目的,需要充分考慮每一筆資金的投入所換回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平衡城市居民與城市其他因素之間的關系,確保城市更新有序的進行下去。公眾則主要是從自身利益角度出發,考慮自身的實際需求,改善生活質量,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一味的、盲目的推動城市更新與發展,容易忽略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的真實需求,忽略了公眾的利益,容易激起社會矛盾,成為城市快速發展中的潛在風險,為城市更新工作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因此,為了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理念,需要深入了解公眾需求的空間差異,滿足公眾的實際需求,提出城市更新的相關建議,加快推動城市的發展。
四、城市空間建設的相關建議
(一)根據空間分布特色合理設計
城市的每個區域內部都有其特色,城市更新過程中需要充分的考慮城市環境特色,考慮到不同區域的環境特色,根據空間差異特色,合理的進行方案設計,確保資源的合理利用,將每一筆資金合理的用于城市規劃、建設中,從實際的角度出發實現土地經濟效益最大化,合理的利用土地資源,對生態環境、娛樂設施建設等進行合理的規劃,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交通便利程度、醫療教育條件等是城市居民最為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政府需要充分考慮城市線路規劃以及醫療教育條件的建設情況,加強城市醫療建設為城市居民提供更高的生活條件,提高教育水平,解決城市居民孩子受教育的問題,更有助于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根據空間布局的特色,合理的進行城市方案規劃。了解城市空間布局特點,以及現階段城市建設情況,對比影響城市規劃的各方面因素,根據居民滿意度情況進行合理的空間設計,提高城市空間利用率。
(二)提高基礎建設,擴大綠化面積
城市基礎建設情況反映一個城市的發展狀況,政府、開發商以及公眾需要注重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城市邊緣地區的綠化面積較小,生態環境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城市工業化建設發展需要與生態環境相平衡,綠化面積的擴大可以有效改善空氣質量,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針對部分區域綠化面積較少的情況,需要進行合理的綠化規劃,加強城市綠化建設,擴大城市綠化面積,有效地凈化城市空氣,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對不同區域的城市公共設施進行合理的規劃,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提高居民幸福指數更有助于推動城市經濟的快速增長,實現城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
(三)合理規劃城市交通線路
合理規劃城市交通線路,有助于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交通服務。近年來城市經濟的快速增長,產業結構的調整與發展,需要合理規劃城市交通線路,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城市早高峰、晚高峰會造成交通線路堵塞,對汽車進行限號也只是緩解了一部分城市交通壓力,隨著城市人口數量的增加,合理的規劃城市公交車線路,可以提高居民乘車效率,不會存在過長的等車時間,線路的合理規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公交車,減輕轎車對環境的污染。人們選擇綠色出行可以有效緩解城市環境壓力,共享單車的興起,解決人們最后1km的出行問題,很好的緩解了城市交通壓力,符合政府積極倡導的綠色出行理念。為了降低房租的壓力,很多人選擇住在城市邊緣地區,遠離市中心,對交通便利程度要求較高,解決公眾交通線路問題,對城市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四)完善醫療教育設施
城市更新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醫療教育的完善,醫療與教育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合理的改善醫療條件,解決城市公眾看病費用較高的問題,可以有效提高人們生活幸福指數,城市公眾幸福指數的高低有效地反映了城市發展狀況。政府需要切實的考慮到城市公眾的實際需求,從公眾的角度考慮問題,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解決公眾真正的難題,提高城市經濟效益。教育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大量人口的遷移導致城市教育資源緊張,合理規劃城市教育發展,緩解城市教育資源緊張,合理的配備配套的設施,為孩子們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資源,為孩子營造更好的教育環境。
綜上所述,一味的進行城市更新往往會忽略公眾真正的需求,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需要加強對公眾需求的重視度,認真的傾聽公眾的需求,充分考慮公眾的建議,從公眾的實際需求出發,加快推動城市更新與發展。城市更新不僅是空間的更新,更體現了城市公眾的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的改變。城市的發展與革新需要公眾的參與,深度了解公眾的實際需求,收集公眾反饋的信息,并將其考慮到城市空間規劃設計中,針對不同區域的問題合理地進行資源的分配,有助于滿足公眾對城市空間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