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新
(新疆師范大學宣傳部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紅色文化資源在我國開始深入研究是從本世紀才開始的,在近些年,共產黨紅色精神和紅色文化逐漸匯集成以紅色文化資源為核心的研究。在嚴格意義上,紅色文化精神的研究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紅色文化資源”研究的起步階段。紅色文化資源的起步階段是指紅色文化資源的概念與內涵開始被科學理論化地闡釋。這一階段在南昌大學朱小理的博士論文《紅色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的路徑和方式》中有所體現。其引用了譚東發、吳小斌在《紅色資源轉與扶貧開發》(《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中的話語,指出了當前學術界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研究的起源正是出自這一文章當中。
“紅色文化資源”研究的發展階段。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起步與高速發展這兩個階段是以2006年為界的。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被指明,紅色文化資源在此之后開始被廣大專家學者關注,并且引起了更多學者的深思。尤其是在2008年11月井岡山大學召開了中國紅色教學教育研討會之后,紅色文化資源開始被愈來愈多的學者進行更為深入地研究。耿琪的《“紅色資源”—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點》一文中,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其認為,紅色文化資源可以分為兩個狀態,一為物質狀態,一為精神狀態。
“紅色文化資源”研究的新思考。近幾年來,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功能的研究,在我國有很多新的思考。國內的學者針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政治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教育價值四個方面進行了更為深入地研究。專家學者針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功能開始進入到其起到的社會功能和育人功能的層面。其中,張泰城、魏本權的《論紅色資源在當代中國公民教育中的價值》(《求是》)一文中指出,紅色文化資源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進程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宏偉進程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其育人功能的領域當中,肖發生在《紅色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與運用》(《井岡山大學學報》)一文中,將紅色文化資源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結合。他認為紅色資源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充實、方向的確保以及實施的有效性等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
紅色文化資源,在國際研究視野中可以與愛國主義教育資源、革命文化資源等相等位。其研究在國外主要集中于工業革命前后,其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當中作為資本主義發展的資本主義文化的對立面存在。在工業發展的過程當中伴隨著資本主義弊端的顯現,紅色文化蓬勃發展,并且取得了輝煌的成果。但是,伴隨著意識形態的沖突,以及蘇聯在冷戰當中的解體,國外的革命文化資源的發展受到了猛烈的沖擊。由此,國外的紅色文化在潛移默化之中逐漸向愛國主義文化教育演變,逐步發展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針對中國的紅色文化的理論研究。國外關于紅色文化的研究,在蘇聯解體之后,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擎天巨柱,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繼承和發展,進入到了一個高速發展階段。因此外國學者針對紅色文化資源主要針對中國的紅色文化進行一些描述和探究。《In the Red: On Contemporary Chines Culture》和《The East Is Red,Again - Why China's leaders are reviving Mao's legacy and “red culture”》中,針對2000年中國興起的紅色文化的原因和現狀進行了深入地闡述,對于中國紅色文化資源的本質特征進行了多維度、多層面的分析。
二是針對愛國主義教育形式的理論研究。各國愛國主義教育在高校均存在“實質性”思想政治教育,學者普遍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楊靜云在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兩次赴美考察后,在《美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中,亦認為“在美國沒有思想政治教育這個概念,但實際在社會上,通過各種渠道、各種方式,無時無刻不在滲透著資產階級政治觀、價值觀、道德觀的教育。”日本通常使用“愛國心”教育而非“愛國主義教育”一詞,“修身課”就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前身。
三是針對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理論研究。在愛國主義教育體系中,無論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和日本,還是新興的工業化國家韓國和新加坡,都非常重視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揚,并把其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
高校中紅色文化資源的使用,擔負著積淀學校歷史、傳統、文化,傳遞社會價值取向的重任,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紅色資源與校園文化有機結合,可以把對學生的教育和激勵融入到校園建設之中,潛移默化地營造出一種勇于開拓、積極進取、奮發向上、團結和諧的校園文化,形成一個整體育人的校園環境,給學生一種精神感召和情感激勵。