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雪梅
關鍵詞法學本科 多元 KAQ培養模式
一、法學本科學生“多元”KAQ培養模式的概念
法學本科學生“多元”KAQ培養模式,是指高等學校為法學本科學生構建具有合理的法學專業與非法學專業的多元知識結構,養成多元的學術能力、法律專業能力和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綜合素質,設置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培養途徑和方式。早在1995年,我國各高校法學院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在法學本科階段構建知識、能力和素質并進的培養模式。然而,這種法學專業“單一型”KAQ培養模式,無法適應我國的法治發展和要求。2011年,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從國家層面對培養法學本科學生提出了新的目標——培養卓越復合型和應用型法律人才。新培養目標的核心為法科學生應具有多元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因此,既有的“單一型”KAQ培養模式必須革新為“多元”KAQ培養模式。
二、法學本科學生“多元”KAQ培養模式的實踐概況
透過諸校公開提出的改革方向和培養方案,能夠發現在“卓越”引擎驅動下,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和不同區域高校根據自身辦學特色和優勢探索各具特色的KAQ培養模式,尤其是“立格聯盟”院校打造了新的具有示范性的“多元”KAQ培養模式。例如,中國政法大學在本科學生培養方面,堅持“德法兼修、明法篤行”,形成了“跨學科專業、跨理論實踐、跨學院學校、跨國家地區”的“四跨”法科學生“多元”KAQ培養新模式。又如,西南政法大學以培養具有政法特色的高素質法律人才為目標,從學生的德育入手,注重思想政治課程建設和課程思政,將創新創業教育貫徹于培養學生的全過程,堅持厚基礎、寬口徑,強化學生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強化學生法律實務技能,以適應多樣化法律職業要求。再如,華東政法大學基于全人教育理念于在本科階段推行書院制教育改革,以實體化書院為基礎、以通識課程為核心、打造四度空間的書院社區、構建新型導師制,從而實現全過程、全方位、全員育人,夯實對學生的寬口徑培養。
三、法學本科學生“多元”KAQ培養模式的實踐經驗
(一)分類型培養學生
第一種方式與卓越人才分類培養原則一致。這是較多高校法學院系的做法。
第二種方式是普通學生按照法學專業方向培養,拔尖學生則按照高級法律職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培養。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和西北政法大學都采用了這樣分類培養方式。
第三種方式是按照未來職業發展方向分類培養。例如,廣東財經大學法學院從2014年開始分類培養學生,分為普通法學專業人才培養、司法法務人才培養、企業法務人才培養和粵港澳大灣區法務人才培養。
(二)增加通識教育的分量
各校均強調培養“厚基礎、寬口徑”的法律人才,大力度地增加了通識教育的分量。最初側重于法學專業教育的西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和西北政法大學新修正的法學專業本科培養方案都調整了課程體系,較大幅度地增加了通識必修課和通識選修課的比例。其中華東政法大學的革新力度最大。而綜合性大學的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和吉林大學更是利用自身的優勢,在新的課程體系中全方位地融入了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內容。例如,吉林大學在2018年的法學專業本科培養方案中明確指出,拓寬口徑的特色:堅持大法學專業與通識教育、理論素養教育與專業實踐教育相結合的寬口徑培養路線,為學生進入法政商學等領域就業創造多元選擇的專業條件和機會。
(三)加強法律實踐教學
課程體系中較大幅度地增加了法律實踐性課程的比例。在法律實踐課程的改革中,中國政法大學的改革最為全面,值得參考。中政一方面保留了傳統的法學專業實習課程,另一方面在專業選修課程體系中增設了案例課組和實務技能課組。案例課組幾乎涵蓋了所有部門法,實務技能課組包括了一股實務技能課程和法律診所課程。其他院校還在改革中不斷探索如何創設新型的實踐課程。例如,西北政法大學開設的“實踐法庭”課程頗具創新性。該課程要求學生利用現實社會中發生的“未決”爭議,以準當事人或準代理人身份參加實踐法庭的訴訟活動,由實踐法庭組織審判。各校意識到僅靠校內法律實踐課程不足以達到實踐教學的目的,逐步構建了“課堂教學和實踐培訓”相結合的法律實務技能培養模式,不僅在校內打造法學實訓實驗中心,而且在校外建設更大規模的法學實踐教學基地。為了保證法律實踐教學的質量,各校還優化了師資力量和教學方法。
(四)提升國際化教學水平
第一種方式讓學生“走出去”。國內高校通過交換生、海外游學和海外實習等項目讓學生到海外知名高校和組織學習。
第二種方式將國外專家“請進來”,即聘用具有國際教育背景的教師或通過訪問學者項目將國外的專家學者請進來為學生授課。
第三種方式與國外高校法學院聯合辦學。例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與美國肯特法學院、美國杜蘭大學以及英國利茲大學等法學院聯合辦學,采用“3+1”或“4+1”的“雙學園”“雙教學”“雙學位”模式培養學生。
四、法學本科學生“多元”KAQ培養模式的完善路徑
(一)培養模式的目標轉化
法學本科學生“多元”KAQ培養模式的目標是培養模式的方向所在,即究竟要培養出什么樣的學生。正如許身健教授所言:“在一定意義上,培養目標的定位直接決定著法學本科生培養方案的整體設定。所有課堂教學課程的設置、課程學分學時的配置以及實踐教學環節的比重設計,都在貫徹培養目標中所體現的法學教育理念和目標。”2014年10月23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問題的決定》,為高等法學教育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即從培養法律人才轉變為培養“法治人才”。2017年5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的時候對進一步推動法學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10月8日,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出臺了“卓越法治人才培養計劃2.0”。從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重大決定,到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的重要講話,再到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的卓越法治人才計劃,一步接一步地明晰了我國法學本科學生“多元”KAQ培養模式的目標——培養“德法兼修的高素質法治人才”。
在新時代法治中國的社會背景下,法學本科學生多元“KAQ”培養模式主要定位為培養法官模式為宜。法官是法律實務工作中對品德、能力和知識要求最嚴苛的一種法律職業。而新時代法治中國需要的正是德法兼修,具有多元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法治人才,以法律職業中知識——能力——素質要求最高的法官為培養原型,有利于提高法學本科學生的整體素質和質量。從域外高等教育改革的有益經驗來看,成文法系國家的法科學生培養模式主要定位為法官也是確保培養高質量法治人才的前提。在法官培養模式下,無論是法學本科學生的課程設置,抑或是教學方法,還是考試制度都將以培養具有“從規范中心出發”思維的法科學生為原點。當然,我國法學本科學生“多元”KAQ培養模式也不能以培養法官為唯一出發點,應當將培養律師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加入培養模式之中。理由有二:一是從比較法的角度來看,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無論是歐洲大陸法系國家的高等法學教育改革,還是英美法系國家的高等法學教育改革,高校的基礎法學教育階段均將培養為有能力和倫理道德的律師列為教育目標;二是就法律職業未來發展而言,法律實務工作者數量最多的仍是律師。還需要注意的是,隨著司法改革的深化,法官的要求會越來越高,法學本科畢業生直接成為法官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同時法官遴選制度改革的方向之一,即是從優秀律師中遴選法官。因此,我國法學本科畢業生通過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之后,如果從事法律工作,其第一步很可能是加入律師隊伍??偠灾?,我國法學本科學生“多元”KAQ培養模式定位應以法官知識、能力和素質為根本,補充培養學生具有律師從事非訴活動時所需的相關知識、能力和素質。
(二)課程設置之優化
法學本科學生“多元”KAQ培養模式中核心的部分就是課程設置。而課程設置與培養模式的目標是密不可分的。培養模式的目標變化將直接影響課程設置的理念。法學本科課程體系優化的思路是建設能夠培養學生多元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綜合性法學專業課程體系。我國法學界有識之士,早就呼吁未來應將課程改革的重心落在法學專業課程。例如,中國政法大學靳文靜博士以民法課程體系為研究對象,發現現行民法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和完善民法課程體系的具體建議。而域外高等法學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也是法學專業課程體系,各大法學院紛紛探索如何將傳統講授知識的專業理論課程改造成新的培養學生知識、能力和職業倫理的綜合性課程。筆者作為地方大學法學院一線教學工作者,將以從執教十多年的民法學課程為例,討論建設法學專業綜合性課程的路徑。廣州大學的民法學課程為專業必修課(4學分),開設在法學本科第一學年的第二學期。由于民法學師資力量不足,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廣州大學的民法學課程無法開設配套的案例研習課程,僅有64學時。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將這門傳統的法學專業課程建設成新的融知識、技能和倫理一體的綜合課程?首先,我們應挖掘民法學課程所蘊涵的法律精神和職業倫理?!罢n程思政”已經成為我國高校專業課程改革的新方向,而積極地挖掘民法學課程所包含的法律精神和職業倫理也與之相一致。意思自治和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的兩大基本原則,凝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所倡導的自由與誠信精神。課程內容可以這兩大基本原則為紅線展開,通過具體的案例,透徹的理論講解,讓學生充分感受民法領域的自由與誠信,并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其次,我們應以培養學生的民法思維為核心,將“請求權基礎方法”貫穿課程的始終。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德國著名民法學家迪特爾·梅迪庫斯發表了對民法教學影響深遠的論文《民法教學方法的支柱——請求權與抗辯權》,該文詳細地論述了請求權基礎方法的歷史基礎和作為民法教學方法的優點。德國法系的國家和地區民法教學深受此文的啟發,均認可請求權基礎方法為培養民法思維的最佳方法。近年來,我國不少民法學者也倡導在民法學課程中以此方法培養學生的法律適用能力。2019年9月4日至5日,北京大學法學院舉辦了“首屆全國法學教育師資研修班:民法教學方法:基礎課與案例課”,開始向全國民法學教師推廣請求權基礎方法,并培育相應的師資力量。2008年開始,廣州大學法學院的民法學課程就加入了請求權基礎方法,最近四年更是將此方法融入整個課程,從畢業生的反饋來看取得了相當好的教學效果,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而且提升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最后,我們應在民法學課程中訓練學生攥寫“鑒定式案例分析報告”,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的知識有效轉化為法律適用能力和法律文書寫作能力。
(三)教學方法之改進
法科學生培養模式的目標定位回答的是高校應當“培養什么人”的方向問題,課程設置解決的是高校培養本科學生的具體內容問題,教學方法則是回應高校如何將培養內容教給學生的問題,也是法學本科學生“多元”KAQ培養模式中的關鍵環節。近年來,教師們不斷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方法,引入了研討方式、案例練習、互動式等。但是,在法學本科課堂無法完全實現25人以下的小班制教學,新的課堂教學方法并不能得到充分的運用。各校法學院系的專業課程仍然以傳統講授法為主要教學方法。正如清華大學法學院張衛平教授所指出的那樣,在法學專業課程的教學中,課堂教學依然是主要的教學形式,盡管課堂教學有多種方法,有傳統課堂規范分析教學法或概念分析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和研討式教學法,但不可否認的是規范分析教學法即傳統的課堂教學法仍是目前法學教學的主要方法。西南政法大學“特色示范課堂”采用了“課前”“課堂”和“課后”一體化教學設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我們以民法學理論課程授課為例。民法學課前先通過互聯網向學生發布課堂主題的相關重要文獻和案例,并要求學生課前做好閱讀筆記和提出問題;課堂上接著用“請求權基礎方法”分析課前布置的案例,引導學生找到請求權規范、提煉請求權規范的構成要件、完成案例事實與請求權規范要件的涵攝和尋找可能的抗辯事由,培養學生的民法思維核心——法律適用能力;課后再通過案例研習小組討論,并獨立攥寫鑒定式案例研習報告,進一步訓練學生的法律檢索、解釋、適用和寫作能力。這種課堂全過程的教學設計將使傳統的講授法發揮更好的教學效果。此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還應積極采用網絡和信息技術改進傳統課堂教學方法,打破課內和課外的界限。
(四)考試制度之創新
考試制度是法學本科學生“多元”KAQ培養模式中的評價機制。它關乎教師的教學效果,更關乎培養學生的質量。但長期以來,在我國法科學生培養模式的實踐過程中考試制度一直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而未來可以在三個方面進行創新。
其一,考試制度兼顧總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無論是通識教育課程,抑或是法學專業課程,還是法律實踐課程,必修課一般采取考試方式,選修課則采取考查方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必修課和選修課的考試成績中平時成績占30%,期末考試成績占70%。這種重總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的考試制度必須予以革新,理論課程考試成績比例應調整為平時成績占40%,期末考試成績占60%,而法律實踐課程的考試成績平時成績可占70%。
其二,考試制度與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銜接。目前多數高校法學院系的專業課程的考試以考查學生理論知識為重點,期末考試的題型多為選擇題、名詞解釋、簡答題、案例分析題和論述題,其中占分比重大的是名詞解釋、簡答題和論述題,一般達到卷面成績的50%-60%。而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無論是客觀題階段,抑或是主觀題階段,均以案例題為主。這不僅對高校教學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對現行的專業課程考試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案例題為主,每年更新相當比例的案例,大幅度提高案例題的分值。應以案例題為主,大幅度提高案例題的分值。
其三,考試制度所采用的考試形式多元化。目前的考試形式主要采取筆試和論文方式,盡管有部分課程可采用口試方式,但適用的范圍不廣。法學本科學生應具有多元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僅用筆試和論文的考核方式,不僅難以全面評價學生,更無法實現“教”“學”和“考”三方面的統一,導致考試制度成為不了控制和評價培養學生質量的最后底線。因此,未來的考試形式應采取筆試和口試的綜合考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